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大臣夏言,他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夏言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夏言,明朝嘉靖年间的第三位内阁首辅,但是其实他的考试成绩是非常差的,只有三甲,在明朝想要进入内阁,学习成绩要好是首要条件,那为什么夏言却能够进入内阁呢?那是因为他有着三种独门武器,这三种独门武器可以说让他无往不利,成功得到皇帝的赏识,进入内阁。
由于夏言的考试成绩不好,本来他是没有留京指标的,一般像这样的成绩都是下去地方当一个县令什么的,夏言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不想到地方去当官,他只想在京城,但是在京城是当不上大官的,成绩不好的一般都会被分到打杂的单位去,比如夏言就是被分到了一个打杂的机关:行人司。所以后来的人们也称夏言为夏行人。
原本只当上小官的夏言还是比较失落的,但是他发现这个部门打杂的对象居然是皇帝,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越靠近心脏的地方,就越能够得到充足的血液,夏言明显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就算不能干什么,混个熟脸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伴君如伴虎,这份工作机会很多,风险也很大,只不过夏言却毫不畏惧,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
其实他能够进入行人司给皇帝打杂,除了学习成绩一般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长得帅。这点是很重要的,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之外,还很容易升官,很明显夏言就是利用了这一条颜值定理,史书记载:眉目疏朗,除此之外还有一把好胡子,嘉靖虽然是个男人,但是他也不想每天都对着一个让位倒胃口的人帮自己打杂,所以长得帅就是夏言的之一份武器。
而长得帅只是基础的,这点虽说打败了很多人,但是还是得有硬实力,这第二种独门武器就是:普通话(官话)讲得好,而且精通各地语言。这点是很重要的,在那个时候并不是普及普通话的年代每当皇帝召见广东、福建等地的官员的时候内心都几乎是崩溃的,因为我听不懂你说的,你也不知道我在讲什么,真正的鸡同鸭讲,但是夏言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夏言虽然是一个江西人,但是却会自觉地学习普通话还有各地的语言,正所谓“吐音洪畅,不操乡音”,说起普通话完全没有带着地方口音,听起来很舒服,这样的人皇帝自然是很喜欢的,而且还是一个人肉翻译机,随时随地跟在皇帝身边,想不升官都难。
然而这两种武器都还不是最重要的,他还有这他的绝密武器:特别能战斗。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官的战场并不比武将出去打仗要轻松,他们的笔就是他们的武器,特别是在明朝,明朝的言官体系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弹劾体系了,但是发展到后来,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弹劾了,而是骂人,想骂就骂,为骂而骂,乃至于国家都快要灭亡了,他们还在骂,可以说战斗力是非常强劲。
而夏言正是这项武器最强的使用者,要知道当初考进士的时候,之所以被定为三甲,那是因为他的文风实在是太过犀利,考官们都觉得无法接受,但是写得又的确是太好,所以才给了一个三甲的名次,但是对夏言来说,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特别能战斗的武器终于要帮助他取得更高的成绩了。
嘉靖四年,内阁首辅张璁看不惯这个小小的夏行人,于是组织自己的人向他发动进攻,但是夏行人却一点都不怕,即使对方是内阁首辅,人多势众,每个人一天一篇奏章就能淹死夏言,但是夏言的口才是笔法实在是太强了,不管是谁上书骂他,他都能够即使骂回去,而且能骂得对方无话可说,当初他的朋友告诉他首辅要针对他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一起上来就好了,能耐我何?”
张璁破迫不及待发动进攻,但是他没想到张璁在骂人这方面实在是太有天赋,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而且犹豫骂得太有水平,下朝的时候骂他的同时看见他都要绕道走,由于夏言的字叫做公瑾,于是某些比较幽默的官员看见他都会打趣到:“公瑾兄,我看你要不就不要叫公瑾了,改名叫子龙吧。”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啊。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却能够体现出夏言的战斗力是真的非常强劲。
张璁原本想加大力度对夏言的打击,谁知道这位兄台越骂越精神,来多少都不怕,经过了几个月的骂战,这场文官的战争以夏言的全面胜利告终,最终夏言成功进入内阁,而张璁则被辞退,黯然在历史的舞台上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