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樊哙是因为妹妹是吕后才引起杀身之祸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03)260

对樊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樊哙是西汉开国功臣,也是最早一批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物,所以按理来说他和刘邦的关系应该更好。不过在樊哙晚年,他差一点就被刘邦下令诛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刘邦的疑心是一天比一天重,就连初汉三杰也难以逃脱刘邦的怀疑。不过樊哙一没兵权,二没反叛的动机,难道刘邦已经到了如此六亲不认的地步?实际上,樊哙是因为自己是吕后的妹妹,才导致差点引起杀身之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樊哙是因为妹妹是吕后才引起杀身之祸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开国帝王大多气度恢弘、胸襟开阔,就算是个别阴刻残忍之辈,在屠戮功臣之际,往往也会对昔日的救命恩人“手下留情”,这也算是他们做人的“底线”。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便下令处死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樊哙跟刘邦不仅是老乡,而且还是他的连襟(娶吕后之妹吕须为妻),早年间以屠狗为业。樊哙跟刘邦关系要好,早在后者落草芒砀山之际,便开始追随他。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后,樊哙作为中坚份子,跟随他一起投靠了楚军统帅项梁、项羽叔侄,并在名义上尊奉楚怀王为国君。

楚怀王为尽快完成灭秦大业,于是命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伐秦,并约定先入关灭秦者封王,结果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刘邦攻取关中后,为防止诸侯前来争夺,竟然听从谋士的建议,派兵防守函谷关。项羽率诸侯联军抵达函谷关后,遭遇刘邦军队的阻拦,一气之下将其攻陷。

与此同时,刘邦的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宣称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并将占尽秦国的宫室和珍宝。项羽闻言大怒,便在首席大谋士范增的挑唆下,准备率军攻击刘邦。就在这危急时刻,与刘邦手下大谋士张良有旧的项伯(项羽的叔父),便将此事暗中告知老友,并建议他们赶赴鸿门向项羽谢罪。

樊哙是因为妹妹是吕后才引起杀身之祸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刘邦自知无力抵挡项羽,便只能硬着头皮前往鸿门,随行人员包括张良、樊哙等百余人。在宴会之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诛杀刘邦,在后者迟迟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又授意大将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刘邦。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张良赶紧溜出营帐,吩咐樊哙赶紧前去救驾。

樊哙听闻主公有难,果然全副武装地闯进项羽的营帐,仅凭凶神恶煞一般的气势便吓退项庄,并让项羽深感忌惮。随后,樊哙不顾君臣礼节,在席间怒责项羽听信小人谗言,意图谋害亲密的战友,绝非明主所为。项羽被樊哙一番话说的理屈词穷,诛杀刘邦的念头就此被打消。

稍后,刘邦又借故离开营帐,然后在樊哙等人的一路护送下,仓皇地逃回军营。就“鸿门宴”上种种危急情况来看,若不是樊哙及时来解围并怒斥项羽,刘邦必定会命丧当场。由此可以说,樊哙绝对算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详情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期间,樊哙或独自领军,或者跟随刘邦出征,在战场上屡屡率先登城陷阵,立下赫赫战功。等到刘邦消灭项羽、称帝建汉后,鉴于樊哙功勋卓著,便册封他为舞阳侯。此后,樊哙又参加过擒获燕王臧荼、活捉楚王韩信、斩杀韩王信、抵御匈奴、平定伪代王陈稀、征讨燕王卢绾等战事,为汉朝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但就在此时,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在樊哙的头上,让他差一点被刘邦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要从刘邦的至亲好友、燕王卢绾叛变说起。

樊哙是因为妹妹是吕后才引起杀身之祸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燕王卢绾发动叛乱,刘邦得到消息后大怒,随即命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前去征讨。然而樊哙到达前线没多久,便有政敌向刘邦大进谗言,声称樊哙与吕后秘密商议,一旦皇帝驾崩后便会发动政变,彼时将杀死戚夫人与赵王如意,并篡夺刘氏的江山(“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史记·卷九十五》)。

刘邦此时已是病入膏肓,最担心的两件事,便是江山社稷的安危及戚夫人母子的性命,此人所说的话真可谓句句戳中他的“软肋”,让他难免不生疑心。所以刘邦听完后,虽然深知樊哙乃是他最亲近、最信赖之人,大概不会做出背叛他的事情,可是卢绾的教训历历在目,又让他不能不采取防范措施。

考虑到此,刘邦便将谋士陈平、大将周勃召来,命二人火速赶往前线,将樊哙就地逮捕、斩首,然后带着他的首级回来复命。陈平和周勃不清楚刘邦为何要杀樊哙,但也只能领命而出(“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见《史记·卷五十六》)。

然而陈平、周勃到达前线后,并没有将樊哙斩首,而是将他抓捕后放进囚车,然后带着他回朝复命。之所以如此,是陈、周二人考虑到这项命令乃是刘邦在盛怒之中做出的决定,将来极可能会反悔。更何况,樊哙乃是吕后的妹夫,若贸然将他处斩,那么将来一旦吕后掌权,必然会采取报复措施。所以,倒不如把樊哙押回到京城,留给刘邦、吕后亲自处理为好。

然而陈平、周勃二人尚未抵达长安,便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此时,虽然太子刘盈已经即位,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吕太后,而且她在妹妹吕须的挑唆下,正准备治陈平、周勃一个“擅杀重臣”的大罪。所以陈、周二人得到消息后,庆幸当初没有就地处决樊哙,并赶紧入京解释情况,吕太后见他们很识趣,便就此打消对他们的报复计划。

事后,吕后释放樊哙,并恢复他的封爵和食邑。樊哙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算是侥幸捡回一条命。惠帝六年(前189年),盖世猛将樊哙病死在家中,属于他的传奇就此落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8/76654.html

“樊哙是因为妹妹是吕后才引起杀身之祸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丁夫人与曹操的关系为何会破裂?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丁夫人与曹操的关系为何会破裂?发生了什么

丁夫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结发妻子,是曹操心中的挚爱。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曹操的原配夫人是丁夫人。由于她的养子曹昂的死,丁夫人和曹操决裂,后来甚至和曹操离婚。要知道,曹操当时是汉朝的丞相,而且掌控着整个朝廷,实际上也就是掌控着整个天下。退一步说...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对曹丕登基,为何没有除掉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老板去世后,世子曹丕继承王位还没过几年,就将目光转移到了九五之尊的皇位上,对权力的渴望,就如同一只看见了肥肉的贪狼,用垂涎三尺来形容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要知道,一般臣子想要谋取皇位,都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计划,但...

历史上袁绍与曹操二人的心胸如何?有何不同?

历史上袁绍与曹操二人的心胸如何?有何不同?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中,诸侯之间你争我夺,人人都想自立为王,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听好听的、顺从的话,不喜欢别人反驳或者批评自己,然而往往那些给你泼冷水的人,才是对你最好的人。官渡之战田丰多次劝谏袁绍不要出兵...

王萦绪:清朝时期官员,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

王萦绪:清朝时期官员,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

王萦绪(1713~1784),字成祉,号希仁,天馥,又号莲峰、五莲山人,二所亭。山东诸城王璊村人。诸城易学传承人之一,清朝时期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博学能文,性方品正”。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进士。...

清朝既然受人诟病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雍正

清朝既然受人诟病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雍正

还不知道:清朝遭人诟病,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雍正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喜欢雍正呢,历史上文治武功强于雍正的皇帝是不在少数,可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敢于和士绅集团拼个你死我活的,开罪天下读书人,最后还能干成的,千古唯雍正一人而已,就这份勇气...

诸葛亮听到张苞死后气的吐血 张苞对蜀汉究竟有多重要

诸葛亮听到张苞死后气的吐血 张苞对蜀汉究竟有多重要

张苞的去世对西蜀意味着什么,诸葛亮听闻其死讯为何吐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张苞对蜀汉有多重要?可以说是寄托了诸葛亮绝大部分寄托的武将。后蜀时期,之前征战的五虎将几乎消亡殆尽西蜀前期的五虎上将,除了阵亡病死的,当时只有一个年迈的赵子龙,而除了赵云...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249年),字公达,吴郡富春人,孙坚长兄孙羌之孙,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长子,孙策和孙权的堂侄,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贲去世,孙邻继承其爵位。孙邻九岁时,代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有文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今掌起镇黄家村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