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06)28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开宝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一行巡视西京洛阳,就在这次西巡中,赵匡胤提出要将都城从开封迁移到洛阳。结果遭到了起居郎李符和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的反对,赵匡胤没有采纳,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劝阻,赵匡胤听后,只得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赵匡胤

关于赵匡胤迁都之议,后世一般认为,赵匡胤的意图其实是想通过迁都,削弱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势力,因而遭到赵光义的激烈反对。

甚至有人认为,赵光义所谓“在德不在险”,是对赵匡胤 *** 裸的挑战,意思是我赵老二的地位,靠的是德行,你想通过迁都削弱我没有用!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赵光义也不是随便一说,背后还是有意图的。

甚至有人认为,正是赵匡胤迁都释放出来的信号,让赵光义闻到了火药味,当年十月份的“烛影斧声”就是因此爆发的。

一次搬家事件的讨论,引出这么多是是非非,这些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真相究竟是什么?

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分析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赵匡胤

迁都之议《宋史》并没有记载,而是记载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一本个人史学著作,博采正史、实录、野记、政书、个人笔记等资料,被认为是历史参考价值极高的一本史学著作。

不过,关于迁都事件最早并非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是另一本著作,即王禹偁的《建隆遗事》。《建隆遗事》因为记载的内容多有谬误,已经被认为是一部伪书,不可靠。

既然记载不可靠,李焘还是采用了,要么李焘有其它史料证明这段记载是可靠的,要么李焘别有深意,那么他究竟为何采用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继续往下探讨。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

按照记载,赵匡胤迁都的意图,有以下几点: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开封洛阳位置图

一、“见洛阳宫室壮丽, 甚悦”。洛阳宫殿壮丽,毕竟是古都,前朝建筑尚存,比开封更具皇家气度。

二、“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赵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阳,喜欢洛阳的风土人情,个人偏好。

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洛阳还不是最终的结论,将来早晚要迁都长安,洛阳只是权宜之计。

四、“吾将西迁无它, 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 以安天下也”。洛阳和长安有山河之险,可以免除都城防御大量养兵之弊。

四条理由角度各不相同,之一条是基于未来统一天下后,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皇宫建筑,开封基础条件差,重新建耗费颇多;第二条纯属个人偏好;第三条基于现实,不能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第四条才是最关键,都城的天险有利于防守,仿效汉唐。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赵匡胤

不过,从这四个理由的逻辑关系来看,其实有点混乱,也就是说,赵匡胤对迁都的问题,很可能是临时起意,并没有做深入分析。也有另一种可能,他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些理由或许并非真正的动因。

比如,既然将来要迁都长安,何不一步到位?既然条件不成熟,为何不等一等?赵匡胤为何要迫不及待地“欲留居之”,迁都有那么急迫吗?

李符和李怀忠的理由是否成立

起居郎李符的反对理由有八条:

“京邑凋敝, 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 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

这八条理由大致可以归类为“二不二有”:配套设施不完善;经济条件不具备;供应体系有缺陷;时间节点有问题。李符认为,洛阳既存在天然缺陷,又难满足现实条件,不可行。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赵光义

李怀忠的反对理由只有两条,很关键:

“东京有汴渠之漕, 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 都下兵数十万, 咸仰给焉。陛下居此, 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 皆在大梁。根本安稳已久, 不可动摇。若遽迁都, 臣实未见其便。”

开封这地方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它的优势在于四通八达,漕运体系完备,作为京畿重地,有利于全国的物资运送。它的劣势也在于四通八达,没有天险,军事上叫“四战之地”,很难防守。

所以李怀忠认为,都城定在洛阳的话,这么多士兵吃啥喝啥,运送任务太繁重。另外目前的府库重兵都在开封,根本一动,国家就可能出现大的动乱。

相对于李符,李怀忠直击根本——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如何理解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

李符和李怀忠的话都没有说动赵匡胤(上亦弗从),这时候赵光义站出来了,他先说“迁都未便”(迁都洛阳条件不成熟,不利的地方太多);赵匡胤抛出最终目的地是长安,赵光义又叩头“切谏”;最后赵匡胤说,迁都是为了据天险去冗兵安天下,赵光义抛出了那句名言: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赵光义

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 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 今姑从之。不出百年, 天下民力殚矣。” 甲辰, 始下诏东归。

最终,赵匡胤虽然认为不迁都,早晚会搞得天下民力殆尽,但也不得不听从了赵光义的建议,下诏回京。

“在德不在险”出自于春秋时期吴起的一段话,意思是说,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靠的是君主的德治,而不是依仗山河天险。起因是,魏武侯看到魏国山河险固,很高兴地说:“哎呀太好了,我们魏国有这么多天险,真是国家的宝啊!”吴起说:“不修德行,再多的天险也靠不住!”

这话没毛病,但是赵光义把这句话放在这个环境里就有问题了。假如赵匡胤不修德行,企图把都城搬到有天然防御优势的洛阳,然后以此为恃,安于享乐,你赵光义可以这么说。赵匡胤既不是安于享乐的人,也没有仪仗天险享乐的意图,你这么说岂不是驴唇不对马嘴?

“修德”是大帽子,任何时候都没错,可是“修德”就不需要“险”吗?辽国人跟你讲“德”吗?西夏人跟你讲“德”吗?赵光义这话显然是混淆概念,把天险对军事的重要性这个概念,强行扯上德治,似乎这两样东西是矛盾的。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吴起

赵光义这么说岂不是有点“蛮不讲理”,至少文不对题!那么,赵匡胤就没听出来吗,他怎么就听从了呢?

“在德不在险”的深意,及迁都背后的隐情

毫无疑问,从个人得失来看,迁都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这一点史学家早有定论,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已经营造了一个政治势力集团,迁都就意味着他的政治优势遭受重大打击。

所以,人们认为赵光义这句“在德不在险”,内含个人私利,用这个大帽子扣在赵匡胤头上,其实是口不择言的说法。

赵匡胤迁都难道仅仅就是他所言的四条理由?显然不是,从他混乱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矛盾之处。赵匡胤不是不明白迁都有利有弊,没有证据表明,李符和李怀忠是晋王党,这说明,迁都却是“弊大于利”,可行性比较低。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斧声烛影

那么,赵匡胤在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何匆匆忙忙抛出迁都的说法呢?我觉得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到大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赵匡胤不得不出手了!问题是,赵匡胤对这个危险发觉太晚了,一时很难找到不引起动乱,又能迅速瓦解晋王势力的对策,所以,迁都之策即便可行性地,也要尝试!

对赵匡胤来说,迁都何尝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虽然希望渺茫,也想试一试。

李焘记载这段故事背后的含义

长期以来,关于赵光义即位的疑云一直没有定论,“烛影斧声”也成了永久的历史迷案。关于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说法,在当时就存在。

不过,作为大宋的臣民,大家即使心知肚明,又有谁敢说破呢?别说没有证据,即便证据充足,又有谁敢触龙鳞呢?

不过,史学家有史学家的智慧——曲笔!他们可以用曲笔的方式,记录下一些影影绰绰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一些疑点和证据,让后人有迹可循。

我认为,李焘采纳《建隆遗事》中的这段记载,其目的就是为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8/77187.html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密折奏事制度?雍正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

什么是密折奏事制度?雍正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

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在雍正办公的地方,有一个小房间,里面的柜子里,有一个个上了锁的小盒子,这些小盒子中,装有官员们给雍正上的密折。雍正会用对应的钥匙分别打开小盒子,然后...

刘备临死前真的想对诸葛亮下手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临死前真的想对诸葛亮下手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刘备临终前,到底有没想过除掉诸葛亮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一个草根阶层出生的汉室宗亲,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卖草鞋的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他为践行桃园结义同生共死的诺言,不顾蜀汉上下群臣的反对,率倾国之兵伐吴,为二弟关羽报仇雪恨。时运不济,演义...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你真的了解黄巢拥兵六十万,攻破长安城,为何却无法推翻唐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880年十二月初一,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攻破了潼关,兵锋直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唐僖宗闻讯后仓皇出逃,黄巢坐在金色的肩舆上,在众多将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长安城。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誓言,并在长安...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太极猝死之谜被揭开,死因确实有些尴尬,难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封建帝制时期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是是非非历来让人五味杂陈。虽然清朝末期,我们忍受了被列强欺凌的屈辱,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大清王朝,毕竟作为一个正统的王朝,它能坐稳...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朝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围攻平凉。为了尽可能减少战争带给军队与百姓的伤亡,图海采用先震慑后劝降的策略,在周培公的帮助下,成功迫使王辅臣投降,拿下平凉城。那图海是如何攻...

魏延如果代替马谡镇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吗

魏延如果代替马谡镇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吗

对魏延替代马谡守街亭能不能守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街亭既好守有不好守,说好守是因为诸葛亮足够重视,给的兵力还算充裕,而且主要任务不是攻城也不是消灭魏军,阻挡魏军不要过境就行;说不好守是因为街亭无险可守。马谡是蜀汉阵营中青代的佼佼者。满脑子兵书,一肚子经典战例,诸...

解缙的一生是什么样?他的下场有多惨?

解缙的一生是什么样?他的下场有多惨?

解缙,内阁首辅也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解缙曾经获得朱元璋、朱棣的两代君王的高度认可。朱元璋甚至用“恩犹父子”这样的话向他表达喜爱之情。朱棣进京后,方孝孺不愿意写的《登基诏》,最终由解缙妙笔写出。可是为什么,最终解缙会被深埋雪中冻死呢?一、解缙天资聪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