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面对削藩做了些什么?他是怎么逆天改命的
面对削藩,朱棣是如何逆天改命,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离开京师,赴北平守藩。其人容貌奇伟,有勇有谋,能以诚待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曾率军征讨元太尉乃儿不花,与他同时领兵的有晋王朱桐。朱桐怯阵,不敢进兵;而朱棣却从背后直驱都山,大败乃儿不花而归。朱元璋因其英勇屡次让他率将带兵出征,并命他统率边境一带的兵马。因此,他在当时很有威望。
然而,朱元璋虽然重视四子朱棣的文才武略,在传位时却根本没有考虑他。朱元璋在世时即已定懿文太子为嗣帝懿文太子早逝,朱元璋又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就成了皇帝。
朱允炆当皇太孙时,曾向伴他读书的黄子澄谈到对拥兵自重的诸王的忧虑。等到一即位,便任黄子澄为輸林学士齐秦为尚书,让他们密议削藩之事。当时藩国中朱棣的燕国势力更大,齐泰主张首先削平燕国这个山头,黄子澄则主张先削周国,因为周王朱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削除周王就等于斩断了朱棣的手足。朱允炆对燕王朱棣感到棘手,也就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找个罪名派兵问罪于朱補。心欲钻营求进的人乘机揭发告密,把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都牵连了进去。于是,周王、岷王被废为庶人,代王被幽禁于大同,齐王被拘押在京师,湘王自焚而死。朱棣见骨肉手足废的废,抓的抓,死的死,不免感到唇亡齿寒,便佯狂称病,以图躲过厄运。黄子澄和齐泰极力劝说朱允炆,乘其称病给他来个突然袭击,但朱允炆畏惧他智勇双全,始终犹疑不决。
建文元年(1399年),有人揭发燕王有不轨行为,朱允炆命人拘杀了燕王朱棣手下的军官于谅、周锋等,下诏责备朱棣。朱棣只好谎称病情加剧。朱允炆又采用黄子澄、齐泰的计策,在燕国北平的周围布下精兵强将,把燕王府护卫中的健壮兵士调归自己人指挥,命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率兵看守朱棣的王官。朱棣心中十分忧惧,觉得再不起兵反抗,自己就要成为人家砧板上的鱼肉,但是他的三个儿子还在京师,倘若他一举事,儿子就会成为刀下之鬼。因此,他故意装作病重垂危,乞求朱允炆放回他儿子,让他见上最后一面。齐泰建议朱允炆立即速捕朱棣的儿子,而黄子澄却主张放还,借以麻痹朱棣,好乘机派兵袭击他。
朱棣待儿子们安全回到北平,立即与僧道衍密谋,命指挥张王、朱能将八百名勇士偷偷地带进燕王府,埋伏在端礼门。然后,把谢费、张昺骗进来,伏兵一拥而上,杀死了他们。接着,又从谢贵等手下手里夺回了王府的九门。这一年七月,朱棣公开宣布发兵讨逆。
为了使自己的军事行动具有合法性,朱棣采取了拉大旗作虎皮的计谋。他先上书明惠帝朱允炆,指责黄子澄、齐泰人为祸国殃民的奸臣,并且援引明太祖朱元璋手编的祖训录说:“朝无正臣,内有好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然而,他并不管朱允炆下不下什么“密诏”,奏书一送出,随即挥兵南下。而且,为了免去反叛之嫌,他还仿效汉初七国兴兵“清君侧”的叫法,称其师为“靖难”之军。
朱允放先后派遣长兴侯耿炳文、曹国公李景隆率军北伐燕王,均被打得大败。这下子朱允炆可慌了手脚,只好以丢卒保车之计,抛出黄子澄、齐泰二人,换取燕王退兵。其实“讨平好臣”不过是燕王朱棣的借口,把皇帝朱允炆拉下马才是他最终的目的,所以他根本不理会黄子澄、齐泰被解职一事,照旧催兵前进。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经过三年的征战,终于占领了京师南京,明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燕王朱棣即位称帝,是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逆天改命,成为皇帝,与他隐忍、做事果断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朱棣统治下的明王朝日益兴盛,皇权也逐渐向顶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