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什么不敢打日本?朱元璋是怎么和日本人交涉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为什么不敢打日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明朝建国之后,就曾向日本遣使颁诏,希望与其沟通交流,开放交通航线,但却遭到当时日本 *** 的拒绝。在这期间,日本对倭寇也是采取不予理睬的放任态度。
大明的积极外交政策并未得到日本方面的回应,这是为何?因为日本方面误认为大明使者是蒙元所派,所以不愿意与大明建交。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努力联系“日本国王”
倭寇依旧在危害着大明东南的边界。因此,朱元璋又派出使者奔赴日本,颁布诏书给“大明印象中”的日本更高领导者怀良亲王。
《明实录》中记载了这封诏书——《赐日本国王玺书》。在诏书中,朱元璋一方面陈述了倭寇所犯的罪行“倭兵数寇海边,生离 *** 子,损伤物命。”同时也对日本方面提出了要求,并且给予了言辞肯定。
这封诏书加盖了明太祖的印玺,是一封“国书”,想要送达的对象是“日本国王”——“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朱元璋剧照
这里的“良怀”,其名字的正确书写应该是“怀良”。那么,大明眼中的“日本国王怀良”究竟是谁?
在中世的日本,“国王”意味着“天皇”。但日本方面此次实际接收诏书的,既不是在京都的北朝天皇,也不是在吉野的南朝天皇,而是当时驻留太宰府、据有九州地方大半势力范围的“征西将军”怀良。
朱元璋剧照
从《赐日本国王玺书》的文本内容来看,明朝放弃要求日本称臣纳贡,只是要求日本保境安民,制止倭乱,以保障明朝边境沿海的安定。
然而,怀良亲王不仅没有接受朱元璋的条件,反而态度强硬地斩杀了使者数人。
碰壁之后,朱元璋并没有放弃
朱元璋得知消息之后,并没有放弃。他再次遣使诏谕日本。这一次的诏书比上一封用词更加激烈,甚至用“蠢尔倭夷”来称呼日本,显然充满了斥责和训诫的口气。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在诏书的后半部分态度又有所回转,说明经过调查,了解到前日“出没海滨为寇”者“并非王之意”,所以我大明才决定不出兵征讨你们。
朱元璋特别强调自己这位“中国主”和“前主”不同,不想“恃甲兵之众、谋士之多、远涉江海”而兴兵,只想奉劝日本“革心顺命”。
总之,这第二封诏书的主题思想,是要传达“共保承平”的理想,并非是对日本的“战书”。
蒙古铁骑
《明史》之中记载了这一次明朝使者与怀良亲王的交涉,其过程颇具戏剧性。怀良首先质疑明朝使者的身份,怀疑其为“蒙古裔”,其目的是像当年一样美言行诈,所以怀良“目左右将兵之”。
此时,明朝使者临危不惧,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我大明天子神圣文武,非蒙古比”。使者告诫怀良认真考虑斩杀使者的后果。使者不卑不亢的态度,使怀良垂头丧气,最终“礼遇甚优”。
日本方面派遣僧人到明朝进贡
怀良为表诚意,遣其使臣僧人祖来到明朝进贡。也就是说,经过这次交涉,怀良接受了“奉表来庭”的条件。
日本僧人剧照
僧人祖来在南京居住了一个多月,掌握了不少大明的情况。据说祖来曾留下三封遗书,其中提到朱元璋不敢兴兵攻打日本的根本原因。
祖来认为大明的海战水平,远低于日本,他们连海盗都无法彻底消灭,想征讨日本几乎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一点——明朝皇帝虽然认为日本有一定的威胁,但不至于影响他的统治。正是这一点,让后世的学者认为朱元璋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了。
还有学者认为遗书不一定是祖来写的,但朱元璋不敢攻打日本的原因,和遗书中描述的情况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