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阉党乱国的崇祯,为何刚除掉魏忠贤后又大量重用宦官
明朝天启七年(1627)的八月,17岁的朱由检接替明熹宗成了崇祯帝。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被折腾的气息奄奄,内忧外患。
崇祯帝面对不断激化的矛盾,决定找一个人开刀,就是对满朝敢恨不敢言的宦官魏忠贤下手。他与明熹宗乳母相勾结,凭借明熹宗做靠山,任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权势熏天,一是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号称“阉党”。崇祯继位之初,一切事务均有魏忠贤住持,甚至威胁崇祯的安全。崇祯帝经过长期准备,在不断巩固权力后,终于一举拿下阉党魁首魏忠贤,一时天下称快。史载“时党势甚炽,外廷汹汹,虑有他变”,“上下不动声色,神明独运,无一人之助,而诛逐元凶,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诵圣智焉。”《明季北略》
虽然崇祯下谕:“内臣非命不得出门”,以防止宦官干预朝政,然而就在他全力清除宦官集团时,却又重蹈其父兄覆辙。崇祯二年。太监曹化淳被任命为提督江南织造,不久,又令他提督东厂,后又把锦衣卫指挥权交给他,与此同时崇祯又任命高启潜监宁锦兵饷;张彝宪总理户部、工部两个重要部门,唐文征亲督京营,王迎朝监行营等等。两年后,崇祯又叫内臣王应朝、邓希绍监视关、宁兵粮及各边抚赏,从此宦官侍又掌握朝中的政治、军事、监察、任免等大权。此后大权在握的宦官们“自是衔宪四出,动以威倨上官,体加于庶司,群相壅蔽矣。”《明史纪事本末》
表面看,崇祯虽然严厉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却在另一手方面积极扶持重用宦官,也就是说崇祯打击的是魏忠贤等宦官,而非整个宦官集团。当时对于皇帝使用宦官的危害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宦官内侍之流,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明史》
对使用宦官,似乎基于明代祖制的不得已的权益之术,明代皇帝一般深居简出,因为祖制规矩,几乎很少出门,缺少对外界的直接联系,获取外界信息也多靠朝臣的奏折、上疏。更多的就是要靠身旁的宦官内侍传递消息,虽然此前崇祯在处理阉党的斗争时“无一人之助”而“神明独运”表现了不凡的才干,但是一个人操持国家机器简直天方夜谭。
崇祯继位后,阉党虽然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朋党之间的斗争并未结束。阉党余孽仍然在寻找机会谋求获得权力。鉴于早前的党争教训,崇祯对大臣们的防范到了十分过敏的程度,因此对大臣猜忌较多,很多人不得不用却一边怀疑一边使用,这也解释了为何崇祯诛杀许多重量级大臣的主要原因。
崇祯在位17年, 却先后更换了内阁首辅五十人,一些人虽然并无才干却善于揣摩崇祯心理,博得崇祯好感。而许多有识之士则在党争的过程中被排挤甚至死于非命,使得本来人才缺乏的明朝,陷入严重的人才危机。对于使用宦官内臣,崇祯也说出了不得已的苦衷:“文武各官,朕未尝不信用,谁打起精神实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诿饰,不得已差内臣查核,原出一时权宜,若是差来不行,差他做什么?你们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内臣。”
崇祯九年,张元佐为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时内臣提督天寿山即日赴任,张元佐却三日仍未出发,崇祯对阁臣感叹说:“内臣即日就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内臣耶。”崇祯求治心切,希望加快政治运行效率,面对外臣的效率低下,不能跟上他的节奏,道出了崇祯用人的无奈。
此刻的明朝全面呈现出吏治混乱,积重难返,刚愎自用的崇祯性格弱点阻碍了他广纳贤士,广开言路的开明之选,对于外臣的失望,他更愿意任用自己周围地位不高,却对他忠心耿耿,言听计从的内侍宦官。
崇祯大面积启用宦官引起了朝臣的极大危机感和恐惧感,生怕再出一个魏忠贤。对此不少朝臣上书,劝谏皇帝勿用内臣,但收效甚微。张彝宪被任命为总理户、工二部钱粮时,给事中宋可允等人多次谏言,工部侍郎高宏图上书说:“臣部又公署,中则尚书,旁列侍郎,礼也。内臣张彝宪奉总理两部之命,俨临其上,不亦辱朝廷而亵国礼乎?”崇祯对此不予理睬,依旧行事,以至于宦官未在尚书之上。此后谏言者的结局多是悲惨,高弘图被削籍,南京礼部主事周熙也因尚书言“内臣用易而去难,此从来之通患。”最后向崇祯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就是希望能够抑制一下他们的权力和位置。崇祯大怒,将其削籍,其他言者轻则免职,重则下狱。
此后,崇祯非但不限制宦官的权势,反而派遣大量内侍充当特务,监视文武大臣,厂卫特务遍布全国,匿名告密之风大盛。
全面任用内臣宦官,挤掉了一些有才干的人,以至于内政矛盾逐渐突出,军国大事往往被误判形势做出错误安排。此时农民起义军力量日益壮大,东北的满洲人南下脚步越来越紧迫,而明朝内部却“无事禀成为恭,寇至则推诿百出”《明史纪事本末》。此后全面出现文官爱财,武官怕死,监军的宦官不懂军事却大权在握,常常贻误战机,互相扯皮。
崇祯任用宦官的副作用非常明显,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时,就是内侍宦官曹化淳首先打开城门投降,其他宦官惊慌失措,竟说“吾党富贵自在也”,将崇祯抛在一边,最后只有一个内侍王承恩随他自杀,而那些大臣们也纷纷排队求见李自成要求重新安排工作,至此,崇祯彻底以孤家寡人的身份走进了大明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