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2-08)220

在深入西域腹地的区域,曾经发生过很多汉家男儿的故事,这些汉家男儿都是中国最勇敢的勇士,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戍守祖国边境,不让强敌来辱。

而在阿斯塔纳墓群,埋葬的古人大都是 *** ,他们的身份有贵族、有平民,有将军、有士兵,这里原本是高昌国的位置,可却留下了大量 *** 的尸骨,这是为什么呢?

高昌国的原住民原本是车师人,后来很多汉民移居到此,他们相处融洽,共同建设,将此地建成西域的汉城。

我国曾在这个墓葬群进行考察,发现一个“文物”,这个“文物”可能并不值钱,但却充满着历史的温馨,它是一只装有饺子和馄饨的小木碗。

我们能看出,这是唐代的饮食文化已经渗入到西域,从那时起,西域就布满了 *** 遗留的文明。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公元七十五年,一支孤军被困在西域已经很久了,没人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也没人认为驻军领袖耿恭还活着,然而朝廷还是想起这支军队,派了另一支军队去找找他们。

这支军队在西域转了一圈,打算离开那里,因为他们打听到在此之前西域有一场恶战,残忍的匈奴人在此地杀戮,与驻守的军队爆发战争,这支孤军可能早死了。

一个叫范羌的士兵不认为耿恭死了,他让大家不要放弃救援,后来耿恭被困的消息也是他传达给朝廷的。

当时天降大雪,一连几日,地上的积雪很厚,救援军踟躅不前,后来还是范羌冒着严寒,拨开积雪,带着一百个将士们到达一座城池,寻找那支孤军。

这座城头很安静,安静得令人有些害怕,范羌看着城墙的大旗随风猎猎飘动,是汉军的旗帜。他很激动,大喊:“汉军兄弟们,我们来了。”

“汉军兄弟们,我们来救你们了!”

不一会有人探头探脑,再过一会城门打开,当范羌看到耿恭和二十几个兄弟,双方都流下了可贵的男儿的眼泪!他们激动,故地重逢,他们更激动,有生之前还能回到中原故土!

耿恭在这里被围困了整整一年,三千兄弟就剩二十多人,他们早就断粮了,饿了啃马鞍,渴了从马粪中攥水,靠着顽强的毅力多次击败了骁勇善战的匈奴骑兵。

北匈奴经常前来冒犯,而耿恭就亲自登上城门,穿上铠甲与匈奴大战,很多次厮杀,他都记不得有多少次了,梦里都听见兵器交接的叮当声。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耿恭将毒液涂抹在剪上,对北匈奴人大声说:“这支箭是汉朝神箭,有剧毒,中箭者必出怪事。”说完就让射手射箭,中箭者看见血水沸腾,有几个人吓得从马上跌落下来。

而此时出现狂风暴雨,匈奴以为“汉朝神箭”发挥威力了,更害怕了,军心大溃,所以他们败退了。

匈奴人说:“汉军有神力,真可怕,我们快走吧!”说完就撤退了。

后来匈奴再三派使者来招降,还向耿恭诱惑以高官,耿恭闭着眼听完,说:“来人,将使者拖下去斩了。”

不但斩了使者,还将他的肉让众将士分着吃了,大家吃得十分畅快。这件事后来被岳飞写进诗歌里,我们语文课本学过,那首诗歌就是取材这个历史故事。

“壮士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回到上面的情景,当城门打开时,幸存的二十几个汉家兄弟和范羌带来的将士们都高喊万岁,他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讲述这一年所有的战事,讲到动情处都泪流满面。

而在这时,城门又开了,来了一个身份高贵的女人。

范羌问:“此是何人?”

耿恭说:“她是尊贵的车师王后陛下。”

在这些汉家男儿被困住的时候,没有粮食,也不能老吃马鞍,车师王后经常偷偷给他们运输粮食,这才让这支孤军活了下来。

当然她的行动是很秘密的,不能总来,否则会引起怀疑,一次也不能拿太多粮食,但她做得这些已经很让汉家男儿感激了。他们纷纷跪下,含着热泪感谢车师王后的救命之恩。

车师王后说:“兄弟们,我身上有 *** 的血脉,我也是汉朝戍边将士的后人,你们都是我们汉家的好男儿,欢迎英雄再度归来!”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原来车师王后的先人的 *** ,她一直惦记汉朝的安危,并且以自己的 *** 身份而自豪。

一席话说完,在场的男儿无一不垂泪,这个女子的胸襟何其宽广!

汉军回国的时候,王后将头发高高盘起,戴着琳琅满目的宝石,凸显她尊贵的身份,她含着眼泪说:“回祖国后,一定不要忘记我!”

然而匈奴士兵不知道从哪得到这个消息,杀死了车师王后,车师人悲伤极了,他们只能厚葬这位善良高贵的王后,将她生前喜爱的东西放入她的手心。

车师王后躺在漂亮的毛毡上,像睡着了一样,她的身边是首饰、水果以及她喜爱的物品,他们用各种植物覆盖了她的墓穴,每个人都流着眼泪,叫着王后的名字。

耿恭回国途中也异常艰辛,残忍的匈奴人不放弃任何一个碍眼的猎物,他们一路追逐这支孤军,孤军不停地奔跑,到他们抵达玉门,一个个形容憔悴,穿得衣服活像乞丐,一行26人,到终点只剩13人。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当时他们出去的时候,可都是青春正茂,意气风发,三千多人,都是铮铮的汉家好男儿,可回来的却是十三个如同乞丐形容枯槁的人,然而他们是 *** 的英雄,也是“汉魂”重生的希望,这十三个勇士,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 *** 精神,什么是 *** 的钢铁般不屈的魂魄!

在史籍中,耿恭将军的地位跟苏武等同,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12/98657.html

“3000将士被遗忘在关口,苦守一年,最后回去的时候只剩下13个人” 的相关文章

孙权拿下荆州都达到了目的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孙权拿下荆州都达到了目的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对孙权都已经拿下荆州了,为何还要杀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问中国哪段历史最让男人着迷,那么各色英雄人物不断登场的东汉三国一定会高票位于前列,而在诸多三国英雄人物中,义薄云天的关羽的人气非常高,而对于关羽的粉丝们来说,关羽被东吴杀害这一结局显然是很难接受的,以...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雍正宠臣李卫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

尹默: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精通各种经书、史书

尹默: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精通各种经书、史书

尹黙(生卒年不详),字思潜,益州梓潼郡涪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远游荆州,跟从司马徽、宋忠学习古文经学,尤其精于《左传》。历任劝学从事、太子仆,教授刘禅《左传》,累任谏议大夫、军师祭酒、太中大夫,是蜀汉当朝的一代学士。人物生平研习...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朝末期的长安经历了什么?为何在此之后长安就成为了一座废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

李世民和赵光义都夺位了 两人风评为何天差地别

李世民和赵光义都夺位了 两人风评为何天差地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样是夺位,为什么李世民万古流芳,赵光义却风评很差?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玄武门事变”是中国古代史上家喻户晓的一桩大事,李世民通过血腥的政变成功以非嫡长子的身份上位。而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史书记载是赵匡胤传位给他,但一直有不少的疑问,更有“烛影斧声”...

李陵到底是牺牲品还是贪生怕死 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

李陵到底是牺牲品还是贪生怕死 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

还不知道:李陵为什么投降匈奴?是贪生怕死还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陵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后世对李陵的悲剧争议非常大。有一些人认为李陵贪生怕死而且还投降于匈奴,这是非常耻辱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李陵的下场表示非常同情,而且认为李陵的悲剧另有隐情。李...

糜芳与刘备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糜芳与刘备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糜芳和糜竺兄弟两人,原本是刘备的原始股东加合伙人,跟随了刘备24年,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其中,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糜芳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没有了大后方。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也就是“皇亲国戚”了,按理说,这么铁的关系,糜芳不会投降孙权,可...

项羽为什么会对虞姬情有独钟 项羽是怎么和虞姬相识的

项羽为什么会对虞姬情有独钟 项羽是怎么和虞姬相识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为何对虞姬情有独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当年项羽还是通缉犯,项梁杀了人带着项羽跑路,来到了会稽郡,他们俩在此结交江东子弟。那时候项羽朝气蓬勃、雄姿英发、一表人才,在当地慢慢地出名了。一日项羽与同伴结游,行至郊外,突然眼前一亮,一身靓丽的倩影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