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作为大清正宫皇太后,为什么她的葬礼却那么寒酸?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慈安身为大清正宫皇太后 为何其丧礼却办得很寒酸?
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辛酉政变发生后,由于八位顾命大臣被废,皇帝年幼,在各方势力妥协下,大清国形成了一种“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制度。同治皇帝的年号,即是取“太后与亲贵共治天下”之意。
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即慈安和慈禧,后者是影响和改写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的女人。咸丰皇帝生前,慈安为正宫皇后,慈禧则母以子贵,被封为懿贵妃。咸丰殁后,两人分别以同治皇帝嫡母和生母的身份,当上了太后的角色。
在垂帘听政之初,两宫太后尚能同心同德,任用贤能,垂拱而治,是以清朝得以先后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和捻军之乱。然而同治皇帝长大成人后,却骤生变故,年轻暴崩。
因同治皇帝无后嗣,清朝迎立外藩光绪皇帝入嗣。光绪登基后,两宫太后间的裂痕逐渐扩大。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暴崩于紫禁城钟粹宫,死因成谜。
太后驾崩属于国丧,丧仪有一定的规格和制度,加之慈安生前为咸丰正宫,且抚育清朝同治、光绪两代皇帝有功,理应予以厚葬。
然而反常的是,慈安并没有得到理应的风光大葬,甚至连正常太后葬礼的规格都达不到,整个丧仪可谓十分寒酸。清人何德刚在笔记《春明梦录》中记载道:
“孝贞太后大事出殡之日,余入东华门观礼,前导无甚排场,銮舆卫伞扇之外,只见捧香炉者或十人或二十人为一队,分队前行。中夹以衣架脸盆架,错杂其中。其余金银锞纸扎等等,陆续而至,与寻常民间出大殡者无异,但品制不同耳。”
堂堂的大清国皇太后,其葬礼规格竟与普通民间大户人家没有差别,所谓品制不同,也只是棺椁的绣罩等物件可以用皇家的黄色,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难怪作为吏部官员的何德刚见此场景,都要大吃一惊了。
如果说慈安葬礼寒酸,还可以用她生前喜欢节俭为理由来解释,那么慈禧太后在之后的举动,却让人更加难以理解。
丧仪结束后,需将慈安的棺椁移送至普祥峪定东陵下葬。已故太后奉安,慈禧和小皇帝光绪理应亲送。然而在正式下葬之前,朝廷却下了一道谕旨,谕旨中称:
“佥称皇太后训政勤劳,实系宗社之重,现在甫报大安,尚未复元,往返长途,复加伤感,于节劳调摄均非所宜。又以朕依侍慈闱,事事仰蒙调护,若暂疏定省,必致昕夕廑怀,亦非颐养之道。”
当时光绪皇帝还小,不能自己做出决断,不送慈安梓宫,自然是慈禧太后的意思。在当时,慈禧确实刚生完一场大病,但其实在数月前便已康复。慈禧自己以生病作为借口,还不让光绪皇帝尽最后一次孝道,可见其对慈安丧礼一事,其实并不太上心。
慈安太后丧礼寒酸,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她的薨逝太过突然,皇宫没来得及事先筹备,因此丧仪举行得比较匆忙;但更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说,慈禧本来就不想把慈安的丧礼搞得太好。
慈安和慈禧两人出身相似,都是清朝道员的女儿,而慈禧更是为大清诞育皇嗣,立下了大功。但长期以来,慈禧一直以懿贵妃的身份屈居皇后之下,在成为太后以后,不仅处处被慈安压一头,就连亲生儿子同治,都更为亲近慈安这位嫡母。
所以慈安太后去世后,发生丧礼寒酸,帝后不为之送葬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慈禧长年来嫉妒之心爆发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