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6-04)27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朱祁钰夺了皇位,为什么不杀了朱祁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兄弟俩,在明朝历史上也算是奇观。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沦为瓦剌的俘虏,朱祁钰继位,这时候朱祁镇虽然还活着,但是也被迫成为太上皇。但是后来朱祁镇平安归来,朱祁钰却不愿再将皇位还给朱祁镇,而是将他软禁起来。但是,既然朱祁钰不想放弃皇位,又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杀了朱祁镇?只要朱祁镇活着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威胁,他为何数年都没有动手?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原因是什么?

古人云“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朱祁钰至死也不会想到,因为自己的那几个念头,放了朱祁镇一条生路,会让自己的结局那么的悲惨,以至于自己死不瞑目,死后,还被自己的哥哥将自己的墓葬移到西郊。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土木堡之变,这是发生在明朝中期的一次大事变。此次事变,不但损失了数十万将士,而且,连皇帝朱祁镇都成了俘虏,被蒙古瓦剌扣押了一年才放他回去。

而他不在的一年中,朝廷里的大臣于谦选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来主持大政,因此,在朱祁镇回到明朝时已完全失去了实权,成了只有一个空架子的太上皇。

朱祁钰害怕哥哥回来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对他十分冷漠,并没有派出大的仪仗队来迎接他,只是派去一辆马车。并且,在朱祁镇到达京城后很快将他软禁了起来。软禁朱祁镇的宫殿本来就偏远荒凉,朱祁钰却并不善罢甘休,还派人砍掉了周围的树木,禁止任何人出入这片区域。

甚至,就连送饭也只是从一个小洞里递进来,以此隔绝哥哥与外界的联系。

朱祁钰对待哥哥实在是冷漠,甚至,还有些残酷,那么,我们心中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朱祁钰这么不想让哥哥回来,为何不派刺客杀了他呢?

其实,这件事也好解释。要想暗杀朱祁镇,当然不能在他回国后杀,这样风险太大,那就只能在他回国的路上下手。可是,蒙古部落瓦剌也做了完全的准备,派了500骑兵护驾,一路上是寸步不离,谁都无法靠近。最终,直到朱祁镇安置好一切才离开。

确是,如果朱祁镇在路上被杀,那么,瓦剌就是更大的嫌疑人,与明朝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张。为了不背黑锅,瓦剌当然要将保护工作做到更好。

那么,当朱祁镇回来之后呢?

这个时候搞暗杀已经晚了,因为他一旦死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谁所为。玄武门兵变,李世民用自己哥哥弟弟的血开创了一个盛世,君王功过难抵,世人褒贬不一,朱祁钰大概也是害怕世人的议论的。

因此,朱祁钰想出了新的办法。

这就引出了“金刀案”这一事件。

金刀案的主人公叫阮浪,是在南宫照顾朱祁镇生活起居和监管他的太监。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关系很好,朱祁镇就送给他一把镀了金的小刀,算是留个纪念。

但是,这一送,便送出了一场大狱。

阮浪有个朋友叫王瑶,一次王瑶过生日,席间看到了阮浪的镀金小刀,爱不释手,于是,阮浪就将这把小刀送给了他。

王瑶有个在锦衣卫当差的朋友,这人叫卢忠,卢忠看到这把刀就起了歹念,向景泰皇帝告发了这件事。朱祁钰抓住机会,将事情搞大,给两人安了个罪名——太上皇勾结太监意图谋反。

可是,没想到阮浪与王瑶十分有气节,两人面对严刑逼供死不松口,坚持说那把小刀只是礼物。而卢忠为了全身而退,竟然开始装疯卖傻。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原因是什么?

原告是个疯子,说的话也就不可信了。

后来,王瑶被凌迟处死,阮浪因为岁数太大,不久后也死在牢里。在朱祁镇复辟后追封了这二人,而卢忠也被凌迟处死,这时他装疯卖傻也没用了。

而且,朱祁镇在大臣中也十分有威望,大臣们纷纷劝说朱祁钰不要一意孤行,就连太后也支持朱祁镇。朱祁钰没想到哥哥居然如此有威望,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朱祁钰也无法再轻视兄长,也不敢再起杀心了。

并且,在金刀事件后,景帝朱祁钰大为警惕,不仅加强了南内的防守,甚至,连南内的大门也被上了锁,锁里还灌上了铅,这样,即便有钥匙也无法开门。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原因是什么?

可以说,英宗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的。

加之,朱祁钰膝下无子——唯一的儿子夭折了。那么,在自己死后,登上皇位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无论如何,天下还是在朱祁镇的子孙手中。

虽然此时朱祁钰认为自己还年轻力壮,完全可以多生几个孩子,好好培养,最后终有一个会是帝王之才,会成为下一个皇帝。但是,事实却是朱祁钰真的没这个命。

那么,朱祁镇死不死还有什么意义吗?

这些原因加起来,使得朱祁钰放过了朱祁镇一命。毕竟还是亲生兄弟,关系也没有破碎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其实,朱祁镇刚刚成为皇帝之时,还是对自己唯一的弟弟非常疼惜的。他经常赐个弟弟大量的钱财和土地,有一次甚至一次就给了他三千石米,一万贯钱币。甚至,在弟弟选王妃时也是亲自把关。这些好朱祁钰当然也不会忘记,因此,他对待哥哥也不是毫不留情。

并且,朱祁镇在被软禁时,还生了六七个孩子,南宫条件如此艰辛,当时的医疗条件又很落后,如果朱祁钰不加以照顾,这些孩子又怎么能活下来呢?

等南宫复辟发生之后,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他当上皇帝的之一件事,就是废除朱祁钰的皇帝称号,毁了他给自己建造的皇陵,还给了他一个谥号——戾。

有大臣建议,废除朱祁钰的年号——景泰,改成朱祁镇自己的年号“正统”,朱祁镇却犹豫了,他考虑再三,还是不忍心,没有同意。

可见,他还是爱着自己唯一的弟弟的。直到朱祁镇的儿子登基后,恢复了景泰皇帝的帝号,这对兄弟的爱恨情仇才算落下帷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6/66375.html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高滔滔是什么人?宋哲宗是如何评价她的?

高滔滔是什么人?宋哲宗是如何评价她的?

高滔滔,宋英宗皇后,后人誉为女中尧舜。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曾有两位著名的“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一位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一位是“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刘娥辅佐儿子(非亲生)宋仁宗,高滔滔辅佐孙子宋哲宗。她们两位都曾在皇帝到了亲政年纪后,不愿意还政,继...

后世是如何评价单雄信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单雄信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单雄信(?—621年),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矫捷,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交好同郡徐世勣,誓同生死。隋朝末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授左武候大将军,参加偃师之战。兵败归降王世充,授大将军。对抗唐军进攻,险些杀害秦王李...

刘宠:东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勇猛过人,善长使用弓弩

刘宠:东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勇猛过人,善长使用弓弩

刘宠(?~197年),汉明帝刘庄玄孙,陈敬王刘羡曾孙,陈顷王刘崇之孙,陈孝王刘承之子,陈国第六位国君,也是东汉陈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宠勇猛过人,善使弓弩,箭法高超。在其父刘承死后,继承陈王爵位。中平年间,黄巾军起义,郡县官兵都弃城逃走,刘宠于是征兵...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凭什么固守江东52年,又为何迟迟不称帝,看孙策遗言就知道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剧照人们对三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在小说里,作者给孙权集团的评语是占了“地利”的便宜。这句评语的确不假,但东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一种不健康...

历史上康熙一共有过多少位皇后?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上康熙一共有过多少位皇后?分别是哪些人?

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一生册封过3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在这3位皇后中,要问哪位皇后最得康熙宠爱,那一定是赫舍里氏,为什么这样说呢?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才8岁。由于他...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末,天下大乱,很多明朝官员因为剿匪或抗清不利,结局悲惨。不过,既然做官,为国捐躯也好,因罪自尽也好,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果,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较可惜的官员,比如,科学家式的技术型官员...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大臣,粗野凶狠但厚待士卒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大臣,粗野凶狠但厚待士卒

甘宁(? - 215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甘宁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人物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