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科举制度,元朝少有推行仁政的皇帝元仁宗
元仁宗不守约定,为何天下读书人还很敬重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元武宗病逝后,按照“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他的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于1311年4月7日登基称帝,史称元仁宗。元仁宗是一位推行仁政、有所作为的皇帝,大力推崇儒教,积极恢复科举制度,对中原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仁宗
铲除皇后一党,避免了中原地区的文明转向。1307年2月2日,元成宗病逝,元朝政体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变化。皇后卜鲁罕出于掌控政权的私欲,与左丞相阿忽台秘密勾结,准备拥立元成宗的堂弟、信奉 *** 教的安西王阿难答,让他先进京辅政,皇后卜鲁罕临朝摄政,适当时机再让阿难答登基称帝。
阿难答是忽必烈的孙子,被封为安西王,他手下的军队及领地上的平民信奉 *** 教,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支15万人的 *** 大军。他还在封地设立宗教法庭,与元朝律例相对抗,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元成宗笃信佛教,对阿难答的做法非常不满,但碍于他实力强悍,也只能听之任之。可以预见,如果皇后卜鲁罕的计划成功,阿难答当了皇帝,元朝很可能变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原文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重大变化,影响不可估量。
元大都
此时,爱育黎拔力八达作为元成宗的侄子,和母亲答己一起来到了大都,他们是被皇后卜鲁罕不怀好意邀请来的,目的是想将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一网打尽,为阿难答登基铺好路。爱育黎拔力八达在老师李孟、右相哈剌哈孙的帮助下,提前动手,发动政变,一举拿下了卜鲁罕、阿难答、阿忽台等人,挫败了阿难答调动兵力、武力夺权的计划,为后来哥哥海山即位扫清了障碍,维护了元朝政体的稳定,为中原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恢复科举制度,赢取汉族士人之心。蒙古灭亡金、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元朝的官吏大多是由承袭制和封荫而来,大量汉族士人失去了“学成文武艺,献于帝王家”的机会,学问再多也没用了,这种环境影响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科举考试毕竟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而且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元朝的官员队伍素质也日益低下,影响了行政效率。
元仁宗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执政后积极筹划恢复科举制度。针对考试内容的争论,他多方听取意见,最后确定科考重经学而轻文学,把朱熹集注的《四书》指定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把朱熹和其他人注释的《五经》作为 *** 参试者增试科目的标准用书。这样就确定了理学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也被后来的明、清两代基本沿袭下来。
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先在全国举行了乡试,一共录取了300人,然后在京城大都举行会试,从300人中选出100人,再参加在皇宫举行的殿试(廷试),最终录取了护都答儿、张起岩等56人为进士。这次科考效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延祐复科”距离宋朝灭亡36年,距离金朝灭亡81年,天下读书人至此终于重新获得了正常的晋身途径,有了读书入仕的盼头和目标,大家对施行这一善举的元仁宗都比较敬重。
但是,为了不损害贵族阶层的承袭特权,维系现存的官僚体制,元朝始终把进士名额控制在较低水平上,每次考试录取不超过100人。元朝先后举行了16次考试,考中进士1139人。元仁宗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把儒家学说作为甄选社会精英的标准,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激励汉族士人求学上进,也鼓励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学,加速了征服者的汉化。
编撰法典,翻译儒学经典,汲取治国经验。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确定统一的法典有非常大的困难,从忽必烈一直到元仁宗执政之前,元朝始终没能制定出一个通行全国的标准法典,判案好多时候是依循旧例,法律体系非常不成熟。元仁宗执政后,汇编前朝律令条规,不断加以完善和系统化,初步完成了《大元通制》的初始编纂工作,经过较长时间的复审,终于得以在元英宗朝发布。后人评价此书“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因为它有充实的内容并采用了以《泰和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典的结构”。
元仁宗喜欢汉文化,推崇历代中原贤明帝王的治国经验,他下令用蒙古文翻译出版了不少汉文著作,包括《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也赞助出版了一些汉文著作,像《孝经》《烈女传》《春秋》《农桑辑要》等。有选择地刊印这些书籍,充分反映了元仁宗的实用主义目标,学习治国经验,倡导社会道德,发展农业生产,真的是煞费苦心!
元仁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可惜他遇上了一位很难缠的母亲——皇太后答己。她与情人、权臣铁木迭儿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屡屡干涉朝政,弄得朝堂乌烟瘴气,推崇孝道的元仁宗虽然生气,但也拿母亲没办法。按照母亲和一些大臣的提议,元仁宗打破了叔侄相传的誓约,把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确立为皇太子,把哥哥的儿子和世㻋放逐外地,从而导致了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1320正月,元仁宗在大都病逝,终年三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