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本来叫什么?朱棣为什么赐郑和姓郑?
郑和本来叫什么?朱棣为什么赐郑和姓“郑”?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郑和本来姓“马”,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劳,因此而赐姓“郑”。不过,郑和为什么被赐姓“郑”,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一直是一个让后世猜测不断的谜。
(郑和剧照)
事实上,由于史料的缺乏,郑和身上的谜还有很多。
其一,名字之谜。比如《明史》上说他被称为“三保太监”,他究竟为什么叫“三保”?后世也有不少猜测。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这是因为郑和旧名“三保”。但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却又说:“三保之称,不知系是郑和旧名,抑岂西洋私尊郑和、王景弘、侯显等为三太保故耶。” 王世贞在《弈山堂别集》中说:“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谓之‘三宝太监’。”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记载。这些记载归纳起来,也就是两个意思:一是郑和旧名(或者说小名、乳名)叫“三保”(或者说“三宝”),二是郑和的“三保”之名与他航海所建立的功勋有关。
其二,身世之谜。《明史》上只说了“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他是怎么成为太监,怎么入宫的,却并没有提及。按照明朝太监的由来,很多人猜测是郑和作为俘虏之子或者罪臣之子,在小时候被 *** 入宫的。
不过,郑和家庭情况却并不清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昆明晋宁县出土了一座明代墓,墓的主人叫马哈只。根据马哈只的《墓志铭》介绍,他应该就是郑和的父亲。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不过,这个《墓志铭》也并没有对马哈只做了什么事作介绍,只是“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这样一些赞誉性的文字。
(朱棣剧照)
因此,对郑和的身世,我们依然是一团谜。
除了以上两个谜之外,就是郑和被赐姓“郑”的谜。
其实《明史》上并没有说它被赐姓一事。《明史》只是说:“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马哈只墓志铭》上说“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才说明他是被赐姓。
为什么郑和被赐姓“郑”呢?
由于后来他在七次下西洋,立下大功后,并没有被赐姓的事迹记载。因此,可以判断,郑和被赐姓,应该与他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有关。但是究竟有什么关系,却又说不清。
后世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郑和在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郑和在“郑”这个地方出过计策,帮助朱棣的军队打败朱允炆的军队。
有人甚至说,郑和出计策的地方叫做“郑村坝”,因此被赐姓为“郑”。
(李景隆剧照)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郑村坝之战”是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棣在对战朱允炆的时候,之一次取得大规模的作战胜利。当时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已经打到北平城。由于对北平城久攻不下,因此退守郑村坝驻守。当时朱棣由于兵力不强,刚去了一趟黑龙江,把宁王朱权的“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骗到手。这使得他在和李景隆打仗的时候,显得非常有底气。
听说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城,退驻在郑村坝的时候,朱棣带着军队,在外围列队摆开阵势。利用北运河结冰之际,偷渡过河,又用了一个诱敌深入之计,把李景隆的队伍调动起来,然后三面夹攻。同时,郑村坝城中的燕军也杀出,围攻李景隆。这场大战,朱棣先是击败李景隆万余人,接着又接连挑破李景隆7营。再接着乘胜追击,最后,斩获李景隆军队数万人,获得马匹2万匹。
这场大战,郑和是不是为朱棣出过计策,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我们不清楚。不过,由于郑和先是在南京,后来才到北平。因此,他对李景隆应该是比较熟悉的。郑和根据他掌握的情况,给朱棣出点计策,也是可能的。再加上打了胜仗以后,朱棣心情高兴,因此,给郑和赐姓,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分析,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