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伐秦制定完美计划,却想不到是意外带来了胜利!
刘裕伐秦制定完美计划,却想不到是意外带来了胜利!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刘裕想要继续提高自己在晋朝的威望,以便自己可以代晋称帝。当时的天下以后秦、魏、晋最强。当时后秦占据晋朝的故都洛阳,什么样的功劳能抵得上收复故都的功劳呢?
刘裕便在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准备伐秦。
伐秦背景以及原因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后秦皇帝姚兴去世,后秦先是姚愔以及大将军尹元等叛乱,继而各种叛乱不断,正是刘裕伐秦的更好时机。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九》兴卒。羌酋党容叛,泓遣抚军将军姚赞讨降之,四月。西秦襄武侯昙达等击秦秦州刺史姚艾于上邽,破之,徙其民五千馀户于枹罕。六月,并州胡数万落叛秦,入于平阳。氐王杨盛攻秦祁山,拔之,进逼秦州。夏王勃勃帅骑四万袭上邽
受限于内忧、外患,后秦兵力严重不足。只能防守蒲坂、崤函、潼关、武关、蓝关等诸地险关。刘裕的行军目标便是消灭这一个个关隘。
桓温之一次北伐是自江陵攻打武关,进入秦岭之中(秦岭地势复杂,不易于后勤的运输),后因勤补给困难,军队受困于饥饿疲劳,桓温最后只能遗憾收场。
刘裕吸取桓温北伐的教训,决定主力从水陆进军,并且借用淮泗、黄河水道,运输补给,靠着河运,保证军队持续作战力。
因此刘裕有了以下六路大军伐秦的安排。
伐秦路线安排以及原因:
一、先锋军是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步军,从淮、淝向许、洛之地进攻。
檀道济自颖水出项城,向许昌进攻。
王镇恶从淝水出商丘,向荥阳方向前进。
最后双方会师于洛阳,等待刘裕大军主力。待全军汇,大军便共同西进关中。
许昌是进入洛阳地区的必经之地,水陆交通便利。许昌西北距离洛阳、东南距离项城都不过200余里,前可进,后可退,是刘裕此次北伐刘裕的重中之重。
另外许昌水路发达,东方连接淮、泗,刘裕的补给能从后方沿着水路源源不断地运来,许昌能作为刘裕后勤补给的中转站,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拿下许昌。
商丘东方接连彭、沛,南方接连谯县、寿县,是黄淮地区的重镇。春秋时期,晋楚两国谁掌控霸权,就看宋都商丘在谁手里。控制商丘,便控制了进出中原的道路。
荥阳,在今荥阳市东北,为洛阳东方大道,更拥有虎牢这个洛阳东方门户。虎牢关被山岭围绕,地处嵩山、黄河之间,绝岸险崖,历来是戍守重地(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更是家喻户晓)。同时也是王、檀西进洛阳的必经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许昌)州西控汝洛,东引淮泗,舟车辐集,转输易通。《宋书·檀道济传》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 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至成皋(即虎牢关),伪兗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宋书·王镇恶传》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行龙骧将军,领前锋。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邵陵、许昌,望风奔散;破虎牢及柏谷坞, 斩贼帅赵玄。军次洛阳,伪陈留公姚洸归顺。
二、北路军派遣冀州刺史王仲德,以水军从巨野入黄河,攻取滑台,都督前锋诸军。
王仲德除了都督诸军外,还有两个重要职责,一个是拿下滑台。滑台即现在河南滑县。北临黄河,附近有白马津、延津(石勒改为灵昌津)等渡河重地,这里是渡过黄河,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
另一个职责为刘裕主力部队清扫前进障碍。
王仲德拿下滑台后,一面分兵驻守此地,监视河北魏军动向,随时策应刘裕的主力军。
当时魏人国内对刘裕伐秦如何应对,争论不休,不能拿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在刘裕伐秦初始,魏国与刘裕算是保持了微弱的平衡。
《宋书·王仲德传》义熙十二年北伐,进仲德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为前锋诸军事。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九》王仲德水军入河,将逼滑台。
三、南路军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籓向阳城(河南登封县)进军。
朱、胡两军为王、檀前锋军的侧援,随时策应前锋军,以防意外。
阳城县有洛阳东南关隘轘(音同换)辕关,亦是自东南方进入洛阳的必经之地。刘裕打算将洛阳的屏障一一拔除。
四、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自汴水,攻仓垣,出石门(荥阳县北)入黄河,为前锋军后援。
仓垣为开封前身,南临汴水,同样是黄河中游的水陆要道,也是沈林子西进的必经之路。
沈林之在攻打洛阳之前为前锋军后援,防止前锋军被切断归路,其最终军事目的也是攻下洛阳。待前锋军拿下洛阳之后,沈林子便随檀道济一起向西进军。
《资治通鉴》沈林子自汴入河,襄邑人董神虎聚众千余人来降,太尉裕版为参军。林子与神虎共攻仓垣,克之。
五、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领三千兵马开赴武关,武关是荆楚进入关中的要道。
刘裕派遣这一路军的目的是疑兵之计,为了牵制关中秦军,并未参与洛阳之战。却不成想成了一股奇兵。
六、刘裕率领大军从淮泗进彭城,然后转巨野入黄河,逆流西上洛阳。
待前锋、南、北攻破洛阳后,刘裕便率领主力军沿水路西,会师洛阳,然后大军西进一举破秦。
这边是刘裕的总体战略,前锋军攻城拔寨,王仲德保障水路的畅通,给刘裕主力提供安全航线。
刘裕的总体战略十分详尽,若能一步步执行,刘裕伐秦或会顺利的多。但世上哪有完美的计划,意外总是无处不在。
意外有三:
1、洛阳秦军直接投降了
当檀道济、王镇恶攻打虎牢的时候,秦国正派人去支援洛阳。不过秦国正到处打仗,所以支援的人数很少。
《资治通鉴》记载,仅有越骑校尉阎生帅领起的三千骑兵,以及武卫将军姚益男的一万步卒。
至于当时防守洛阳城的,仅有四千人。
《资治通鉴·晋纪》:甲子,道济进逼洛阳。丙寅,洸出降。道济获秦人四千馀人
也难怪秦国镇守洛阳的姚洸,待檀道济攻破了虎牢,率军到达洛阳之后,立马便投降了,根本没人可用啊。
洛阳投降太快,这时候刘裕还在彭城未动身呢,这便使得刘裕与前方失去了沟通,不能够快速获得前方信息,很可能贻误战机。
2、后秦内乱,王、檀打算趁虚拿下关中入口
洛阳攻克之后,刘裕留下三子刘义隆留守彭城,自己准备率领大军由巨野入黄河,逆河西上,准备会师于洛阳。
刘裕军队想要西进关中,那么必须拿下潼关,或者拿下蒲坂,然后绕道关中。
但当时后秦姚懿、姚恢先后发动叛乱,致使后秦的潼关、蒲坂均出现防守漏洞。兵贵神速,檀道济、王镇恶便决定不等刘裕火速占领潼关、蒲坂,打通进入关中道路。
王镇恶则先破渑池,既而抵达潼关,欲直取潼关。
檀道济、沈林子则自陕县(三门峡市的陕县)北方渡河,想要夺取蒲坂,然后自蒲坂渡河进入关中。
谁想到后秦火速扑灭了姚懿、姚恢的叛乱,并且火速派兵救援潼关、蒲坂。
于是王镇恶受阻于潼关,不得进入关中。
檀道济受阻于蒲坂,又分派别将攻打匈奴堡失利,加上秦国派遣姚驴救援蒲坂。于是檀道济听从沈林子的建议:南下与王镇恶合兵,攻取潼关。
《资治通鉴·晋纪四十》秦主泓以东平公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改封鲁公,使督武卫将军姚鸾等步骑五万守潼关,又遣别将姚驴救蒲阪。
3、魏国动向
在刘裕准备西进的时候,魏国终于不在放任刘裕灭秦,针对刘裕做了两项军事部署。一派遣司徒长孙嵩镇守邺城,都督山东诸军事;二派遣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将步骑十万屯黄河北岸,以阻遏刘裕主力西进道路。
魏国当时北有柔然入侵,西有赫连勃勃为患,国内又有饥荒,不会与刘裕主动开战。魏国屯兵河北主要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刘裕突然弃秦攻魏
二是随刘裕行动而随机应变。若刘裕深入关中,魏军则渡河南下,劫掠一番;若刘裕推进很慢,就派兵跟随,防止刘裕渡河侵魏。
魏国想要摘刘裕的桃子,不过刘裕也不是白给的。
刘裕一面以左将军向弥为北青州刺史,留戍碻磝(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古黄河东岸),以防魏国过河侵入;另一面刘裕率领大军进入黄河,继续伐秦。
碻磝大概位置
不过待到刘裕逆河到达潼关,檀道济等仍然与秦军僵持,并未攻破潼关。
这时又刘裕方又发生了一个意外,却是一个好的意外。
前面说了刘裕发出六路大军伐秦,在其他五路受阻于潼关的时候,第六路的沈田子、傅弘之却已经进入武关,步入关中。
沈田子这一路本来是疑兵,起的是牵 *** 用,结果攻破了武关,威胁到了秦国的后方。使得秦主姚泓不得不先消灭后方威胁,再与刘裕决战。
姚泓以步骑数万进入青泥,对数千兵马的沈田子根本不放在心上,认为不过手到擒来,刘裕才是自己的大敌。
傅弘之以“寡不敌众”准备撤离。然而沈田子却是个心有谋略,敢于冒险的统帅,认为:“师贵用奇,不必在众。”
不仅不撤离,反而主动攻打姚泓。
《宋书·沈田子传》记载:“田子乃弃粮毁舍,躬勒士卒,前后奋击,贼一时溃散,所杀万馀人,得泓伪乘舆服御。”
史称“青泥大捷”。
《宋书·沈田子传》田子本为疑兵,所领裁数百。
一场刘裕、姚泓之间的大决战,以一场“诡异”的大胜而结束。王镇恶、檀道济等因为意外,差点导致兵败。结果大功劳却落到了“预备队”沈田子的手里,历史真正的是意外频发啊。
姚泓既败,刘裕拿下关中自然简单多了。
刘裕伐秦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谋略之外,也离不开檀道济、王镇恶、沈田子三将的出色发挥。
檀道济:
攻破洛阳后,檀道济释放俘虏,瓦解秦军抵抗意志,是其高明之处。
王镇恶:
攻破洛阳后,火速攻取潼关。王镇恶虽然违反了刘裕的命令。但当时的形势火速攻取潼关是正确的。后秦内乱,潼关空虚,正是取得崤函险地的更佳时机。
从后面看诸将皆受阻于潼关,就可看出潼关防御的坚固,也反应了王镇恶想要抢先占领潼关的正确性。
至于姚绍扑灭了姚恢的反叛,并迅速驰援潼关,却是谁也没想到的意外了。
沈田子:
青泥大捷,沈田子在秦军主场击败了人数众多的姚泓,彻底击溃了秦军的自信心,为刘裕夺取关中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从中亦能看出沈田子的军事指挥能力。
刘裕伐秦,虽然意外频发,但是靠着刘裕自身的军事谋略,以及诸将的临场发挥,历时一年多的伐秦之战以刘裕胜利而结束。这一场胜利,也将刘裕的威望推到了更高峰。
不过刘裕对关中的后续安排出现了重大失误,导致关中最后便宜了赫连勃勃。这不正是我们读史的无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