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欧阳頠怎么读?梁代大臣欧阳頠生平简介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2-25)320

欧阳頠(wěi)(498年—563年),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代为本州治中。父僧宝,屯骑校尉。頠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年三十,其兄逼令从宦,起家信武府中兵参军,迁平西邵陵王中兵参军事。

人物生平

欧阳頠怎么读?梁代大臣欧阳頠生平简介

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是郡里的豪门大族。祖父欧阳景达,在梁朝担任本州治中。父亲欧阳僧宝,担任屯骑校尉。

欧阳頠年轻时就朴实正直而富有思辨能力,因为言行厚道诚实不欺在岭南一带声誉卓著。父亲死后因哀伤过度而身体非常消瘦。他把家产财物尽数让给几位哥哥。州府多次征召他为官,他都不应就,却在麓山寺旁盖了一所简陋的房屋居住,专一精心地研习学业,通晓了大量的经书史籍。三十岁这年,他的哥哥强迫他为官,于是在家中以布衣身份直接出任信武府中兵参军,后来升任平西邵陵王中兵参军事。梁朝左卫将军兰钦年轻时,与欧阳頠相友善,所以欧阳頠经常跟着兰钦外出征讨。兰钦主管衡州,就任命欧阳頠为清远太守。兰钦征讨蛮夷,抓获了陈文彻,缴获了不可胜数的战利品,其中献出来的大铜鼓是历代所没有的,欧阳頠参与这次征讨有功。凯旋后担任直合将军,接着被任命为天门太守,在天门征讨蛮夷有功。刺史庐陵王萧续非常赞赏他,延请他为宾客。兰钦征讨交州时,又函请欧阳頠同去。兰钦过了五岭以后因病去世,这时欧阳頠已经被任命为临贺内史,他上表请求先送兰钦的灵柩回到京都,然后赴任。遣时湘衡边界上有五十多个部落不归附,圣旨命令衡州刺史韦粲前去征讨,韦粲委任欧阳頠为都督,把这些部落全部平定消灭了。韦粲启奏梁武帝,称赞欧阳頠忠诚干练,武帝下诏书对欧阳頠加以表彰奖赏,随即升任超武将军,征讨广、衡二州的山贼。

侯景叛乱时,章粲自己请求解除现职回到京都讨伐侯景,并用欧阳頠监理衡州。京城失陷后,岭南各州互相吞并,兰钦的弟弟前高州刺史兰裕攻打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取了始兴郡。兰裕自以为哥哥兰钦与欧阳頠从前有交情,派人拉拢他,欧阳頠不同意,就对使者说:“高州兄弟尊隆显贵,没有不是出于国恩,现在应当投入国难援救京都,怎么可以自做蛮横跋扈的事。”当高祖陈霸先打算进兵岭北救援京都,将到始兴时,欧阳頠就非常诚心地结交和依附高祖。兰裕派兵进攻欧阳頠,高祖援助他,兰裕失败后,高祖另派王怀明为衡州剌史,升任欧阳頠为始兴内史,陈霸先讨伐蔡路养、李迁仕时,欧阳頠领兵越过五岭,帮助陈霸先。到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欧阳頠因有功,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改始兴郡为东衡州,并任命欧阳頠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东衡州诸军事、云麾将军、东衡州刺史,还封为新丰县伯,食邑四百户。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元帝广泛地询问朝廷官员:“现在天下刚刚安定,非常需要良才,你们各自推荐自己所了解的人。”众多大臣无人回答。元帝说:“我已经看中了一个人。”侍中王褒向前问道:“不知是谁?”元帝说:“欧阳頠公正而有挽救危难局势的才干,就怕萧广州不肯放他来京。”于是就任命欧阳頠为武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为郢州刺史,想让他从岭南出来任职,但萧勃留住了他,欧阳颐没能接受任命。不久又任命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忠武将军、衡州刺史,进封为始兴县侯。

这时萧勃在广州,兵力强盛职位重要,梁元帝非常害怕他,派王琳前去代替他为刺史。王琳已经到了小桂岭,萧勃派遣将领孙场留守监理州中事务,自己率领全部人马到始兴,以避开王琳的兵锋。欧阳頠在另一城据守,不去拜见萧勃,反而紧闭城门高筑堡垒,但也不出兵作战。萧勃发怒,派兵袭击欧阳頠,收缴了他全部的资财钱物和战马武器。不久又赦免了他,让他回到自己的任所,又与他缔结盟约。荆州失陷后,欧阳頠归附于萧勃。当萧勃越过五岭从南康出兵时,任命欧阳頠困为前军都督,驻扎在豫章的苦竹滩,周文育打垮了他,将他擒获并押送给陈霸先,陈释放了他,还很隆重地接待他。萧勃死后,岭南骚乱,由于欧阳頠在南疆有声望,并且与陈霸先有故旧之情,于是陈霸先任命欧阳頠为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衡州刺史,封为始兴县侯。欧阳頠还没有到岭南,他的儿子欧阳纥已经攻下平定了始兴。等到欧阳頠抵达岭南,骚乱者都恐惧臣服,欧阳頠随即进入广州,控制了越地全境。于是升任他为都督广交越成定明新高合罗爱建宜黄利安石双十九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持节、常侍、侯位仍旧。这时王琳占据了长江中游地区,欧阳頠就常常从绕道从海路和东岭去问候陈霸先。永定三年,升任散骑常侍,增加都督衡州诸军事,就现任的官号晋升开府仪同三司。世祖陈蒨继位,又提升他的官号为征南将军,由始兴县侯升封为阳山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又赏给鼓吹乐一部。

先前,交州刺史袁昙绶曾私下把五百两金子托付给欧阳頠,请他把一百两代为归还合浦太守

龚翙,四百两转交给儿子袁智矩,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件事。不久欧阳頠被萧勃打败,所有的资钱财物都损失干净,惟有受托付的这些金子却保存完好。没多久袁昙绶也死了,这时欧阳頠坚守信用一一归还,当时的人对此没有不赞叹敬服的。他就是这样的看重许诺。

当时欧阳頠的弟弟欧阳盛担任交州刺史,第二个弟弟欧阳邃担任衡州刺史,满门显贵,名声响震南疆。又向朝廷多次进贡铜鼓、牲畜,奉献奇珍异宝,前前后后储积很多,对军国很有帮助。欧阳頠在天嘉四年去世,这年六十六岁。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广州刺史,谥号是穆。儿子欧阳纥继承官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12/101595.html

“欧阳頠怎么读?梁代大臣欧阳頠生平简介” 的相关文章

东汉末年群雄并进 刘备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进 刘备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还不知道:纷乱的三国,刘备是怎样在乱世中崛起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语:历史上,战争容易让一个国家的政权被推翻。东汉以后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是唯一一个多国争夺最后得以扩张的时期。经过多年的战斗,这些国家最终统一。只有统一了国家的版图、货币、政策,这个时代...

曹操和刘备一个武,一个文 孙权为什么还能三分天下

曹操和刘备一个武,一个文 孙权为什么还能三分天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能文,刘备能武,孙权什么都不会,凭什么三分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邦论打仗不如韩信,论谋略不如张良,论治国不如萧何,在与项羽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没有打赢过一次,为什么刘邦能夺取天下?没错,就是用人,当领导的不需要事事强于对手,只需要正确、合...

欧阳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华如何?

欧阳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华如何?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四岁时父亲病逝后,欧阳修与母亲寄居在随州叔叔家。叔叔家经济窘迫,童年的成长环境十分艰苦。欧阳修自幼好学,家中没有什么藏书,就到别人家借书来抄,常常书还没抄完,已经基本能背诵了。叔叔安...

马忠: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镇守南中,深受百姓爱戴

马忠: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镇守南中,深受百姓爱戴

马忠(?-249年),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末年,马忠被推举为孝廉,任汉昌长。曾被刘备称为贤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225年),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讨平牂牁叛乱。后任庲降都督,剿灭豪帅...

有哪些与李贽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李贽?

有哪些与李贽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

曹操连司马懿都敢用 曹操为何不敢用吕布

曹操连司马懿都敢用 曹操为何不敢用吕布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敢用司马懿为什么不敢用吕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一代枭雄,曹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曹操的爱才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诗歌《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算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据说官渡之战中许攸前来投靠时,正在洗脚的曹操连鞋都顾不...

乾隆退休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乾隆都做了哪些事情

乾隆退休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 乾隆都做了哪些事情

对乾隆主动提出退休,在当太上皇的三年里他都做了些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古代,只要一天当上皇帝,到死就还是皇帝,在没有被篡位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一直干到驾崩为止。所有的皇帝在劳累的同时,也享受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哪怕在他们年老之后,完全有机会把权力...

后世是如何评价朱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朱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