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他为何没能挽回衰落的明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谓的“万历中兴”,可是大明朝在张居正亡故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分崩离析了,一个庞然大物说倒就倒了。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居正变法改革的成败,与大明的兴亡息息相关,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今天就带着大家回顾那段历史,看看其中有无必然联系。
改革背景
张居正初入官场之时,当时朝廷之中的党争派系严重,体系之中相互倾轧成风。大明朝此时立国已有200余年了,整个国家到了内部矛盾重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地步,这是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就是说大明朝已经遇到瓶颈了。此时的大明王朝,沉疴顽疾太多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五点。一是宗室的供养使得王朝背负沉重的包袱,二是派系互斗导致朝廷人才匮乏,三是沉官冗员太多,朝廷政令难以有效实行,四是军备涣散,边防不堪,五是朝廷国库空虚,财政赤字由来已久。
大明似乎已经困难重重了,但他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在冷眼旁观几年以后,张居正开始逐步的上位,依靠老师的帮助,终于在手握大权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图挽回衰落已久的大明。
改革中
财政
老子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功夫,水到渠成的办事。然而大明的财政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已经没有时间给他慢慢修正的机会了。
土地兼并严重
首先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流失的情况屡禁不绝。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阶段表现尤为突出。
前文讲到大明立国200余年,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勋亲权贵还有土地主的搜刮,土地开始大规模的集中在他们手中。而作为统治阶级,他们是有特权的,他们无需纳粮和缴税。大量的贫苦百姓由于手中无地,自然就无法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赋税,财政问题就会凸显入不敷出的一面了。
人口流失严重
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普通百姓没有足够抵御风险的资本。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好选择出售自己的土地,来换取一时的生存。没有了土地的他们,或是从此沦为流民,等待 *** 救济,或是入府为奴,为富人家去打工。不乱那种情况的发生,最终买单的只有 *** ,因为 *** 户口在籍人数越来越少,征收对象的减少,也是国库收入的减少。
徭役不公
古来就有徭役一说,为国家集体出力,个人也不会有任何回报。而权贵们有特权或赎买,或贿赂,或瞒报少报,导致其余百姓负担的加重,严重影响其务农劳作的积极性。“富者田广役轻,贫者田狭役重”和“有田无有赋,有赋无有田”这种乱象就是对当时最鲜明的写照。
于是有了张居正的“清丈土地”,他势必要把全国土地重新登记。大家都知道,既得利益者是不会轻易让步的,他们必定会全力以赴保护自己的财产的。在他的强势推动下,得罪了一大批的权贵,他们不断地阻挠和破坏,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体还是完成了,然而也埋下了失败的因子。
吏治
吏治从来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似乎中国的百姓从来都是只能祈祷,地方父母官不要贪得无厌。
而明朝不仅是 *** 的问题,更有只领工资不干活的情况。从朝廷到地方,莫不如是。于是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对官员的政绩有了明文规定,碌碌无为者,就地解职,永不录用。还通知官员追缴拖欠的税赋,这也是政绩考核的一部分,罢免了很多无用之徒,因而惶恐之下人人自危,不敢再有一丝懈怠,从而使得政令通行,提高了办事效率。大明的财政压力逐步减少,国库开始有了结余,晚年中的大明开始显露出新生的希望。
文化
张居正作为大明首辅,又是托孤大臣,其地位是稳固的,长期的一把手决策使得他慢慢的开始了“一言堂”,他严重敌视王守仁的“心学”,打压顾炎武等开明人士的进步思想,繁荣背后滋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从他这里开始枯萎,一直到飘摇的大明灭亡,再也没有缓过神来。
张居正大力推行朱理学,下令拆除各地的书院,对于私人教学严加审查,他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是一次错误的探索,他个人崇尚新政,却继续培养因循守旧的读书人,这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更大禁锢,以致于后世无人再能继承他的理念,为大明王朝重新注入一剂强心针。
人亡政息,变法失败
终其一生,都在为大明的风雨飘摇做着缝补漏洞的工作,可惜的是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连个告老还乡的机会都没有。
更令人心寒的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张居正的反对派和被他拉下马的官员们沆瀣一气,逐渐地篡改了他的所有变法成果,只剩下一个无伤大雅的“一条鞭法”继续为他们敛财。大明眼看着有了强盛的希望,又被他们自己亲手掐灭了。守旧派掌握了权力,他的变法失败了,在他之后,再无一个有魄力的内阁首辅大臣了,大明朝也就难免走向没落和破灭了。
总结
张居正成功的地方在于大权在握,上下一心,有力保障了大明的前行,失败之处在于得罪了太多的守旧派和权贵,以致于病故之后,全盘崩塌。大明的国力早已被寄生的虚弱不堪,积重难返之下,张居正的改革似乎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明朝的不堪重负由来已久,张居正只是恰逢其会,时势造英雄嘛。以一人之力挽大厦将倾之势,其锋太盛,势穷必遭反噬。若是他再多活二十年,他可能真的就是关乎大明兴亡的关键人物了。
可惜,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