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16)16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珠姓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崇祯八年(1635年),卒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是康熙朝曾经的权臣,与索额图对峙。因为与康熙关系更近,索额图和明珠虽然都最终被放弃,但索额图后来再次崛起。明珠被打压后,从核心退出就安心在家做买卖了。但不想,他通过对官员发放高利贷这一形式,却成为康熙朝“在野势力”中的核心。

明珠在康熙的政治地位,千万别按照我们的习惯去论皇家的辈分

明珠的姑姑是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哲哲,由此就与皇太极是一辈儿),自己又娶了皇太极的兄弟英亲王阿济格(母亲为阿巴亥)之女,所以,按辈分又是皇太极晚辈,与顺治一辈儿。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当然,在皇帝眼里姑父姑母、舅舅姨、老丈人多得是。皇帝也不会当回事儿,所谓的长辈们也没真敢把自己当过长辈。之所以强调这些,其实也是作为 *** 的我们下意识使然。对统治者什么用没有。

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康熙三年)、刑部尚书(康熙五年)、刑部尚书(康熙七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九年)、兵部尚书(康熙十一年)、礼部尚书(康熙十四年)、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康熙十六年)等要职。

在政治上与索额图是政敌,时有“天要平,杀老索(索额图);天要安,杀老明(明珠)”一说。他比索额图小1岁。

作为弘文院学士,专门为皇帝讲课,给皇子们授课。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康熙七年任刑部尚书开始,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政坛。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之后,明珠一党逐渐把持了票拟权、任免权、财权等。

他们将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职位暗中进行售卖。明珠一党之内,除了明珠的外甥两江总督傅拉塔(与清官于成龙并称天下,死后康熙赐“两江遗爱”,雍正时入贤良祠)之外皆是庸官蠢吏。

康熙开始向明珠开刀

康熙对明珠一党的动向非常敏感,也曾借助反贪问题对其进行过敲打,然而,在明珠的高名手法之下,基本都逃脱了罪罚。其中,三品以上贪腐案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宁巡抚汤斌弹劾布政使龚其旋贪腐,明珠插手作罢。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原云贵总督蔡毓荣贪腐赵良栋 *** 案。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广巡抚张汧案爆发,明珠一党贪腐、把持朝政等才被康熙全部知晓。

为此,康熙在二十六年十月,借助东行的机会召见直隶巡抚于成龙。于成龙揭发天下官员已被明珠、余国柱卖完了,没有一个巡抚、布政使不是花钱买的,天下布政使的库银没有一个不亏空的。

康熙回京后立刻命政治新秀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参劾明珠,徐乾学指使郭琇弹劾了明珠。康熙二十七年,明珠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不久西征噶尔丹随军,胜利后,明珠官复原职,但自此并没有受到重用。

明珠经商

明珠这个人看得非常开,权力没了就没了,岁数也大了无所谓了。

康熙二十年六年被罢官时,明珠已经53岁了。在古代,这个岁数已经不低了。与明珠相反,索尔图可是权力心比较重,再加上性格好胜好斗,所以,一直在权力场游走拼命。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康熙看在眼里,气在心理,不收拾他收拾谁,最终索额图不明不白地死了。

权力没了,只要有钱就行,为此,明珠开始大范围的赚钱。

当时,虽然有官员不得经商的命令,但清代官员经商分为很明显的两个时期,即同光之前的传统官员经商;光绪之后的“全官入股”经商。

前期主要特点就是:自己不出面,由家人出面。例如特别著名的和珅,就靠家人刘全在前面经营自己在最后保护他不被官府查抄。明珠也是如此,他经商主要是两大商业系统——盐务和高利贷,这两点都由家人安岐负责。

盐务自晚明开始就被大官僚控制,如张四维、王崇古家族控制了盐务,成为著名的大官商。清朝虽然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盐商,因为清朝初期的皇权比晚明时期的皇权更大,皇帝事必躬亲看得紧。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明珠与高利贷业

清朝更大的商人其实是皇帝,例如康熙就控制着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貂皮、人参、鹿茸等贸易,同时,也控制着江南的丝绸织布等贸易。明珠插手经商只能在皇帝赚更大利润下再赚利润。因此,明珠除了盐务外还从事了各种生意。典型代表就是高利贷业务。

在当时,北京有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给考生、候补官员借高利贷。考生考试期间需要费用、考不好有些地方比较远的考生会留在北京;候补官员呢要想老师和同乡等送礼物求得实缺,有的在北京一待就是几年,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有人曾在北京待了十九年就是没从候补变为实授。

通过高利贷明珠一党虽然被康熙打散了,但是他通过金钱又在底层控制了新的一群官员。这些官员实授前后借贷不赶紧还钱吗?但问题是清朝官员的工资很低,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有了“养廉银”前。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明珠后代因为不敬和珅而倒霉

经过以上经商在康熙年,明珠的家产达到了千万两以上,到了雍正时期则还有800万两以上。直到乾隆后期和珅时期才倒了大霉。

因为自恃家族背景历史深厚对和珅无礼,结果和珅找了个借口把明珠的家产充公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明珠一族仍然靠着广布全国各地的私藏白银挨到了嘉庆年间。也就是到了嘉清朝,明珠家族才真正没落下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8/78851.html

“清朝没落权臣纳兰明珠!明珠和高利贷是怎么没落的?” 的相关文章

刘元进: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元进: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元进 (?―613年),余杭人,隋末江南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少年时就仗义行侠,为乡里所尊崇。双手各长一尺多,两臂下垂过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于黎阳,刘元进知天下思乱,于是举兵响应。同年八月,朱燮、管崇也举兵造反,拥兵十万,共迎刘元进,...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马援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也是说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老将军。他本是割据势力隗嚣的大将,后来先后见了公孙述和刘秀,马援说出了上面那一段话。马援所处的时代,正是王莽代汉之后,...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对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司马懿评价过4次诸葛亮,你看他都说了些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极致化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碰撞,都堪称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同属于极致化人物。概括说来就是存在着两同和两不同。所谓两同...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随丞相诸葛亮北伐。因包庇马谡被免职,后为光禄...

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身为建文帝之子却被囚禁55年

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身为建文帝之子却被囚禁55年

纵观中外历史,为了成为帝王,可以不顾亲情,为皇位斗得头破血流。但最终胜利者只有一位,更多的人以失败告终,结局悲惨。也有很多人并不想得到皇位,但只因生于帝王家,被迫卷入政治斗争。“高墙庶人”朱文圭就是如此,如果让他选择,他肯定选择远离皇家,做一个普通人。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啥弄得他断子绝孙?这么回报合适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对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件事耿耿于怀,为啥?因为东吴的江山是孙策打下来的,怎么也得追封个皇帝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司马家类似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司马师被侄儿司马...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为什么要死磕合肥,对于东吴来说,合肥和荆州孰重孰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孙权而言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如刘备就趁机以荆州为跳板一路入川得益州、攻汉中,从一穷二白的流亡军阀转...

曹丕篡位并没有对汉献帝下手 刘备为什么给汉献帝发丧

曹丕篡位并没有对汉献帝下手 刘备为什么给汉献帝发丧

还不知道:汉献帝退位后,明明没被曹丕害死,刘备却为何替他发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20年12月,享国195年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操之子曹丕。一般而言,亡国之君都不会有好下场,然而汉献帝却得以善终,病死于234年4月。不过刘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