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25)400

一代雄主因酗酒和暴饮暴食而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忽必烈于1260年5月就任大蒙古国第五任大汗,1271年12月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在忽必烈看来,大元朝就是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都是元朝的领地,他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众汗之汗”。但这四个汗国,除了忽必烈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名义上承认大元的宗主国地位,其他三个汗国基本都不理忽必烈的岔,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1279年忽必烈消灭南宋海上流亡政权,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之殇,开始统治这片屡被战火摧残的大好河山。

重用 *** 贤士,以“汉法”治汉地。忽必烈从小就喜欢汉文化,长大后广交 *** 名士,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比如窦默、姚枢、刘秉忠、赵璧等人,都是忽必烈的汉学老师和重要谋士,忽必烈跟着他们学习了诸多的儒家经典,深刻认识到“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而是要崇尚礼教、以法治国。从元朝这个国号就能看出来。“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足见忽必烈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忽必烈

元朝疆域广袤,既有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聚集区,又有长江以北被金朝统治100多年的中原 *** 地区,还有新占领的江南 *** 地区。对此,忽必烈采取了分地而治的策略,以蒙古法律制度和礼法民俗治理蒙古人地区,以金朝制度治理中原地区,以南宋汉制治理江南地区,施行了差异化的管控策略。忽必烈保留了南宋官僚体系,留用了大部分官员。设立“司农司”专管农业生产,改革赋税制度,使江南地区的赋税标准比南宋时还要低,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胡军饰演的忽必烈

创新构建“一省一钞一河”,影响极其深远。“一省”是指忽必烈在借鉴金朝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军政要务。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江北共10个行省, 开启了“省”级管理区域的先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自元代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区行政事务。

“一钞”指的是忽必烈发明了“钞”这种纸币。最早的钞票是“交子”,北宋年间已经开始使用了,但那时候的交子只是作为一种存款的凭证,并没有像铜钱那样在流通领域大量使用。忽必烈推行纸币后,不仅是发行量、稳定性还是流通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前朝,极大方便了流通领域。但是在元朝后期,由于纸币毫无节制的发行,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元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但从总体上看,纸币的流通还是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元代钞票

“一河”自然是指忽必烈主持修建的元代大运河。从唐代安史之乱一直到元朝统一之前,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地区始终未能实现完全统一,隋唐大运河没有得到修缮,很多河道近乎荒废,只有一些局部河道能正常使用。元朝统一天下后,都城迁至大都(今北京),迫切需要一条直达京畿的运输大通道,把南方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所以,忽必烈在隋唐大运河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截弯取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使元代大运河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运输更加便捷,对巩固大都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遭遇三大憾事,竟至颓废而亡。忽必烈雄才伟略,一生干了许多大事,但晚年也遭遇了事业和生活的一些挫折,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之一件就是对外扩张遭遇挫折。从1281年起,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想进一步扩展元朝版图,但都遭到了失败。笔者认为主要是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系,蒙军擅长陆战,不习惯水战,远渡重洋打日本自然受限。安南、缅甸这些地方气候炎热,习惯了凉爽气候的蒙古人自然也难以适应,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

第二件是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病逝。察必是忽必烈的贤内助,曾经和孩子一起在蒙哥汗那里当人质,没有任何怨言,免除了朝廷对丈夫的疑虑。她富有谋略,在争夺汗位的关键时刻,力劝丈夫尽早回师,提前登基,抢占了先手。每当忽必烈施政中有什么不妥之处,她总能及时提醒。察必崇尚节俭,在宫中栽种名为“誓俭草”的植物,带头节俭度日。如此贤妻,得到了忽必烈的宠爱、信任和依赖,她的去世给了忽必烈很大打击。

第三件憾事就是爱子早亡。忽必烈最喜欢的是嫡长子真金,早早将其立为皇太子,打破了蒙古大汗必须由忽里勒台大会推选的旧例,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真金太子比忽必烈还要喜欢汉族文化,极力推崇汉化改革,跟晚年思想趋于保守的忽必烈有些不太相符,与忽必烈宠信的掌管财政的大臣阿合马屡屡发生冲突,曾经把阿合马打得鼻青脸肿。后来因为一个大臣上了一条“皇上年事已高,应该禅位太子”的奏折,引起了忽必烈的震怒,虽未责罚真金,但真金内心却惶恐不安,最后竟抑郁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让忽必烈异常痛苦。

在多重打击下,忽必烈日益消沉,开始酗酒和暴饮暴食,仿佛只有在狂吃狂喝中才能忘记痛苦、找到快乐。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引起了很多病患,折磨得他痛苦不堪。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病逝,享年79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5/64643.html

“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的相关文章

神龙政变对张柬之有何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神龙政变对张柬之有何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在武则天身上发生过“林林总总”的大事件之中,“神龙政变”无疑可以算作武则天整个人生的“谢幕演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柬之直到年迈之时,因为武则天欣赏,才得以入朝为官。可是他为什么却积极组织神龙事变,推翻武则天呢?他推翻了武则天,本来功劳最大,为什么却被李显流放而死?张柬...

太史慈是什么人?他不受孙权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太史慈是什么人?他不受孙权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名将,不仅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还是贯手著棼的神射手。那为何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导致其抑郁而亡呢一,少有谋略太史慈早年投身仕途,在老家东莱郡担任奏曹史,因为很有谋略 所以很得郡守看重。不久青州刺史与东莱郡守...

庞统要是没有死在落凤坡 庞统能辅佐刘备打赢司马懿吗

庞统要是没有死在落凤坡 庞统能辅佐刘备打赢司马懿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庞统如果没死在落凤坡,继续辅佐刘备,能打败司马懿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作为汉朝的宗亲,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兴复汉室,但一直到死也没有成功。刘备手下人才济济,一度同时得到了卧龙、凤雏两位当世名人。只可惜庞统早早的就死在了入...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骆统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邢秉懿是什么人?靖康之变中她是什么下场?

邢秉懿是什么人?靖康之变中她是什么下场?

靖康之变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邢秉懿是宋高宗赵构的嫡夫人。说起来,邢秉懿嫁给赵构的时候,赵构还只是个藩王。邢秉懿出身不算高贵,她的父亲邢清仅是个正七品的官员。不过,由于她有绝色容貌,得以被皇室相中,随即被礼娶给赵构为妻,并被封为嘉国夫人。虽说是包办婚姻,赵构...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人,北宋时期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生于官宦世家。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后汉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

历史上吴国到底是如何灭亡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吴国到底是如何灭亡的?真相是什么?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春秋时期的最后大国之一,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吴王夫差在位22年,也算个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他带着吴国走了一趟过山车,由强盛走向衰败,最终成了吴国的末代之君。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关于他们的故事可谓是家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