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24)23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孝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北魏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投票时,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是举手赞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板”,那么,这是为何?对此事的解释中,传统观点认为:太子没有理解迁都和汉化的伟大意义,所以,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升级为“叛乱”这种激烈的形式。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要从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老爹积极推行迁都,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就是“路线斗争”,牵涉着无数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决定着政治的大方向。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元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向皇权的挑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撬自家老爹的“墙角”。那么,他为何还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层阶层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意见,依旧是主流声音。

当时政权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员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鲜卑贵族把持着朝政。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扰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更希望这种情况被逆转。这些反对力量,大致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阻挠:

之一种是温和的方式,通过讲道理的 *** ,想通过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来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则是激进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对,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就表现出两种方式:

他也会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不会危及国家的利益。至于那些公开反对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所以,这种情况下,反对一方的力量必然会抱成团,向国君展示出他们的“反对声势”有多么浩大。

太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说服了。

那么,最终谁会胜出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做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按照常理而言,儿子应该和父亲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点更为一致,只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让这个选择有点“困难”了。

反对的一方,当然不会放过太子这么重要的人物,会有各种声音围绕在他身边。比如说:你的父皇执意迁都、汉化,这是一条没有结果的决定。当然,你如果愿意和你父亲站在一边,下一任的国君自然是你。只是这个举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终,太子选择站在了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夺权”。当时形势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他老爹更好的下场就是提前下台,下场差一点没准还会死于非命。如果,支持的声音为主流,太子则是必死无疑。

只是,这个时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会向哪边倾斜。

当时,汉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数量的优势,让汉文化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影响力的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北魏帝国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渗透是“无形”的,就算是上层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免被汉文化所“同化”。

但是,迁都代表着整个汉民族全体利益。与此同时,孝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对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迁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结果,太子被废,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迁都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当时,如果反对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么强大,那么,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的加盟,“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了,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了。

当时的孝文帝,只是想“收一收”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并不是想从根本上拿掉他们的权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法律层面保障“门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于是,一般的鲜卑贵族们,在经历过这种失败后,也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了。

只是,在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多年,这个一度鼎盛的帝国坍塌了。后世对其功过是非有不少评述,“改革”思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族情,否则,只会坏了自己的根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9/85642.html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的相关文章

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太高抬诸葛亮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被妖魔化的周瑜三国时期,最让人惋惜的英年早逝是谁?魏、蜀、吴三国都有一位,魏国的是郭嘉,死时才37岁,蜀国的是庞统,死时才36岁,而吴国便是周瑜,也是36岁。这三人的死,对曹操、刘备和孙权的打击都相当...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努力向前的刘封,到底受不受刘备待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二次占据徐州时,彻底与曹操闹掰,刘备连续杀了曹操好几元大将,此时二人已成为敌人,在曹操强有力的攻击下,刘备到处逃窜。刘关张正式相聚之前。关羽率先找到刘备,并且带刘备去古城与张飞相聚。在路...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

后世是如何评价程普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程普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经兵败被围,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

华佗被杀只因为曹操多疑吗 真正原因是什么

华佗被杀只因为曹操多疑吗 真正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华佗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被杀的吗?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哪怕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枭雄曹操的知名度也堪称大名鼎鼎,而与他同一时代,且有交集的华佗作为流芳百世的一代神医,“名气”也丝毫不弱。在那个时代里,一位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裴寂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裴寂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裴寂唐朝开国功臣、也是唐朝第一位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裴寂是唐高祖李渊最宠幸的大臣。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以后,他是怎么对待李渊这位最宠幸的老部下的呢?先来说说裴寂为什么是李渊最宠幸的大臣。李渊在起兵以前,裴寂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吕夷简:北宋名相、杰出政治家,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吕夷简:北宋名相、杰出政治家,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寿州人,北宋杰出政治家,名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夷简在宋真宗年间中进士,先后官至通判、刑部员外郎、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等。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