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被废弟弟意外即位,后人只顾嘲笑,可曾想过背后的因素?
哥哥被废弟弟意外即位,后人只顾嘲笑,可曾想过背后的含义?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古代各个王朝,对末代皇帝或者受权臣挟持的皇帝,大都抱以同情或者遗忘,甚至后人把王朝灭亡归罪于末代皇帝及傀儡皇帝,其实一个王朝到此地步,是前代问题的累积,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累加到最后一个皇帝之上。比如东汉末帝汉献帝,后人认为他活在曹操脸皮之下,一切按曹操脸色行事。其实汉献帝也有诸多无奈,他反与不反结局都一样。但曹操并不知道,他的子孙同样活在司马氏的 *** 之下,不过他这个后代奋起反击,灰飞烟灭,后人却对他评价不高。
不小心当皇帝
曹操这位子孙就是曹丕的长孙曹髦。曹氏子孙被司以懿移至邺城监视后,曹氏子孙已经失去往日的富贵奢华。但曹髦却不同于其他曹操后裔,他从小好学有文采,其文风有曹操及曹植的风范。
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本想立曹操之子曹据为地,但在郭太后的坚持下,立高贵乡公曹髦为曹魏皇帝。曹芳虽然是魏明帝的养子,但与曹髦也是兄弟关系。而曹髦并不知道自己能成为曹魏皇帝,在他看来曹氏天下已经被司马氏把持,曹魏灭亡是迟早之事,他忧心也无用,因为他是曹丕的庶长孙,无论其地位还是身份,想当皇帝也不可能。但司马师还未统一三国,不可能废掉曹氏皇帝,他还要打着曹魏之名,统一三国。
据《三国志》记载:“高贵乡公讳髦,字彦士,文帝孙,东海定王霖子也。正始五年,封郯县高贵乡公。少好学,夙成。齐王废,公卿议迎立公。十月己丑,公至于玄武馆,群臣奏请舍前殿,公以先帝旧处,避止西厢;群臣又请以法驾迎,公不听”。254年十月四日,曹髦到达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暂住,大臣劝他到前殿居住,曹髦则说:“前殿乃先帝寝殿,不敢越礼”。于是他住在西厢房内,官员请他以天子之礼进京登基,他仍旧不同意。
254年十月五日,曹髦从邺城回到洛阳,正式走马上任曹魏皇帝,他一上任便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当时曹魏文武百官都到洛阳西掖门南迎接曹髦,曹髦到达后,赶紧下车以礼拜谢曹魏官员的迎接。据《三国志》记载:“庚寅,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车门下舆。左右曰:“旧乘舆入。”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极前殿,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司礼官向曹髦禀报:“按照皇家礼仪,您是天子,不需要给百官还礼。”曹髦则说:“现在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言外之意,就是曹髦也受司马氏挟持。曹髦答拜完百官后,回城,当百官下车后,他也要下车前行,曹髦旁边人连忙劝阻:“您是皇帝,你不必下车,乘车进去即可”。曹髦则说:“皇太后召我来,还不知道干什么工作呢!”于是他下车和百官一起走到太极东堂,拜见了皇太后,限在太极前殿登基称帝。此时曹髦只有13岁,而且从他入京、进京、登基三个环节来看,都表现出有礼有节有气概,曹髦的作为已经被司马师关注。
酝酿夺回皇权
司马师听说曹髦进京后的细节,他派钟会考察一下这个小孩到底有多大能量。钟会是曹魏大臣钟繇的小儿子,我们都知道钟繇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与王羲之被后人称为“钟王”,现在楷书实际是钟繇所创。但就是这样一位魏臣及才子,其儿子钟会从小也博学多采,尤其擅长玄学,但他是司马师的心腹,也是司马师把持曹魏大权的头号谋臣。
钟会这个人很自负,在三国中他实际属于奸臣之列,他曾因为嵇康看不起他,便害死嵇康,可见钟会之肚量。钟会拜见曹髦后,并与之谈话,他大吃一惊,没想到曹魏竟然还出了这样大罪的后人。
钟会向司马师汇报“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钟会对曹髦的评价是,才思与陈思王曹植一样,武略方面不亚于曹操。这样高的评价,司马师怎么能放心。
曹髦当皇后,派大臣们到各地巡视,解决民间的冤情及官员失职的行为,一时间曹魏王朝出现了新气象。在对待权臣上,曹髦对司马师很客气,他知道以他的实力,搬不动司马师。他在等待机会。
曹魏在司马师的执掌下,开始了攻蜀之战,曹魏老将毋丘俭、文钦起兵声讨司马氏,司马师率军平乱,毋丘剑战死,文钦逃往东吴。在经过这一战司马师大病,他快要死时,把弟弟司马昭招来,让他接任大将军,防止生乱。
此时身在洛阳的曹髦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就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昌不要还师,但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昭当然知道曹髦的意图,于是率军返回洛阳,致使曹髦计划落空。曹髦不得不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曹髦即位六年后,他沉不住气了,因为司马昭越来越露出要篡位的迹象。为此,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他对三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辱废,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这三个大臣一听曹髦竟然说这话,都很害怕。王经劝曹髦:“司马氏已经掌权很久,皇帝手下无兵无卒,用什么讨伐他们?如果讨伐必将失败被杀!”王经话说完,曹髦掏出讨伐司马昭的诏书,很坚定的说:“我意已决!即使死,我怕什么?!”随后曹髦向太后告诉讨伐司马昭事宜。但曹髦却不知道王沈、王业已经跑到司马昭那里通风报信了。
王沈是什么人?其父是曹魏开国大臣大机,王沈也是曹魏培养起来的官员,本是曹爽部下,高平陵之战后,他依附于司马懿。
曹髦为何信任王沈?因为王沈有才,曹髦经常找他谈论诗文,并大力提拔他为侍中。但王沈却不领曹魏家的恩情。
王业又是什么人?他虽然姓王,但与王沈、王经没什么关系。他之所以告密,就是看清了当时形势,因此告密后升官发财。
王经与上述两人不同,虽然姓王,也不是一家人。他出身贫民,后来一步步成为曹魏官员。当时告密时,王沈与王业劝王经一起去,被王经拒绝。他认为作为臣子应该忠于皇帝。
曹髦开始筹划自己夺权计划,他冒险从陵云台存的兵器取出发给身边的侍从及仆人。可见当时曹髦一点兵都没有。禀告太后回来,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侍从焦伯等到陵云台,取出那里封存的铠甲兵器,发给宫中的僮仆、侍从。
后来曹髦知道王沈、王业已经向司马昭告密了,因此,他加紧了计划实施。以一百多名仆人侍从,却与拥有十几万大军司马昭作战,用“自不量力”也好,用“鸡蛋碰石头”也罢,曹髦都坚定去做。
在曹髦眼里,杀掉司马昭,不仅要快,而要光明正大的去做,没必要遮遮掩掩的。曹髦拿着皇帝剑坐在那里等待天明。
夺权失败被杀
260年6月2日,早晨大雨,并没有阻止曹髦。他登上皇帝辇车,令人击鼓出击,并率300多名仆人侍从,向司马昭住处杀来。当曹髦的队伍前行,碰到了司马昭弟弟司马伷的队伍。曹髦大喝一声,司马伷不敢与皇帝打就跑了。
曹髦胆气越来越足,他率队到沈阳东面的云龙门,因司马昭的将府就在云龙门与洛阳城之间的位置。曹髦又碰到贾充带领的精锐禁军。曹髦照例大喊一声,禁军一看是皇帝,纷纷入兵器沈走。贾充命令他的手下:“司马氏如果败了,我们不会有什么活路,要赶快出击。”
贾充手下的成济、成倅兄弟问贾充是杀,还是抓?贾充凶狠的说:“杀之!”这就是曹魏培养的大臣,连一丝怜悯之心都没有。当然贾充也知道跟随司马氏的后果,莫不如把篡臣之名坐到底。
成济上前就刺杀了曹髦,据史料记载矛头从曹髦前胸爬穿过后背。对于曹髦被杀,后人认为曹髦没有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资治通鉴》:“帝有诛昭之志,不务养晦,而愤郁之气见于辞而不能自掩,盖亦浅矣。”
其实,司马师死后,曹髦就计划拿下司马昭,因为司马昭不在洛阳城,但司马昭的儿子们也不是吃素的,曹髦即使那时行动,也会失败。
曹髦被杀后,为了平息民愤,司马昭杀了成氏兄弟。但贾充不可能杀,他是司马昭的心腹,被升为安阳乡侯。王沈告密有功,升为安平侯。而王经因为没向司马氏汇报,被杀害,而且满门抄斩。《世说新语·贤媛》记载,司马昭杀王经说了这样一句话:“经正直,不忠于我,故诛之。”
更令人感动的还是《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记载:王经被抓时,他向老妈跪拜,当时王经母亲就笑着说:“人都有一死,就看死的值不值,为皇帝咱们一起死,有什么遗憾呢?!”有这样母亲,培养出来的必定是忠臣。
结束语:
那么曹髦有没有机会搬倒司马氏势力呢?答案只有一个:根本不可能。后人笑话曹髦自不量力,没能等待机会而丧命,是个傻皇帝,明知死而要冒傻气。但曹髦等不来这样的机会,他之所以贸然行动,其实有他的道理,从千年来对司马氏家族及晋朝评价来看,曹髦做出了贡献。
一是他用自己的死,让司马氏家族坐实了篡位之命,即使后来建立晋朝,也不被后人尊敬。虽然曹魏篡汉,但那是禅让,而司马氏则用了血腥杀戮,失掉了“仁”字。
二是他用自己的死,唤醒曹魏大臣,让他们看到,天下是曹氏的,不是司马氏的。
三是他用自己的死,体现国人千年人的“气节”,骨气、勇气、士气,这是中国人千年来最不能缺少的东西。
有人说:“历史是成功者的历史”,这句话太片面,历史也有失败者一席之地,曹髦的死体现的是民族气节,这一点后人并没有忘记。古有荆轲刺秦王,也是一种气节。像曹髦这种气节现在我们又流失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