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死前为儿子求情,九岁儿子说了什么让孔融放弃了求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孔融儿子的成名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语有言:“时势造英雄”,乱世急需人才为国家献计献策,反而使得有才之人有机会得到重用。但毕竟身处动荡的时代里,人们的命运有时也不能为自己所把控。
东汉末年争霸的时代,仅死于曹操手下的人才数量就非常惊人了。前有华佗,后有孔融,都是令世人惋惜的对象。
据史料记载,孔融四岁而能让梨,是知礼懂理的神童。长大之后更是名满天下,曹操对他又有什么不满,以至于要杀了他呢?更何况不仅他一人丢了性命,在当时可是惨遭株连九族,连他年幼的儿子都没被放过。
在这一桩惨剧中,孔融年仅九岁的儿子也因一句话而成名,流传下来成了千古名句。曹操确定下手处死孔融一家时,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年仅9岁的儿子说了8个字,竟成千古名句。孔融的儿子对于临死之景有何理解,又说出了什么样的真理名言呢?
四岁让梨成名,却因惹怒曹操被杀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在当时那个时代,孔融已是名满天下的才士,天下人皆赞赏他的才华。最初使他闻名天下的,便是四岁让梨的故事。据《世说新语笺疏》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这也成了知礼懂谦让的典范。
四岁小儿都能如此懂理,在长大之后,孔融更是因才气大振天下。但他和曹操的另一个部下杨修非常相像,都是恃才放旷的人物。杨修最终被曹操所杀,孔融也同样没有逃过一劫,甚至连家人也一起受了牵连。
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而孔融一身书生清高气,自然是看不惯他的行为,还多次出言讽刺他。起初顾忌于孔融的名声地位,曹操不敢轻易对他下手。在孔融再一次上书劝阻曹操封诸侯后,曹操便找借口处死他,顺带株连九族。
孔融为幼子求情,九岁儿子却一语成名
面对曹操的诛杀令,孔融并没有因恐惧而认错求情。但毕竟是牵连了自己的家人,连家中年仅八岁九岁的两个儿子都不能幸免。在生死关头,孔融向前来抓捕的人求情,希望能保全他年幼的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临死关头,孔融心中所想的还是自己的幼子。但现实却是无情的,曹操已下了株连九族的命令,又怎么可能因为他的求情而改变心意呢?
面对父亲的求情,他九岁的儿子却反而看得透彻,对他说的一句话,后来也成了千古名句。
孔融年仅九岁的儿子仅说了八个字,便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正是这一句话,使孔融停止求情,接受了全家皆要赴死的悲剧结局。
孔融儿子年纪虽小,说的话却都在理。身为顶梁柱的父亲都要被处死了,年幼的孩子即便活下来,又如何能够维持日后的生活呢?何况曹操并没有开恩的意思,最终一家子还是谁都得不到赦免。
孔融一家子被处死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容易得罪他人。
曹操就是最为典型的多疑,以及锱铢必较,太过直率的进言容易得罪他。但孔融始终不将他的话放在心上。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一代名士也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样的道理,孔融并非不明白。但在家人即便随他一起受死之时,还是希望能多争取一线生机。作为孔融的儿子,即便只是九岁,也早已看破了这背后的现实。
更难得的是,他接受了自己也即便面对“覆巢”的现实。
此话一出之后,世人皆以他为贤才,并将这句话流传了下来。后人即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直到如今,依然是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至理名言。几千年前,孔融一家子的处境,用此话来形容也最为恰当不过了。
小结
曹操其人,历史评价其为“奸雄”,而孔融则是名士。曹操爱才为世人公认,但过于恃才放旷的人才,却会遭曹操记恨。孔融之死,便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孔融一家最终都被曹操处死,他年幼的儿子说出的便是真相。既然已决心杀了孔融,又怎么可能再留下他的儿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