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冒顿单于为何放了刘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7-11)290

刘邦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之后,对异姓诸侯王始终不放心。而刘邦搜捕项羽旧部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之后,更是加深了异姓诸侯王本由来已久的恐惧。

很多异姓诸侯王在惊慌失措之后,只好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但是这一策略正好给了刘邦口实,刘邦剪除他们也属于名正言顺了。

可以说,从征伐燕王臧荼开始,到消灭最后一个诸侯王英布结束,刘邦每一场战斗都非常辛苦,而在围剿韩王信的过程中,更是九死一生。

韩王信,战国时期韩国的王孙,早年投靠刘邦,后被立为韩王,定都阳翟。

刘邦从一开始就对韩王信不放心。韩王信早年就有叛汉投楚的前科,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而韩王信本人雄壮勇武,极具号召力,他所在的封地更是由于地形险要,为战略重地:北近洛阳,南近宛叶,东边则是淮阳。

冒顿单于为何放了刘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邦于是以抵御匈奴为借口,将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都晋阳。韩王信自然明白刘邦的用意,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他以晋阳距离匈奴边境较远为理由,请求迁都马邑。名义上防御匈奴,实际上寻找靠山。

匈奴在韩王信迁都马邑后的这一年,就出兵攻打马邑,韩王信多次求和,表面上是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平,暗地里是为了自己和匈奴的联盟。

刘邦害怕韩王信不足以对付匈奴,就派兵前去救援。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的行为,让刘邦怀疑韩王信有背叛之心,在发兵的同时,也派来了使者责问。

历史的发展轨迹总是有迹可循,韩王信曾经的种种表现,已经显露出背叛只是时间问题。刘邦使者的到来,不过是将早已剪辑好的影片,提前上映了。

韩王信将自己土地献给了匈奴,与匈奴单于冒顿一起挥师南下攻打太原。

匈奴在战国时期崛起于蒙古高原。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合纵对抗强秦,匈奴就曾经作为外援,参加过战斗。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生存更大的考验是天灾。一场暴风雪,可能导致积攒一年的牲畜消失殆尽。缺少了生存所需的食物,匈奴不得不选择南下抢掠。

与匈奴接壤的国家不得不修筑长城阻碍匈奴的南下。但是诸侯国之间政令不统一,长城也没有连贯在一起,一段一段的防御根本起到的作用甚微,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六国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率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本零散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匈奴面对秦帝国的进攻,只好退居漠北。

秦帝国统一之后不久,就又陷入了战乱。匈奴在野心勃勃的新单于冒顿的带领下,凭借武力,将匈奴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中亚地区,并且将蒙恬夺得的土地重新占有。

强大的匈奴已经成为中原王朝更大的边患,即便是没有韩王信,刘邦和匈奴兵戎相见也是迟早的事情。

面对韩王信的背叛,以及匈奴对新生汉王朝的威胁,刘邦最终决定率三十几万大军亲征。大军很快来到了太原,重创了韩王信军队,韩王信只好逃往匈奴。

韩王信手下的将领曼丘臣、王黄收拾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和冒顿派遣来的左右贤王军队合兵一处,阻止汉军继续北进。然而,汉军声势浩荡,韩王信和左右贤王的联军接二连三地被击溃。

冒顿单于为何放了刘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汉军在攻占了韩王信的老巢晋阳之后,分兵两路:自己前往匈奴冒顿单于驻兵的代谷,进行决战;命令周勃追击匈奴左右贤王的残军。

多年的作战经验让刘邦深刻意识到,越是到了关键时期,越不能松懈。刘邦先后派人多次探查匈奴方面的虚实。

匈奴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之中,学会了很多战略。当刘邦派人前来打探匈奴军队虚实的时候,匈奴将精锐部队隐藏了起来,故意将老弱病残给刘邦的人,释放出一种匈奴已经无力还手的错觉。

刘邦为什么会脱离大军贸然进攻,似乎并不是因为相信了匈奴无力反抗。他也许是想早一点结束战争,毕竟异姓诸侯王的存在,让他一直提心吊胆,即便是出征匈奴,也不能集中精力对付匈奴。

刘邦率领军队在平城附近与匈奴军队发生遭遇。由于与匈奴军队力量相差很大,所以刘邦不得不占据白登山有利地势固守待援。史称“白登之围”。

接下来的事情走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冒顿在围困刘邦七天之后,居然网开一面,放了刘邦。

“白登之围”中冒顿突然转变态度,让刘邦全身而退的原因,史书记载是“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并且陈说厉害。史料记载阏氏善于妒忌,害怕刘邦给冒顿送了美女之后,自己失宠,于是就劝说冒顿撤兵。这个原因太过于简单,甚至有逻辑不通之处。

冒顿继承单于之位,靠的可不是仁义礼智,而是血腥的政变。冒顿亲手杀死了老单于、后母、兄弟以及反对他自立为单于的大臣。一个为了权力可以六亲不认的人,会听自己阏氏的建议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冒顿为什么会放过刘邦呢?这和匈奴的组织结构,还有汉与匈奴之间的实力有关。

冒顿建立的匈奴帝国,与其说是国家,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一套将所有部落牢牢控制在一起的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国民凝聚力不强。

中原的王朝已经由封建制转向了郡县制,就是因为封建制没有凝聚力,靠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不能长久。而匈奴恰恰还处于这个封建制度,或者更早的氏族社会。

匈奴所处的状态,每一个部落都是一个小团体,如果遇到问题,就会产生内部的分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瓦解。

冒顿虽然残暴,但是道理还是明白的。东胡和月氏这些部落臣服于自己的武力,愿意出兵的原因是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获得物资。

冒顿在以往征战过程中,都是同游牧民族作战。游牧民族之间作战地点是草原,冒顿利用匈奴骑兵的武力优势可以速战速决,很快将敌人击溃,付出的代价较小。

冒顿单于为何放了刘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而这次不同,这次是与农耕民族作战,作战地点不再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而是城池林立的中原地区。骑兵的优势在中原地区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草原作战不需要持久战,而且随时都可以补给,匈奴的骑兵每个人都配备好几匹马,作为粮食供应,只要有水草,马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为骑兵提供食物。中原地区哪有那么多的水草为骑兵提供?这样长期耗下去,匈奴不仅没有太大的胜算,全身而退都是问题。

关于双方的兵力,史书上记载匈奴是军队四十万,汉军有三十万。中国的史书,最不可信就是军队的数量。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当时匈奴的总兵力在四十万左右,冒顿不太可能将全部兵力用来对付汉帝国,否则一旦出现政变,则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控制。

匈奴与汉帝国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后来的战争记录都没有记载到匈奴的兵力达到过四十万,鼎盛时期也不过是十几万。

这也就说明,当时冒顿的军队在数量上少于刘邦,尽管刘邦被围困,只要刘邦的援军一到,冒顿也没有全胜的把握。

所以冒顿取胜的关键因素,在于切断刘邦的救援部队,实际上冒顿也是这样做的。可惜,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周勃作为援军很快赶到了白登山,途中遭遇匈奴军队的伏击之后,很快战胜了匈奴。援军的到来,原本占据优势的冒顿,变成了劣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争的输赢不仅关乎冒顿的地位,而且关乎整个匈奴的安危。这场赌局的筹码对冒顿来讲太大了。

冒顿如果胜利,一切都好说,如果失败,曾经附属于匈奴的其他部落一定趁机投靠汉帝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到那个时候,自己又将置于何地呢?

冒顿的想法不错,后来确实有部落确实不再臣服匈奴,有的甚至投降了汉帝国,甚至匈奴本身都分裂为南北匈奴。

匈奴军队如果贸然进攻,汉军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只会拼命死战,最后即便是消灭了汉军,匈奴造成的伤亡也不会太少,那么这样的胜利又有何意义?

进攻最有利的后果是杀死刘邦。那么汉帝国必定四分五裂,得利者就是未被消灭的诸侯王,匈奴对汉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匈奴提供物资,一个分裂的帝国,哪有剩余的物质去交给外人?

当然,这些原因纯属猜测,刘邦手下的谋臣不一定不会在冒顿面前陈说这些厉害。有的学者猜测,刘邦在军事上的实力超过冒顿之后,已经和冒顿进行了谈判,答应每年给匈奴提供粮食等物资。况且这些物质送给匈奴可以,送给其他部族也可以,不论送给谁,获取利益的都是汉帝国。

冒顿也许不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以最小损失换取更大利益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于是刘邦才得以脱身。

以刘邦的个性,这个亏当然不会白吃。双方罢兵之后,刘邦派遣夏侯婴在平城南边攻击匈奴骑兵,一部分匈奴骑兵未能及时撤出被夏侯婴包围,全部歼灭。而冒顿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束手无策。

刘邦这一举动就是告诉匈奴,可以坐下来谈,如果继续作战,汉军也会奉陪到底的。这确实对匈奴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那么会有人问,为什么刘邦不像之前毁约追击项羽一样,继续追击冒顿呢?

这个问题汉景帝时期的晁错已经给出了答案。晁错认为匈奴的长处有三:驯化马匹能力强、骑兵机动性强、马上骑射能力强。想要击败匈奴,必须在这几个方面胜过匈奴。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胜利,离不开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勇武,可是在这些光辉形象的背后,是汉帝国时期的汉帝国,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足够的财富向西域各国购买名种战马,完成骑兵的训练。

同样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困扰,北宋没有办法应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战马,汉武帝控制着河套地区,一边屯田,一边养马,而在北宋时期,这些地方都被西夏和金国占领了。西夏立国将近二百年,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用马匹和北宋进行贸易取得了财富,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

晁错的道理刘邦自然也明白一些。实际上,刘邦对于和匈奴开战的胜算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而且内部不稳定,见好就收不失为一种良策。之后刘邦以和亲的名义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每年为匈奴提供大量的绢帛和粮食,换取了边境的和平。

设想一下,在没有骑兵的条件下,刘邦都可以全身而退,如果有了骑兵,刘邦怎么能够放弃打击匈奴呢?再者说,刘邦手下那些开国功臣的军事能力,随便抽出一个,恐怕都不会若于卫青和霍去病吧。

“白登之围”拉开了汉帝国和匈奴百年战争的帷幕,也开启了传统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冲突的序幕。

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面,中原王朝始终要应对来自于边境地区的战争,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兴衰,边关的角色也是换了又换,匈奴没落之后还有突厥、回鹘、高句丽、契丹、女真等等,战争与和亲交替使用,而最有力的工具却是文化。

铁与血能占领一个地区,却没有办法让人们从心中臣服。看似柔弱却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却是用铁血无法压制的: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7/72719.html

“冒顿单于为何放了刘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多尔衮掌握大权又有兵权 多尔衮为何没有夺位

多尔衮掌握大权又有兵权 多尔衮为何没有夺位

多尔衮掌握了政权又掌握了兵权,机会很好,为何不争夺皇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多尔衮要做什么?是的。第一,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很有可能是被皇太极、代善等人胁迫,与努尔哈赤同归于尽。而皇太极和代善等人,则是害怕多尔衮成为新的帝王,可见他对自己的野心...

康熙在位时间那么多年 其父顺治为何只活到24岁

康熙在位时间那么多年 其父顺治为何只活到24岁

对顺治帝为何只活了24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们谈及清朝帝王的时候,总是会首先想起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对于他们如何争夺皇位,后宫妃子如何争宠的故事,总是很有兴趣。但是却对于满清入关之前,以及刚刚入关的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实际上清朝每一任帝王的生活,都十分的传奇。康熙...

使西汉王朝由盛转衰,汉元帝做了 哪些事情?

使西汉王朝由盛转衰,汉元帝做了 哪些事情?

刘奭,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断送“昭宣”中兴局面的始作俑者。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元帝刘奭(shi),是汉宣帝刘询和皇后许平君的儿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昭君出塞就是发生在汉元帝在位期间。在临行前的欢送仪式上,元帝见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

雍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雍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雍闿,南中叛乱的始作俑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基因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能够遗传千百年而不变,比如“反叛”基因。雍齿是西汉开国功臣,曾背叛刘邦,几百年年后他的后人雍闿,公然反抗刘备和诸葛亮,在蜀汉南中地区制造了很大的混乱。雍齿之后,益州豪族雍闿[kǎi],建宁人,汉什邡侯雍齿之...

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亲属的?

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亲属的?

刘邦是秦末不可多得的枭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还不知道:李治为何要赐死风姿绰约的姐姐高阳公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源于一场香艳的“风流案”。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按说偌大的长安城,抓个小偷也是正常的事,但关键是,从这名小偷的赃物里,搜出来一件特殊的东西。这件东西是一个枕头,...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刘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刘荆,广陵思王,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第九子,生母是阴丽华。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荆30岁的时候,曾找了一个术士给他看相。术士看完后,吓得立刻就去告官。这是怎么回事呢?刘荆是刘秀一个很不安分的儿子。刘秀生前,封他为山阳王,镇藩山阳国。山阳国在现在山东菏泽定陶...

有哪些与李贽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李贽?

有哪些与李贽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