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1-21)180

控制了江、荆二州的桓玄自以为已经拥有了东晋三分之二的疆土,所以多次让人呈上他可以做君主的天命符征和吉兆,打算用这些来迷惑百姓,又给会稽王司马道子写信说:“孙恩那些盗贼,上次逼近京城的近郊,因为风不顺才没有能够攻打进来,又因为天降大雨,所以没有机会运用火攻,在粮食吃完之后,自然便回去了,并不是因为力量不足。过去,王国宝死了以后,王恭并没有乘势去统领朝廷的政务,这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居心,对您没有丝毫的不敬和侮辱。但是,您却说他不忠。现在朝中的权贵要员中,享有美誉的是谁呢?怎么可以说是没有更好的人才呢?只是您不能信任罢了!正是因为这样日复一日,才酿成了今天的祸患。在朝廷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因为害怕大祸临头,所以不敢说实话,桓玄我有愧远在外地任职,才有胆量揭露这样的事实。”

司马元显看到了这封信,又气又怕。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张法顺对司马元显说:“桓玄凭借他家的名望和资历,素有豪气,已经吞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自己独霸了荆楚一带的广大地区,但是您所能控制的真正可以算做属于您的疆界,也不过三吴之地罢了。孙恩制造祸乱,使东部地区损失巨大,一片荒芜,朝廷、百姓积蓄枯竭,生活窘况,桓玄一定会乘机大肆施展他的奸恶凶残的手段,实现他的阴险目的,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忧虑的一件事情。”

司马元显说:“那我们能怎么办?”

张法顺说:“桓玄刚刚把荆州强占到手,当地百姓的人心和情感还没有完全归附他,因此,他也正在努力平定局势,安定民心,没有功夫考虑别的事。如果乘着这个时机派遣刘牢之为前锋,您随后亲自带领大部队进发征剿,那么,桓玄一定可以被我们消灭的。”

正好,武昌太守庾楷因为桓玄与朝廷要结下仇怨,担心事情以后不成功,大祸会牵连自己,所以偷偷地派人前来,主动向司马元显投靠,说:“桓玄非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也不太听从他的命令,如果朝廷这时派军队去征讨,那么我一定做内应。”

司马元显非常高兴,马上派遣张法顺到京口去,找刘牢之商量,刘牢之却觉得征讨桓玄有困难。张法顺回来对司马元显说:“我观察刘牢之的表情言谈,一定是与我们有二心,所以不如把他召到京城来杀掉,如果不这样,他就会坏了我们的大事。”

司马元显没有听他的话,只是从此开始大规模训练水上部队,征选兵卒,装备战舰,准备用来对桓玄发动进攻。

第二年正月,朝廷颁下诏书,历数了荆州刺史桓玄的罪状,任命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又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统率后卫部队,内外 *** ,准备前去讨伐桓玄。

司马元显想借此机会把桓氏家族的人全部杀光,中护军桓修是王诞(王导的曾孙)的外甥,王诞又很得司马元显的信任,他向司马元显禀告了桓修等人与桓玄的志趣完全不同,司马元显才放弃了那个想法。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张法顺又对司马元显建议说:“骠骑司马桓谦兄弟常常当长江上游荆州方面的耳目,为桓玄提供情报,应该把他们斩了,来杜绝今后类似奸计阴谋的发生。而且此次出军讨伐桓玄,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就在于前锋部队的表现。刘牢之为人反复无常,万一他那里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就会大祸临头,所以,您可以让刘牢之去杀掉桓谦兄弟,来证明他和我们没有二心,如果他不接受命令,那么我们也好防患于未然。”

司马元显不以为然地说:“现在如果没有刘牢之,我们根本没有人可以与桓玄对敌,况且刚开始准备发兵,便诛杀自己的大将,容易使人心不得安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张法顺的请求,不加允许。

他又因为桓氏家族世代都得到荆州一带居民的归附,桓冲尤其是为那里的百姓留下了很多好处,而桓谦又是桓冲的儿子,所以把桓谦调任去都督荆州等四州诸军事及荆州刺史,打算用这种 *** 收买西部地区百姓的人心。

东部地区由于遭受孙恩所导致的战乱的影响,再加上灾荒年景,百姓饥饿贫困,水路的粮食运输不能继续。桓玄趁机紧闭断绝了长江通道,致使官府和私人间的物资积蓄全部空乏,部队也只能用一些粮食的麸皮和橡树的果实给士兵充饥。

桓玄知道朝廷正处在多事之秋,值得忧虑的事情很多,估计他们一定没有闲暇来讨伐自己,因此,可以趁此机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到朝廷征讨他的大部队就要出发的时候,他的堂兄桓石生秘密地用书信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桓玄大吃一惊,打算把部队全部集结到江陵来据守。

长史卞范之劝谏说:“明公的威名振于远近,司马元显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刘牢之已经非常丧失民心了,如果我们把大部队抢先开拔到建康附近的地区,向他指明安危祸福,那么,他们土崩瓦解的趋势就在眼前了。怎么能把敌人引进自己境内的心腹重地,自找麻烦呢?”

桓玄听从了他的话,留下桓伟镇守江陵,向朝廷呈上奏表,并把檄文公告传遍各地,揭露司马元显的各种罪行,同时挥师向东部进发。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檄文传到都城建康,司马元显看到后,非常害怕。到了二月,晋安帝为司马元显饯行,司马元显由于害怕桓玄,虽然硬着头皮登上了战船,却没有马上出发。

而桓玄从江陵出发后,也时刻在担心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能取胜,因此,已经做好了随时向西撤退回军的打算,一直等到他的部队过了寻阳,还没有看见朝廷的军队,桓玄心中非常高兴,其他将士的斗志和士气也振作、旺盛起来。

庾楷做朝廷内应讨伐桓玄的阴谋泄露,桓玄把他囚禁了起来。

东晋朝廷派遣齐王司马柔之持驺虞幡到荆州、江州两地及军中展示,告谕他们赶快停止军事行动,结果被桓玄的前锋将领给杀了。

桓玄抵达了姑孰后,派遣冯该等人进攻历阳。司马休之据城坚守,桓玄的部队切断了洞浦道路,焚烧了豫州的舰船。

豫州刺史司马尚之率领步兵九千多人,在洞浦之上摆开战阵,派遣杨秋驻扎在横江,但杨秋却投降了桓玄的部队。司马尚之的部队立刻溃散,他自己也逃到涂河之中,被桓玄抓获。司马休之出城迎战失败,只得放弃城池逃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11/95766.html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的相关文章

贾谊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贾谊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贾谊,一位在两汉时期却能被人人都称赞不已的一代雄儒。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天纵英才,少年成名,自以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后世对其评价很高,且也认为其怀才不遇,为之惋惜。“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

杨厚:东汉时期官员,世代善图谶,曾图谶谏言

杨厚:东汉时期官员,世代善图谶,曾图谶谏言

杨厚(72年-153年),字仲桓,东汉官员,四川广汉新都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卒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年八十二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学父业,精图谶学。永建二年(公元127年)汉顺帝遣使特征至长安,拜议郎。累官侍中。每有灾异,厚辄上消救...

魏忠贤是忠臣还是奸臣 魏忠贤的死和明朝有关系吗

魏忠贤是忠臣还是奸臣 魏忠贤的死和明朝有关系吗

对“九千岁”魏忠贤究竟是忠是奸?他的死与明朝的灭亡有何关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明代以来,宦官势力空前强大,前有明英宗、明宪宗时期的王振、汪直,后有明武宗、明熹宗时期的刘瑾、魏忠贤,他们个个都是当时朝堂内外红得发紫的人物。如若单拎出来,谁也说不准这四人究竟谁的权...

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最后却不得善终,是因为什么?

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最后却不得善终,是因为什么?

卫子夫即卫皇后,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被汉武帝立为皇后,达到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历经十年的小心翼翼与谦虚谨慎,卫子夫终于从一个低微的歌女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逆袭。同时卫氏家族封侯拜将,显赫一时,成为人人争相羡慕的...

胡综: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文采出众,为主分忧

胡综: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文采出众,为主分忧

胡综(183年-243年),字伟则,豫州汝南郡固始人,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擅作辞赋。少年避难江东,十四岁时在孙策属下做门下循行,在吴郡与孙权一起读书。之后陆续任职金曹从事、鄂长、书部。东吴将领晋宗弃吴降魏,胡综与贺齐生擒晋宗,加官建武中郎将。建安二十...

刘备离公孙瓒投靠陶谦,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离公孙瓒投靠陶谦,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手下)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到徐州后陶谦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

赵偲:宋神宗赵顼第十四子,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赵偲:宋神宗赵顼第十四子,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赵偲(1085年-1129年),宋朝皇子、封越王。宋神宗赵顼的十四子(遗腹子),生母林贤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生。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赐名,授检校太尉、武成军节度使,封祈国公。八年(1093年)五月,加开府仪同三司。绍圣五年(...

乐毅当初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 乐毅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乐毅当初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 乐毅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对战国乐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一个说是公元前453年,另一个说是公元前403年)旷日持久的霸权战争之后,周朝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汉、赵、魏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