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官员向乾隆递上一道奏折,乾隆却下令绞立决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清朝退休官员尹嘉铨,在70多岁的时候,向乾隆皇帝递了一本奏折。乾隆不收,让他不要再递这种折子了。结果他不听,又追加了一本。乾隆冒火了,把他抓起来,对他一通严查,刑部判他一个凌迟处死的罪行。最后乾隆皇帝开恩,不凌迟,改为“绞立决”。
尹嘉铨究竟要给乾隆说什么事,为什么最终事没说好,结果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
尹嘉铨在乾隆元年中举,当官后,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郎中、大理寺正卿等职务。70岁的时候退休回家。尹嘉铨退休的第二年,乾隆皇帝游五台山。游完后,住到保定。这时候,尹嘉铨就写到一道奏折,让他的儿子交给乾隆皇帝。奏折的内容是请求皇帝给他的父亲尹会一上谥号。乾隆皇帝看到后很不高兴,说:“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
哪知道尹嘉铨看到乾隆的批复后,不服气,再上了一本奏折,这份奏章是请求把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以及他的父亲尹会一“从祀孔子庙”。乾隆看了后,怒不可遏,说:“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
于是,乾隆一边命令把尹嘉铨抓起来,交给刑部审讯,从重治罪。一边又命令查抄尹嘉铨的家产,重点查找尹嘉铨的那些著述,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反动言论”。
尹嘉铨是一个道学家,他曾经把朱熹的《小学》进行注解,又加了一些文章进去,改名为《小学大全》,提议让八旗子弟学习。这件事得到过乾隆的嘉奖。除此外,尹嘉铨自己著述加编纂的书籍也不少,达到了93种。同时他还给别人写过不少“序”,撰写过不少碑文。
当然了,其个人的藏书更是非常丰富。成套的有311套,散书1539本。还有许多没有装订的书,包括法帖、字画、书信,书板等等不在少数。
乾隆要求对这些书籍必须严查,谁要是差漏了,就治谁的罪。
官员们不敢怠慢。因此一页一页地仔细搜索。一查,果然查到了不少问题。最终发现了130多处悖逆文字。比如,尹嘉铨将汤斌、陆陇其、张伯行和他的父亲尹会一称为“四子”。刑部问他,只有颜回、子思、曾参、孟子才能称为“四子”,你怎能把你父亲这几个人称为“四子”?
比如,他的母亲去世,他竟然用“薨”。
比如,尹嘉铨将鄂尔泰、张廷玉等乾隆罢黜批评过的人称为“名臣”。
比如,他在文章《多病徒传》中说“子欲为帝者师”这样的话,审讯他的人问他,你有什么资格当皇帝的老师。
还有一件事,乾隆在70岁的时候,自称“古稀老人”,并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可是,尹嘉铨竟然在他的书中,也自称“古稀老人”。
对于刑部指控的这些“罪状”,尹嘉铨虽然有解释,不过解释完后,他紧接着就说“就是该死,还有何辩”。
最终,刑部把尹嘉铨所有的“罪证”收集起来,判了他一个凌迟处死的处理结果,交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现自己皇恩浩荡,法外开恩,把“凌迟处死”改为“绞立决”。
最终,尹嘉铨还是丢了自己的命。
那么,尹嘉铨为什么一定要上那两道奏折?而乾隆皇帝又为什么一定要大动干戈,置尹嘉铨于死地呢?
后世学者曾分析,尹嘉铨之所以想上那两道奏章,目的是继续在乾隆皇帝面前增加存在感。因为乾隆皇帝到保定时,并没有召见他。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获得乾隆的青睐。就算退休了,乾隆不可能再用他了,但是受到乾隆的召见,也可以在家乡人面前耀武扬威一下。
不过,我觉得尹嘉铨的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尹嘉铨是个著书立说的人,著书立说的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留名青史”。比如“上谥号”“从祀孔庙”这些荣誉,就是留名青史的事情。被尹嘉铨列为“名臣”的张廷玉,就曾因为雍正答应把他“从祀孔庙”,他退休时,让乾隆认可,结果惹得乾隆大发雷霆,对他进行严厉打击。尹嘉铨不吸取教训,也想这样做,无非也就是想青史留名。
可惜,最终他不但丢了命,而且所有的著述都被禁毁。连有他写“序”的书也被销毁了不少。他写的那些碑文,也被磨毁。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打击尹嘉铨,而且说出“大肆狂吠”这种侮辱性的话,把尹嘉铨形容为一个疯狗呢?
显然,乾隆皇帝想要的,就是绝不能让大臣依靠文章著述,或者是自己要来的荣誉“青史留名”。皇帝可以让一个大臣“青史留名”,除非这个大臣对皇帝绝对忠臣,忠心耿耿为皇帝付出,为皇帝赴汤蹈火舍生忘死。除此以外,都是在被绝对禁止之列。
如此看来,这不能不说是皇权社会里,作为“人臣”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