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6-12)300

你们知道向敏中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说起宋朝的清官,我们肯定都会想起包青天,没办法,此人实在太有名了,以至于忽略了其他清官。实际上,北宋清官很多,不止包青天,下面这位也是,他就是向敏中。

向敏中可以说是北宋公认的廉政模范,公认的清官,连包青天和海瑞都崇拜,是其崇敬的偶像。

向敏中出身一般,他的父亲向瑀虽然是个当官的,曾在后汉政权当过县令,不过父亲也是个清官,所以,家境并不富庶,靠工资维持生存。向敏中是家中独子,所以,父亲向瑀对其期望很高,从小就手把手的教育,父亲甚至还预言说:将来光大咱们向家的,就是这宝贝儿子了。

可惜他的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因为在向敏中20岁那年,父母亲都相继去世了。父母去世后,家境也越发贫寒。但向敏中不畏贫寒,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依然认真学习,终于在太平兴国五年,也就是公元980年,向敏中31岁那年考上了进士,改变了命运。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从此,向敏中开启了长达40多年仕宦生涯。他最初在外地做官,后入朝出任著作郎编修国史。宋真宗即位后,向敏中升任户部侍郎,又改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三年后,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公元1012年,大中祥符5年,进升为兵部尚书。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向敏中升任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次年去世,享年72岁。

在他4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向敏中继承了父亲清官家风,一生廉洁为民,工作兢兢业业。而且向敏中性情淳厚,平易近人,多智多谋,善于处理繁杂的政务。他德行高尚,时人都很敬重他,宋真宗对他更是优厚有加,称赞说:“向敏中淳厚恭谨,温和善良。”

向敏中向来持正守法,不徇私情。办案重证据轻口供,查冤析疑,官府上下称颂向敏中断案如神,号称青天大老爷。在向敏中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案例就是巧断和尚冤案。那时向敏中还是西京留守。西京就是洛阳。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有一年的秋天,一位游方和尚路过西京洛阳郊外王家庄,眼看日暮西山,而且即将下雨,于是就到一户人家处投宿。按道理,和尚求宿,一般人家都会收留,谁知这户主人平生最讨厌和尚,认为云游的和尚不诚心向佛,到处骗吃骗喝,于是拒绝了和尚的请求。

可是,天色已晚,风雨将至,和尚没办法,只好苦苦相求,看到门外有一个破旧的车厢,于是请求留宿。主人不得已同意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一幕发生了,一个青年男子和女人从这户人家翻墙而出,还拿着包袱。这一幕刚好被和尚看到。和尚心想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说不定吃上官司,于是连夜逃走。结果因为着急赶路,没看路,掉进了一口枯井。

掉井枯井后,又发生了一幕,里面有一具尸体,和尚大惊,心想完了。由于天黑看不到,将就了一夜。第二天大早,天亮,和尚醒来,发现尸体正是昨夜出来的青年女子。这时和尚心想,这下百口莫辩了。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很快人就来了,大家把和尚和尸体从枯井中捞了出来。人群中当然也有昨夜借宿的户主,户主发现家里人少了,自然出来找。户主一看这种情形,还用解释吗?当场把和尚五花大绑,送去了洛阳府衙。

和尚知道自己有理说不清,干脆承认了,说:“我与那女子通奸,引诱她带着家中财物一起私奔。由于担心事情败露,便起歹念一刀结果了她,将她的尸体扔进枯井里。忙乱之中,自己也失足落入井中不能爬出,所以被擒。”

官府又追问凶器和包袱在何处,僧人称抛尸时将刀和包袱顺手放在井旁,如果没有找到,也许是被过路人捡走了。

合情合理,所以,案子很快就审理结束了,就此结案,并将此案上报至西京留守向敏中。

我们说了,向敏中此人是个清官,而且办事极其认真仔细负责,他详细阅读了报来的案卷,越看越感觉疑点颇多:一是枯井位于荒草丛深处,平日人迹罕至,赃物何以凭空消失;二是女子为凶器所伤致死,但现场并未发现凶器;三是和尚如何在短时间内勾搭女子?

虽然此案看起来顺理成章,但未能查获凶器和包袱,漏洞百出,证据不足,于是将案子压了下来,并且决定亲自审理此案。

随后向敏中多次召见和尚,但和尚就是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不松口。和尚越是承认,向敏中就越是疑惑,认为和尚肯定不是凶手。所以,向敏中继续百般劝解,以言语反复诱导。最终在向敏中的坚持努力和诚心下,和尚和盘托出。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之后,向敏中马上派出多名衙役,让他们乔装打扮,到案发地的村庄附近调查案件真相,有何发现,迅即回报,不可迟延。

衙役们受命后,连夜从省城出发,赶到案发地附近,分头明察暗访。一日,一个衙役访至一村落,在一家小店用饭,店中老妇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听说他从府城来,于是问起僧人谋财害命一案有何进展。

衙役假称僧人昨日已被鞭打致死,此案业已了结。老妇闻之,不胜叹息,又问倘若僧人并非凶手,之后再抓到真凶,又当如何。衙役见老妇如此言语,料其必是知情之人,便说眼下官府已经判决,且僧人已然抵命,即使日后发现真凶另有其人,为了维护官府声名,也只能将错就错,不再追究。

在衙役的一番巧语下,老妇人信以为真,于是说出真凶即是此村某少年。衙役又问住处,老妇人为其指明住处。

衙役听毕,欣喜若狂,赶紧向向敏中作了汇报,向敏中立即授命衙役们前往村中抓人。此时青年正暗自庆幸躲过了灾难,谁知衙役来了。赃物和凶器也被查获了。

向敏中亲自审理,青年供认不讳,承认了全部事实。原来此人是这一带有名的拈花惹草之人,又生性好赌,与那户主的儿媳早已暗中私通。

那天夜里偷盗了一大宗财物,拐骗她远走高飞。但行至途中,女子不愿将财物交于青年,情急之中,青年一不做二不休,一刀结果了她的性命,将尸体扔在枯井里后逃之夭夭。

至此,真相大白,和尚被无罪释放。向敏中由此名声大振,整个洛阳府都赞扬他断案如神。由此可见,向敏中的确是个人才啊,仅凭少了一样证物,就破了奇案,难怪包拯都崇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6/67775.html

“向敏中:北宋时期公认清官,包拯都崇拜他” 的相关文章

蒋琬和姜维相比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做继承人

蒋琬和姜维相比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做继承人

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让蒋琬当继承人,而不是姜维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在死之前,为什么不选他,而是让蒋琬做他的接班人?诸葛亮在西元234年在五台山去世,终年54。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任命蒋琬和费祎为继任者。诸葛亮死后,蒋琬并未坐上宰相之位,而...

关羽被杀后,他俘虏的曹魏三万降卒去了哪里?

关羽被杀后,他俘虏的曹魏三万降卒去了哪里?

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出色,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襄樊之战,于禁救援樊城,因秋雨汉水暴涨,导致兵败,所督七军三万多人成了关羽的俘虏,关羽被孙权偷袭荆州,兵败被杀后,放出了于禁,并遣返于禁回国,那么,于禁的三万多降卒,孙权是否一同遣返回魏国了呢?于禁...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对韩信最后为何会被杀?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

郭从谦是什么出身?李存勖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郭从谦是什么出身?李存勖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在古代,伶人大多身份低微。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同光四年(926年),后唐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发动兵变,率领全副武装的部下对兴教门发动了突袭。郭从谦同守卫皇宫的禁军大战,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攻破兴教门,杀死了“战神天子”李存勖。郭从谦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挥使,为何能轻易除掉久经沙场的皇帝李存勖呢一,跟随...

曾秉正是明朝真正的清官,为什么朱元璋要阉掉他?

曾秉正是明朝真正的清官,为什么朱元璋要阉掉他?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他一心为民,想要杀尽天下贪官,但是朱元璋有个缺点,就是特别的暴躁,就比如曾秉正是明朝真正的清官,朱元璋却要阉掉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曾秉正是明朝初期的一个知名文官,出生在南昌,在洪武初年的时候,他通过别人的举荐被授予为海州学正。到了洪武九年...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

历史上年羹尧真的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历史上年羹尧真的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年羹尧是中国清朝名将,妹妹年世兰是雍正的华贵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当年羹尧居功自傲、目空一切,没有把雍正皇帝放在眼里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爬得多高,摔得就有多惨。”康熙精心栽培年羹尧,最后还是被雍正杀了。那么年羹尧从封疆大吏到康熙面前...

杀韩信怎么方式不行 宫女为什么还用竹竿

杀韩信怎么方式不行 宫女为什么还用竹竿

对为什么韩信会被宫女用竹竿戳死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了韩信一份“三不杀”的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看得见天地的地方都不能杀韩信、金属兵器也不能用来杀韩信,这不等于就是黑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吗?到底是谁要杀韩信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