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共王的眼睛是怎么瞎的?真相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中军统帅喝醉没能 *** ,楚共王不战而逃,白瞎一只眼睛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历史上,晋厉公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大多数都表示晋厉公是一个残杀忠臣、亲小人、好色、心胸狭窄的一个君主。像太史公对晋厉公的评价就是:“灵公既弑,其後成、景致严,至厉大刻,大夫惧诛,祸作。”实际上,晋厉公对晋国的贡献,应该是功大于过的,麻隧之战和鄢陵之战,就是凭借着这两次战争,晋国才得以重振霸业。
经过麻隧之战,晋厉公大破秦军,秦国精锐的军队损失殆尽,使得秦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对晋国造成威胁,晋国可以专心对付楚国。在公元前576年,戚地会盟,鲁、卫、曹、郑、宋……等中原中小诸侯国都臣服于晋;南方吴国和晋结盟,与楚为敌。晋国在重振霸业的路途上的绊脚石,仅仅剩下一个楚国而已。只要寻得一个破楚的机会,晋国就可以再次称霸。
在公元前577年,郑成公派公子喜伐许,公子喜被击败后,郑成公率兵亲征,一路攻破许国都城,许被迫割地求和。许国是楚的附庸,许国被打了,楚国自然要出头。于是,楚共王发兵郑国,接着又攻入了卫国。郑国又发挥他的墙头草态度,叛了晋国归附楚国了。
楚国跟晋国不和,郑国趁着有楚国做后盾,出兵攻伐宋国。作为诸侯盟主的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对于伐郑,晋国内部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种是主张避免跟楚国交锋,一种是栾书这样的主战派表示“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晋厉公赞成栾书的意见,以栾书为主帅,联合鲁、齐、宋、卫等国,一起出兵伐郑。
在晋军行至鄢陵,在鄢陵城北20里的地方扎营,等待鲁、宋、齐、卫的军队汇合。郑国得知晋国大举来犯,急忙向楚国求援。楚共王亲率楚军,迅速北上,和郑军汇合后赶赴鄢陵。楚、晋两军在鄢陵遭遇的时候,齐国、鲁国、宋国、卫国的军队还在去鄢陵的路上,只有晋军自己驻扎在鄢陵。楚国趁着晋国盟军未到,对晋军发起突袭。
晋军因为盟军还在路上,兵力上处于劣势,在这种形势下,栾书提议固守:楚军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而郤至则认为楚军内部中军统帅和左军的统帅不和,楚共王的亲兵大多都已年迈,郑军的军阵都乱七八糟,楚国的军队秩序混乱、杂乱无章,面对如此乱七八糟的军队,如果趁机发动进攻,定能大破楚军。
晋厉公和栾书听了郤至的分析后,认为郤至说的对。于是,晋军开始调动上、中、下以及新军,开始排兵布阵,准备和楚军展开决战。
决战之前,晋厉公跟楚共王一个带着晋国的叛臣,一个带着楚国的叛臣都登上巢车观察对面的敌情。虽然楚共王看清了晋国出战前一系列的仪式,但是并不明白晋军要干什么。而晋厉公经过楚国叛臣的解说,知道楚国的精锐部队就是中军的王族部队,建议晋厉公用晋国精锐袭击楚国左右两军,然后再集中进攻楚国中军。
战斗一开始,晋国精锐分击楚国左右两翼。楚共王看晋中军兵力薄弱,晋厉公的战车又陷入泥坑之中,于是率兵进攻晋中军,但是遭到了晋军的顽强抵抗,楚共王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楚共王没能拿下晋中军,自己的两翼也没能及时支援,在养由基的掩护下才得以脱险。但是楚共王受伤的消息还是让楚军军心有所浮动。晋军趁机猛攻楚军的左右两翼,楚军大败,纷纷往颖水南岸溃逃,楚公子茷也被俘虏,双方一直打到天黑,才终止战斗。
夜里,楚中军统帅子反命令士兵休整战车,整顿部队,修理兵甲武器,准备明日再战。晋军 的苗贲皇也通告全军作好准备,次日再战,并故意放松对楚国战俘的看守,让他们逃回楚营,报告晋军备战情况。楚共王得知晋军备战的消息后,觉得心里不安,就召子反商议,但是子反因为多喝了几杯,不能 *** 。楚共王一看自己的元帅都这样,不免心灰意冷,于是认为这是“天败楚也夫”,就带着军队撤退了。楚军退到瑕地时,子反被令尹子重所逼,引咎自杀身死。
第二天晋军轻易的进入楚军营地,用楚军的粮食休整了三天,然后班师回晋。鄢陵之战,以晋军的胜利而告终。鄢陵之战后,楚国开始慢慢走向颓势,晋国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慢慢减弱,中原战场也相继安静下来。也可以说,晋楚争霸,在鄢陵之战后,就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