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楚昭王为何只赏不罚?楚昭王是个怎么样的人?
“柏举之战”楚昭王为何“只赏不罚”?楚昭王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左传》中记载了“柏举之战”后楚昭王一系列的奖赏事件,奇怪的是,其中竟然没有惩罚。要知道,楚昭王在颠沛流离中可是受到了不少的不公待遇,为何他“只赏不罚”?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一次楚国奖赏功臣的情况。
《左传》云:“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蓝尹亹涉其帑,不与王舟。及宁,王欲杀之。”
《春秋左氏传》
吴国入郢之际,楚昭王逃往随国,此时他必须乘舟渡河。蓝尹亹有舟船,但是只载了自己的家人,不愿意带流亡的楚昭王渡河,并且还出冷言嘲讽楚昭王。做了忘恩负义的事情,蓝尹亹竟然还要向楚昭王讨功劳。
楚昭王见到蓝尹亹出现在自己面前,恨不得立马杀掉他泄愤。此时子西劝谏楚昭王,不要像囊瓦一样因记恨而失败,我们都知道,令尹囊瓦就是因为嫉妒沈尹戌才故意渡过汉水的,他的意气之争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
蓝尹亹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要楚昭王记取昨日的教训。楚昭王一听此言有理,便同意让蓝尹亹官复原职,借此记住失去郢都、落魄逃难的往事。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楚昭王继续赏赐有功之人,子西则认为不应该赏赐斗怀。因为楚昭王逃难到郧地时,斗怀曾经想要杀掉楚昭王,以报杀父之仇,最终被其兄郧国公斗辛阻止,才没能得手。不过,楚昭王此时正待用人之际,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他不仅原谅了蓝尹亹的背弃君主,也原谅了斗怀对他曾萌生的杀戮之心,和其他人一样,他们皆得到了封赏。
那么,拉来秦国救兵的更大功臣申包胥呢?申包胥本在领赏的名单上,他却不愿意接受赏赐。申包胥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君王。既然此时君王已经安定下来了,那么自己也就没有什么要求和愿望了。他还举了从前令尹子旗因为太过贪心而被楚平王杀掉的例子。最终,申包胥没有效仿子旗的“树大招风”,他拒绝了封赏。
《左传》云:“王将嫁季芈,季芈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钟建负我矣。」以妻钟建,以为乐尹。”
犹记得,当初楚昭王四处奔逃,忠臣钟建背着楚昭王的妹妹一路跟随。此封赏之时,钟建不仅升官,而且还娶到了公主,成为驸马爷。楚昭王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钟建,正因为钟建背着季芈不离不弃,季芈认为钟建已经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因此不再需要嫁给其他人了。最终钟建升职成为了司乐大夫,也成就了一段姻缘。
从以上这些封赏中,可以看出楚昭王想要重振楚国的决心。他把恩人和曾经背叛自己的人,都纳为己用,不再制造怨恨,展现了魄力和决断力。如果没有这些人,楚昭王深知自己无法复国,所以楚昭王与臣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楚昭王用自己的行动凝聚了大家对楚国的向心力。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其中还有一段插曲。《左传》云:“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闻王所在,而后从王。”
当楚国分崩离析时,子西在脾泄有为楚昭王安抚人民的功劳。当初楚昭王还在随国的时候,子西曾仿制楚昭王的车子和服饰用来保护溃散的人,在脾泄建立了国都,收容了逃难的楚国子民。当子西打听到楚昭王的所在,便赶去汇合。王孙由于受楚昭王的派遣前去建城,他不知道城墙的高厚,所以受到子西的责备。王孙由于说“人各有其能”,并且向子西展示了为楚昭王抵挡盗贼攻击的伤口,表明这是他能做到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楚昭王身边有各种不同专长的贤才。他使用人才得宜,可以想见,楚国复国有望。
楚昭王究竟能不能复兴楚国,还要看看敌人吴国的情况。吴国自“入郢之战”后,其内部也产生了争权等消极变化。“柏举之战”后,吴国还特意去讨伐了陈国。因为战前吴国曾经派人召陈怀公,让陈国出兵共同伐楚,结果遭到了拒绝。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我们都知道,陈国是楚国的盟国,但吴国又很强大。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陈怀公拿不定主意,于是询问陈国国人的意见。在国人的 *** 中,陈怀公宣布赞成亲近楚国的人站在右边,亲近吴国的人站在左边。有一个叫逢滑的人,不左不右,从中间走到陈怀公的面前,劝陈怀公不要弃楚从吴,可以用晋国的事务当作借口。他的理由是——楚国不一定会灭亡,虽然吴国不停地用兵,但是他们不一定会保住胜利。陈怀公听从其建议,拒绝了吴国。
这件事影响深远,乃至后来吴王夫差攻克越国之后,又开始兴兵伐陈,就是因为陈国早年没有出兵协助吴国。
实际上,楚昭王虽然无德,亦不艾杀其民,仍然视民如伤;而吴国人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实际上是以民为土芥。“柏举之战”给了楚国痛定思痛的教训,而吴国却得意忘形,最终证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