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和武则天同样是被儿子赶下台的皇帝,他们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同样是被儿子赶下台的皇帝,李渊和武则天的晚年生活有何不同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等人,逼迫李渊立他为太子;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人,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这两位都是被自己儿子赶下台的皇帝,不同的是,李渊大权旁落后还活了9年,武则天只活了短短10个月。那么,同样都是被儿子赶下台的皇帝,李渊和武则天的晚年生活有何不同呢?
有人说:两人下台以后,李渊活了9年,武则天只活了10个月,谁的生活更好已经很明显了。在这里老高要做一个说明,李渊活了69岁,武则天活了81。这个寿命在人均55的唐朝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所以不具备可比性。
如果需要对比的话,还得从李世民、李显的动机以及历史中的蛛丝马迹中来找寻真相。
政变的必要性
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目的自然是夺取皇位了,这毋庸置疑。事实上,他也达到了他的目的,玄武门事变发生以后,李渊很快就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大展手脚,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李显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武则天晚年下定决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有两个儿子,后来又因为李旦的力辞,选择了李显作为接班人。也就是说,李显接班人的位置是相当稳固的,晚年的武则天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再去选择或培养一个太子了,李显只需要等武则天老死即可。
但李渊是很明显站在李建成这一边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又屡次对李世民下手,而且在长安,李建成的力量明显大过李世民,李世民是铤而走险,迫不得已。
两次政变的主导者
两次政变的主导者都是两位皇子,但不同的是,李世民是玄武门事件的真正主导者,李显只是名义上的主导者。
证据在此:玄武门事变中重要的一环是把李建成、李元吉骗到玄武门,两人之所以踏入李世民的陷阱,正是因为李世民在李渊面前告状,说他们两人 *** 后宫,李渊召他们三兄弟当面对质。在事变当天,李世民更是亲手杀死了李建成。
李显在神龙政变当天的表现却相当耐人寻味。在将领们去请李显出来主持大局的时候,李显的表现是:“太子疑,不出。”可见他不是政变真正的主导者,在面对武则天时,武则天对李显说:“小子既诛,可还东宫。”李显也无话可说,还是桓彦范替他回答的,可见他内心也并不是真的想赶武则天下台。
李渊是李世民的对手,武则天却不是李显的对手
把亲生父母形容成自己的对手似乎有所不妥,但原谅小编实在想不到别的词了。
看一个人是不是自己的对手,最简单的就是看他对你的利益是否有不利的影响。
李世民是有雄才大略的,但要实现他的雄才大略,就一定要当皇帝,李渊正好在这件事情上挡了李世民的路,李渊心中理想的太子人选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在事变以后,李世民也是先派尉迟敬德披着铠甲,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去向李渊报告,在得知李渊愿意立他为太子后,才进去向李渊请罪,这很明显是先给李渊一个下马威。
武则天对李显的利益却并没有不利的影响,还是那句话,李显已经是铁打的太子了,他只需要等武则天老死即可。真正对李显有不利影响的是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这两个人在武则天病重的晚年,权势滔天,又野心勃勃。李显之所以同意政变,是怕自己重蹈汉武帝时期戾太子的覆辙。
历史上蛛丝马迹
一代帝王,当然不可能在史书上留下不孝顺自己父母的恶名,但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证据。
神龙政变以后,武则天被迁到上阳宫居住,负责守卫武则天的叫李湛。
李湛的父亲叫李义府,是在“废王立武”事件中立过功,被武则天提拔,官居宰相的人物。兵变时,武则天看到李湛时说:“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李湛的反应是满面羞愧,无法回答。可见,李显安排李湛守卫武则天,是真的想让她好好过完余生。
但李渊的日子,很明显就没有武则天那么好过了。
玄武门事变当天,李世民就下令让所有被迫还俗的佛道子弟重新回到寺庙和道馆里。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干这件事呢?因为大唐初期,佛道两家的队伍非常庞大,而且他们不纳税,不出役,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管理,李渊曾下诏对他们进行整顿。李世民此举一方面是为自己收取民心,但也证明了,他对自己诏令是否打了这位活着父亲的脸,毫不在乎。这样的诏令,李世民下了不止一道。
李世民登基后,李渊搬到大安宫(当年的秦王府)住了六年,曾有臣子上奏:“大安宫位置太偏,规格太小,和太上皇的尊贵不相符合,能不能修缮一下?”李世民的反应是没有反应,不理不睬。李渊是个好动的君王,但在这六年里,李渊不管是打猎、郊游、避暑等等,一次都没出去过。
老高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武则天比李渊的晚年生活要好得多,但原因只有一点,李渊挡了李世民的道,曾经伤过李世民的心。武则天则比李渊要幸运很多,虽然她也曾经把李显废为庐陵王,但在根本利益上,武则天和李显是一致的,这也是武则天能获得一个良好晚年生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