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后简公在位三十年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他的存在感这么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燕后简公的相关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不过总感觉燕国是七雄中存在感更低的一个国家。从燕国出生的名将、谋臣,其知名度也不算高,可能只有乐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燕国的国君,就拿燕后简公来说,他在位足足有30年时间,但史料上对于他的记载却是很少,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难道燕国的国君就这么不被重视吗?燕后简公在位期间到底做了什么,那个时期的燕国似乎缺少了很多让人了解的途经。
历史上的燕国,有两个简公。一个是燕前简公,是燕国第二十九代国君,一个是燕后简公,是燕国第三十四代国君。两个燕简公有个共通之点,即都是默默无闻之辈。
这两位简公所处的时代,相距一百余年。正是在这一百余年间,春秋向战国过渡。一代代灿若星辰的人物在这一百余年间先后出现,又先后逝去,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有志的列国诸侯都在努力的发展耕耘,欲图登上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珠穆朗玛峰。根据近现代编年史的推测,这一百余年间的燕国,经过了五代国君,平均跨度为二十年,其中最长的当属燕后简公,在位时间达到了三十年,而最短的则是燕前简公,在位也就十来年。
这个时期的燕国,虽说有史记载的国君就出现了五位,可是这五位国君也跟大多数燕国国君相似,都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即便是翻遍残存的史书典籍,也难于发现他们的踪影。中原事务中他们参与的次数不能用屈指可数来形容,完全就可说是没有参与。
这个时期的燕国,虽然没有过多的参与中原事务,但在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有所成就的,至少从今天的考古来看,燕国此时大致已形成了蓟城、临易、易县等多座都城共存发展的格局,这些城池大多已经发展成为燕国中最为繁荣富庶之城,环绕其间发展出众多小城,居住着众多燕国子民。
记载易县之城中,曾发现有恒公、文公、昭王、惠王等十多位燕国国君墓地,今天的考古中据说曾发现有古河道痕迹,也即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这里,燕国都城是在大河之边建城的。易县所发现的那些国君,大多出现在两代燕简公之后,而燕简公时代的政治中枢,则很可能出现在蓟城之地,据《水经注》记载:城外南北均有燕王陵。据传两代燕简公的墓地,都在蓟城。
蓟城在易县之北,而在蓟城之前,燕国尚且还有燕城、襄平等地,曾作为燕国公族的重要活动范围,而且数百年间几番折转和迁徙,后来不断的向南迁移政治中枢,则说明燕国历代国君们,对中原还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的。
这种亲近感,跟主动参与权力之争无关,也跟要攀登权力的巅峰无关,这很可能是来自一种与生俱来的依附情感,燕国公族来自中原,或在他们心中始终存在着某种呼唤,只有中原才是公族子弟们真正的内心终极所在。
再来说说两代简公的后来。两代简公虽是公族子弟,周人讲门第讲出身,只有贵族与贵族之间才可能通婚,才可能延绵子嗣。但今天的河北河南之地,有很多简氏子弟自称为两代简公之后裔,认为简氏之先祖即为两代简公,因为中间人物断了很多代,又没有准确的典籍记载,如果简氏渊源属实的话,那么两代简公的子嗣香火应是相当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