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战死,宋太宗为什么能视而不见?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太宗为何坐视杨业战死而不救?实在是杨家将背景太强大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兵败,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而死。
其实背后主导这一切的,是当时北宋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杨业战功赫赫,乃是当时的盖世名将之一,与之后的岳飞有的一拼,尤其是雁门关一战,大破辽军,威震契丹,如此英雄人物,宋太宗为何自断臂膀,要将其害死呢?
这就要考究到杨业的身世了,杨业本是北汉名将,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北汉灭亡后,宋太祖赵匡胤招降了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杨业本就是降将,而且宿居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长期和辽国交战,兵强马壮,深得军心;而且杨家将的背后联姻家族实力也极强,杨业的老婆我们都称之为佘太君,其实这和潘仁美一个概念,佘太君本应姓折,所以历史上应该是折太君。
看到姓折,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没错,折太君是折家族长折德扆的女儿,折家军在北宋时期,名气应该还在杨家军、种家军之上,据《宋史·折德扆传》载:“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据《折克行神道碑》记载,折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减轻西顾之忧,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家族势力根深蒂固,一直以来为皇室所忌惮。
折家军的历史一直到北宋灭亡才算中止,计算下来,自宋绍兴九年,上溯到唐末,折氏世守府州,达200余年,历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则达500余年,当十数代以上了。后人称之“簪缨不替,其勋业彪炳史册,旧绝千古”。虽褒杨之至,殆也无所过之。
再来看看杨家将的另一个亲家,也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的老婆,杨延昭的老婆历史上称之为柴郡主,后周世宗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从小在赵匡胤家长大,与八贤王赵德芳兄妹相称。柴郡主长大成人后,嫁给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成为一名巾帼英雄、女中豪杰,成为当时著名的杨门女将之一,有当时天下之一美女之称,在杨家将中除佘太君以外,比较有份量的人物,多次和杨门女将一起出去打仗,保卫国家疆士,出生入死,奋不顾身。
而杨延昭的威猛更是不下于其父亲,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保州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登基为帝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氏的天下;而后周恭帝,也就是后周世宗的儿子柴宗训,在年仅20岁的时候就离奇去世。
宋太祖赵匡胤好歹是马上皇帝,自身也是文治武功非凡,自然胸怀宽广,不惧宵小;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就不一样了,一个文人皇帝,害怕哪一天自己也被手下大将给“黄袍加身”了;首当其冲的威胁就是杨家将,杨家和折家的联姻赵光义只能算是心中有一根刺。
但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娶柴家的女儿,是什么用意?这是准备让杨延昭利用后周柴家的名义再来一次“陈桥兵变”吗?但是赵光义却并不敢害死杨延昭,怕杨业铤而走险,这折家军对北宋也没太多的忠心可言,人家的责任只是保护 *** 江山而已,谁做皇帝都无所谓。
但是害死杨业就不一样了,毕竟当时杨延昭勇则勇矣,但是在军中的威望比起杨业来还是差得远,毕竟三十岁都还不到,而且也还需要杨家将继续镇守北疆,而杨业本身对北宋,尤其是对他赵光义没有太多的忠心可言,可以说是赵光义心中必杀的人选,于是就有了杨业在岐沟关战死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