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皇后是什么人?后世却对她的为人褒贬不一!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大明皇妃孝恭皇后力挽狂澜,但后世却对她的为人褒贬不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明朝的皇妃似乎很少引人注意,没有特别贤良的,也没有特别狠毒的,仿佛都是皇帝背后的陪衬。按说明朝时期设立了厂卫制度,后宫想要凭借自己的权力指挥这些人做些事情应该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大明皇妃孝恭孙皇后,为什么要提到她呢?因为她在位时期经历了土木之变和和夺门之变,对于明朝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孙氏原是山东永城一主簿之女,后被明仁宗的丈母娘,皇后张氏的母亲看中,选入宫内,后与明宣宗朝夕相处,感情深厚。明宣宗即位后,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又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
短短几句话,只是后位的更替在深宫来说已足够传奇,也足够现在的导演改编出一部电视剧了。有野史记载,说明宣宗即位初期,孙皇后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公主时时带在身边,为了夺宠上位,将宫人的儿子养在自己身边,对外宣称这是自己的亲儿子,而这位传说中从下人一跃成为皇子的孩子就是后来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本就疼爱孙氏,此事之后更是以“皇后膝下无子”为由夺了胡氏的后位,立孙氏为皇后。且不说这段故事的可信度有多大,单凭这一点点讲述来看,明宣宗对于孙皇后可以说是宠爱至极了。
毕竟身为皇上,不顾皇室血脉延续硬要立她为后,颇有爱美人胜于江山的感觉。当然,这段故事必然是站不住脚,但是在后宫真正的记载中,孙皇后真正可以说到“宠冠六宫”。这样一个女人,能让皇上看中的当然不只是那份姿色,孙皇后还有一份常人不能比的冷静与智慧。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起那场在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土木堡之变了。公元一四三五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同年,张皇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十四年后,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兵败被俘,朝野上下一片震惊。
皇帝被俘,对一国来说是奇耻大辱,对于前朝后宫来说更是一大灾难。在文武百官群龙无首,后宫嫔妃人心惶惶的关键时刻,孙皇后站出来挑起来明朝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的大梁。她先是与钱皇后筹措赎金,与瓦剌交涉,后又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稳定政局;随后又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到了这位大臣手上。在朱祁镇迟迟不能归国之时,果断地立朱祁钰为新帝,不但稳定了国内政局,更是出乎瓦剌人的意料,令其阴谋破裂,无奈之下放英宗归国。
而英宗归国后,景泰帝朱祁钰不愿将皇位还给英宗,并将其囚禁于深宫之内,孙太后悉心照料好被囚禁的英宗和被废的皇太子朱见深,小心翼翼维护当时朝堂的政治局面,并伺机而动,协助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将皇权交到了英宗手上。土木之变震惊朝野,孙皇后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以及皇太后之尊,力挽狂澜,将危局中的明朝奋力地拉了起来,这份睿智,绝不是深宫中只懂勾心斗角的妇人所能轻易比拟的。而在那之后景泰帝将英宗囚禁起来,孙太后更是小心经营,等到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时妥善利用自己的权势帮助英宗重回皇位,这份计谋与隐忍也是一般的才女轻易比不上的。
有史书称孙太后“性情狡黠”,这种评价虽然看上去不像是在夸人,但用来形容孙太后是十分贴切的。前文已经说过,孙太后出身不算高贵,不过是一县主簿的女儿,与张太后、胡皇后等人来比,从出身上就已经落后一大截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身低微的民女,前期先是一步步从平民做到贵妃,皇后,后期又救朝廷于危难,说其“狡黠”绝无贬低之意。这份心性与权术,相较于男子也毫不逊色,巾帼不让须眉。而后世对其为人褒贬不一,却也是由于她这份权术与睿智。
英宗朱祁镇的身世虽然没人再提起过,但“夺子”之说确实是她无法躲过的一件丑闻。不过空穴来风也好,确有其事也罢,能让明宣宗力排众议立她为后,又何尝不是一种手段,一种能力呢?纵观大明史书,这位连名字都没有的孙太后确确实实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土木堡之变时若没有她的支持,大明王朝可能如靖康之难后的宋朝一般分崩离析,摇摇欲坠。土木堡之变后,她是“妒妇”还是“贤后”的争论已经没有必要了,挽救了大明的她,已经不逊色于古代的任何一位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