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登基后诛杀功臣,萧何是怎么得以善终的?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07)240

大家好,我是历史网小编,说起萧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有人认为,刘邦杀功臣,是因为像曹操一样生性多疑。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刘邦是不是多疑呢?我们其实可以从后来刘邦的下属和后世史学家对于刘邦的评价来进行探讨。

班固在《汉书》中对其的评价的一部分是:“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而他的下属们中,郦食其是这样评价他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高起、王陵则是这样评价他的:“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这些人的评价,总结下来,其实体现了刘邦的很多特点:傲慢无礼、性情豁达、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吝惜赏赐功臣等等。这些特点的体现,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多疑的人。而他听取萧何的意见后,直接任命自己并太清楚情况的韩信作为大将,就是这一点更好的佐证。

那么刘邦是什么时候开始给人带来了生性多疑的印象的呢?其实就是在建立汉王朝之后,他真正地开始大肆诛杀功臣也是这之后,那么,刘邦相比于建国前的更大不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角色的转变。

建立汉王朝前,他是一个反抗者,他一直面对的是一个个比他势力还强大的敌人,从最开始的秦王朝到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在这个时候需要联合各方势力以对抗这些强敌,所以可以为其所用的就尽量通过封赏来拉拢。等他建立了汉王朝,成为了世上势力更大的人——皇帝,他的敌人就变成了会对其地位造成威胁的人们,而位高权重的功臣们当然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打击对象。萧何自然不例外。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刘邦亲自前往讨伐陈豨时,吕后找到了萧何,与萧何一起密谋,通过假称萧何与陈豨密谋共同谋反,将韩信骗入未央宫,将其就地诛杀。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又惊又喜,然后拜萧何为相国。但同时,也派了五百名士兵以保护为名就近监视。

这时候群臣都向萧何道喜,但萧何的门客召平却深以为惧,向萧何建议道:“祸害自此开始了。现在淮阴侯刚刚因为谋反伏诛,陛下在外征战,相国你留守京中没有战功却得封赏,是怀疑你有二心。陛下为你配置卫士,实际是为了防备监视你而不是宠信你。我劝你拒绝所有封地,并且将自己的私有财产献出作为汉军的军费。”萧何深以为然,听从了他的建议,刘邦对此非常高兴。

第二年,刘邦征讨英布时,多次派遣使者问相国在干什么,当萧何表示自己恪尽职守,并再次像上次一样捐献家财作为军费时。有人又向萧何劝说道:“萧氏离灭族不远了。你以相国居功之一,陛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封赏给你的了。从你初次入关中以来,已经得到了十多年的好名声,百姓依附你,你依然在不断善待百姓。陛下多次探问你,是怕你煽动关中百姓造反。这时候你不如通过贱买强买人民的田产,以此自污,让陛下放心。”萧何听从了劝告。

刘邦回来后,听说了此事,拿着百姓的陈情,笑着讽刺萧何:“相国竟然如此‘造福人民’啊!”但萧何却在刘邦命令其谢罪时,还是没忍住,恳请刘邦让百姓进入皇家园林中无人使用的空地上耕作。很明显萧何忘记了对他的劝阻。于是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萧何,交给廷尉下狱。

刘邦登基后诛杀功臣,萧何是怎么得以善终的?

一位随侍在刘邦身旁的王姓卫尉,问刘邦萧何犯了什么罪需要被逮捕。刘邦举出秦朝时,李斯任相国时,将好处都归功于主上,将过失都归功于自己。而萧何则是在讨好人民,需要治罪。王卫尉表示,为民谋福利,才是相国的本分。再说陛下之前御驾亲征多次,相国身在长安,夺得关中可以说轻而易举。当时都不谋反,何况现在。而且正是因为君主不知过错,李斯分担君王之过,秦朝二世而亡,有什么好效法的呢?希望不要因此就怀疑相国。刘邦于是赦免了萧何。

萧何自身本身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刘邦的不安,帮助刘邦铲除韩信,再加上他身边还拥有着许多愿意为其出谋划策的门客(召平等),以及在朝中有着为其建言的同僚(王卫尉等)。所以在汉王朝建立后,凭借着这些条件,萧何才一次次在危机中使得自己得到保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9/82797.html

“刘邦登基后诛杀功臣,萧何是怎么得以善终的?” 的相关文章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朝结束了长达70年的统一准噶尔之战。至此,乾隆皇帝治下的清朝既无内忧,也无外患,暂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从乾隆二十四年起,清朝有了一段时间的全盛时期,也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全盛时期。既然太平盛...

傅喜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傅喜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说到西汉大臣傅喜,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傅喜,生卒年不详,字稚游,西汉外戚。他是河内郡温县人,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他的堂姐傅昭仪是汉元帝的妃嫔,定陶恭王刘康与平度公主的生母,汉哀帝的祖母。傅喜年少时喜欢读书,立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性,是傅氏外戚集团在朝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刘奭崩。...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公孙贺为何不愿担任丞相一职?汉武帝为何要处死他?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人。他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也正是如此,他屡立战功,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平定七国之乱时立功封侯,也因为这层关系他便被选为了太子刘...

潘璋: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为人奢侈贪财

潘璋: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为人奢侈贪财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

司马懿拒绝后人为他扫墓,是因为什么?

司马懿拒绝后人为他扫墓,是因为什么?

三国时期的名人司马懿,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这是司马懿临终前立的遗嘱。作为三国时期的流量人物,司马懿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在死后必...

清朝前期皇帝子女那么多 后面为何越来越少甚至是断子绝孙

清朝前期皇帝子女那么多 后面为何越来越少甚至是断子绝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清朝前期皇帝子女众多,后期子女较少,甚至都没有子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个人猜测有三大原因。第一,近亲结婚。清朝皇室一直延续满汉不通婚、旗人不与非旗人通婚的原则,所以清朝皇帝的皇后以及后妃一般都是满、蒙、汉的旗人女子。而皇...

平阳公主三任丈夫都是功臣之后 最后为什么会和卫青合葬

平阳公主三任丈夫都是功臣之后 最后为什么会和卫青合葬

对平阳公主三婚三嫁,三任丈夫皆是权贵,临死前为何选择与卫青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的婚姻可能是封建社会最自由的,已婚生育的女子可以嫁给皇子并当上皇后,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嫁给汉景帝之前就已经结婚并生育过一个女儿,寡妇可以不断改嫁,比如平阳公主,三次结婚三次出...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徐世勣最后被贬出京是因为什么?李世民为何这么对他?

唐太宗临终之时,为李治安排的辅佐大臣中,最后善终的只徐世勣一人。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人,他虽然并不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那样,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从李密那里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从来没有打击过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