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代朱元璋大部制改革为何废除丞相?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1-20)320

从传说中先秦时代按照图腾命名的龙官、鸟官;到秦汉时期强调人治的“三公九卿”的出现,一时间丞相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得去丞相府议政;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设立,让“部”之一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六个部究竟掌管了国家的哪些方面,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外交部”“国防部”是一个概念吗?再到宋朝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建立,看似掌管着文武二柄,实则已经被皇帝牢牢把控着;明朝洪武十三年后,更是连丞相都不再设,由出身秘书的“内阁”成员充当皇帝心腹;清朝时的“南书房”“军机处”看似重要,其实都是大臣在“ *** ”。

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武黎嵩说,中国古代的“部”从汉萌芽开始,到清末新政前,基本保持稳定不变,虽然各部门的名称可能会发生改变,但职能基本不变,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在中国古代这种静止的农耕社会里,统治者一直维持着一个小规模 *** ,在机构设置上尽量不折腾。中国古代 *** 机构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跟随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中国最早的职官据说要上溯至三皇五帝时,当时以部落图腾为标志,作为官名,所以都叫龙官、鸟官……后来又把金木水火土和春夏秋冬结合起来,封以官职。尧舜时便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礼记》中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 *** 夫、八十一元士”,可见夏朝已有相当规模的 *** 系统。商朝时, *** 组织机构更加强化,分为掌国政的卿事寮和掌神职的太史寮两大系统。寮,即尞(燎),《说文解字》中解释:“烧柴祭天也”, *** 部门在屋内开会需烧柴照明,“寮”便成为 *** 部门的名称。寮又通“僚”,“群官为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职官系统。据文献记载,当时“尹”和“保”是国王手下的更高官,又称“相”。保,原为保姆,姆,女师也。起初是贵族家庭的保育人员,保姆往往是王的心腹,由保育人员成为匡辅大臣。

朱元璋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帝国,但他没法包揽一切,于是便创建了一套 *** 班子。设丞相为文官系统的首领,太尉为武官系统的首领,又设御史大夫,让他独立于文武行政系统之外兼掌监察和会计(资料收集)。此外设立宫廷服务系统,管理皇族家务。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那一套官僚制度和组织机构,以秦制为蓝本,建立了“三公九卿”的 *** 体制。汉朝的三公沿袭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地位更高,御史大夫比丞相和太尉要低一个等级,他是丞相的副手;而太尉也常由丞相 *** 。三公办公的地方就叫“府”,即行政机构。西汉初年,丞相权力相当大,竟然有和皇帝朝堂一样的百官朝会殿,甚至连皇帝也要亲临其殿议政,丞相府成为国家的领导机关和决策机关。

丞相的权力非常之大,除了个人才能外,主要因为他们有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官员班子,丞相府成为了国务行政管理的中心,府内设诸曹机构。相府里几乎所有的公务人员都由丞相自己决定,丞相大可以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安 *** 来,通常情况下丞相的意见和决策,皇帝也多需听取。武黎嵩打了个比方,“汉朝时丞相和皇帝之间,就类似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具体的行政事物,实际上都是丞相在处理。”

到汉武帝时,这种现象才发生改变,为了抓权,皇帝开始起用尚书。尚书是什么官职呢?起先尚书的身份很卑贱,当时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多是些管吃管穿、铺床叠被的工作,可见地位是很卑下的。“尚书是其中管文案的,汉代将文章刻写在简牍上,用绳子系紧,再用泥封住绳结,在泥上盖印章,叫封泥,这样能保证竹简不被人打开,尚书就是负责给皇帝拆封泥的,即文献中的‘主发书’。国家实行双轨制,外面有一班行政人马,皇帝也有自己的机要系统,尚书就成为皇帝的心腹。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利用尚书的职能加强集权,建立尚书台,目的就是为削夺相权。当高官领尚书事掌握了中枢机要决策大权后,尚书就从机要官变成了行政官。”武黎嵩说道。

汉武帝后,皇帝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太尉为大司马,丞相为司徒,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制成立,三公制的设立就为不使任何一人独揽大权。风水轮流转,大司马(东汉仍称太尉)地位开始攀升,成为三公之首。但是要知道秦汉都是马上得来的天下,皇帝太知道军权的重要了,一直都牢牢抓在手中,所以太尉也只是时置时废,充其量只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兵符在皇帝手中,没有兵符,太尉是不能发兵的,所以太尉是名义上的更高军事长官,并无实权。

如果说设置三公的目的是协助皇帝决策,那么九卿的设置就是为了行政。“卿”是每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头儿,执行皇帝和宰相制定的方针策略,办理各项具体行政事务。“在卿里面,有一类是为国家服务的,像大司农;还有一类是为皇帝家庭服务的,像少府,就是主管皇帝家事的。而卿办公的地方就叫做‘寺’,也就是行政机构。”

那么九卿最初是哪些部门的长官呢?各卿都负责掌管些什么呢?

像太常就是掌管宗庙礼仪的,顺带掌管文教、太医,甚至是治水;光禄勋更是大杂烩,从宫廷警卫到侍从应对、顾问议论都管;卫尉功能相对单一,就是统领卫兵,进行保卫工作的。

太仆寺掌舆马,除了掌管皇室车马外,还掌管全国马政。可别小看这工作,古代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必备乘骑,所以马政可是军国大事,在当时,太仆寺是相当重要的部门,太仆也有左、右两位,所以能去太仆寺上班,也算得上肥差了。

廷尉是执掌刑狱的更高司法官;大鸿胪寺是进行外交事务的机构;少府寺就是管皇帝家事儿的部门,可以说是皇廷生活的总管。

大司农寺是主管谷货的机构,掌管国家钱谷租税等财政收入和支出,掌管屯田、仓储、漕运等事业,掌管国家经济命脉,差不多相当于财政部部长……

此外还有宗正寺。其实九卿远不止九个部门,这里的“九”是个虚数,表示多的意思,九卿之外还有别的卿。这一时期卿的安排并不那么合理,常根据需要随时设立一个官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建立。东汉时,尚书崛起,尚书台不仅侵夺了三公职事,还侵夺了九卿职事,权力全面扩张,大有要把三公九卿架空的趋势。曹魏时,尚书台因为机构增多,已经搬至宫禁之外,而且台、省并称,成为尚书省。然而尚书台权力的扩张到魏晋时虽仍在进行,却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开始使用中朝官,使禁内掌决策,禁外掌行政。皇帝所居皇宫,又称禁宫、禁中。宦官能出入禁中,离皇帝非常近,所以常常带“中”字的官名,起先多是宦官。西汉时,中书官就是皇帝非常贴身的宦官,他们专门起草诏书,取代了尚书以前的工作。中书成了实际上的决策机关,渐渐发展成中书省。

既然中书也从机要官变成了行政官,皇帝自然又要起用新一套的人马班子,重新培植机要官,于是就出现了门下省。

门下省是黄门之下的简称,因为汉宫门都被涂成黄色,所以叫黄门。门下最初指宫中介于后宫与前殿之间的一个区域,能进出这里的都是近臣。侍中人员在黄门禁内服侍皇帝,与天子关系紧密而备受宠任。等到中书官退出机要官舞台时,门下官就义不容辞地顶替上来了,直至成为门下省。

唐 *** 基本沿袭隋制。三省始于魏晋,隋朝定制为 *** 中枢,三省首长皆为宰相。当时的行政流程是由中书负责起草诏书,然后给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没有异议,就由门下的长官审核后,交给皇帝签字,最后再交给尚书负责执行。后来中书和门下为了方便,就搬到一起开会,叫“政事堂”,也叫“中书门下”。这种制度后来被沿袭。唐朝时,经过中书门下的诏书,叫正封朱敕,而如果皇帝未经过中书门下,独自拟的诏书,则被叫作斜封墨敕。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也可以是宰相。所以这时的宰相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需要有一个集体议政的场所,就是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门下和皇帝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政事堂设在此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此时宰相们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

唐高宗时,新建大明宫,此后历代皇帝都长居在此,取代原来的太极宫。这次移宫其实源于权力斗争,武则天对于太宗留下的旧中枢成员显然是不信任的,太极宫中枢三省被反对她的旧门阀贵族把控了,武则天唯有移居新宫,另立新署。移居新宫时,中书省和门下省虽随之迁入新宫,但是已被排除在宫禁之外。

到了宋代,宰相的名号被统一称为源自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副宰相被称为“参知政事”。“平章事”也好,“参知政事”也好,都带临时性的差遣意味。唐朝开始使职差遣,就是皇帝临时委派一人任具体职务。唐代中期以后,这种差遣性的临时宰相越来越多,而原来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如果不带“同平章事”等官衔,则已经不能参与宰相的会议了。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是国家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居于六部之首,官吏铨选是吏部最重要的工作,开元以前,科举考试都是由吏部主持的,后来才移至礼部。户部是中央 *** 管理财政、民政的职能机构。户口簿籍是国家推行均田制及征税派役的根据,所以朝廷高度重视。礼部最初是国家礼仪祠祭的机关,直到科举移属礼部,礼部的地位才真正得以提高。

兵部是掌管全国军事军备的 *** 职能机构,差不多相当于“国防部”,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此外,兵部还要进行武举,选拔人才。刑部则是国家更高司法行政机关。工部是管理国家工程建筑的行政职能机关,在六部中排行最末。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不久便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军事行动,并且让唐代后期的使职差遣制度全面开花。北宋大部分时间都采用这种使职差遣,防止大臣集权,因此宋朝时很少集权、专权。宋朝使职大量产生,许多宰相大臣、重要军职及地方首长都是使职,本官不办实事,而让差遣施行政务,官僚政治发展到此时出现了典型的官僚病,居官不办事也照样可以拿俸禄。宋 *** 机构臃肿,闲官过多,形成大量徒有虚名的冗闲机构。冗官问题在宋立国之初就出现了,不过宋朝统治者为了分化事权,刻意让功臣武将领厚禄,劝他们去过声色犬马的生活。

宋代开始变三省为两府。设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中书门下在宫中居东称东府,枢密院居西称西府,史称“二府”。二府的首长称作宰相和枢首。同时设三司使掌管财政,首长称计相。这二府和三司使的长官成为实际的宰相,与皇帝共同组成北宋政治中枢。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更高机关。但北宋 *** 重文轻武,为防武将跋扈,以文制武,实行“兵将分离制”,枢密院可得旨下符调兵,但不能领兵打仗,统兵机构另有禁军三衙。枢密院和中书门下是各办各的事,彼此消息不通,以致枢相调兵,中书宰相竟然不知,只有皇帝才能通盘掌握。

自秦时设立的丞相制度到明代朱元璋时画上了句号。朱元璋是怎么启动机构改革的呢?

朱元璋称吴王时,还没有动这个心思,而是仿照元制设立中书省,作为自己政权的基础,还设置了掌军权的都督府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丞相统率百官,领导礼、户、刑、工四部。等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他又在四部基础上设了吏、兵二部,六部是中书省的办事机构。

当时,丞相总揽全国行政,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诏书都必须由中书省颁发,朝臣奏议也必须由中书省呈达皇帝。中书省权力的增大,军权架空,让朱元璋感到了威胁。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谋大逆”案发,受牵连被诛除的各级 *** 官吏达3万余人,朱元璋就此发布了《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罢除中书省,不设丞相,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实际上兼任了丞相的职责,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武黎嵩说。

明朝另一项改革是出现了内阁。永乐年间,朱棣夺得帝位后,宫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性质其实就是内廷秘书班子。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内阁就设在紫禁城午门内东南角的文渊阁。

代皇帝草诏批文件是内阁的重要权力。“这叫‘票拟’,内阁学士用贴纸的方式对官员的奏章发表处理意见,协助皇帝决策,但是下发给官员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红’,皇帝将意见抄一遍才有效力。”武黎嵩说。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入选一般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翰林院成为明代士人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翰林院和内阁都是御用文秘机关,内阁专掌机密决策,翰林则逐渐与朝政机密远去,成为单纯的文秘机关。

那么,内阁一直是当权派吗?别忘了明朝还有著名的宦官机构。明朝宦官机构不断调整增加,朱棣迁都北京后定制为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武黎嵩介绍,十二监是十二个宦官领掌的内侍衙门,各置太监一员,下面还有其他品级的宦官。因为内侍衙门称“监”,其长称为太监,以后,“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词。其中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之首,权力更大。司礼监是内廷总管,掌管宫廷事务,掌印、秉笔太监等掌管批红、传宣谕旨。

宣德年间,皇帝懒惰,奏本大多由司礼监代笔,后来太监甚至可以改动内阁票拟的内容,旨意究竟出自于皇帝之手还是秉笔太监之手,无从核对。后期皇帝索性不上朝了,太监改动旨意愈发大胆,宦官代皇帝批红得以专制朝政。

清宫剧中,南书房和军机处常被提及,它们都是清代的“首创”,只是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正统”。

南书房只是康熙旧时读书的地方。康熙在重建内阁和翰林院的同时,又设立了自己的内廷秘书班子,人员从翰林中选出,称南书房。南书房位于禁宫乾清宫斜对面的右阶下,距离皇帝寝殿很近,南书房又称“内廷翰林”。它不是正式机构,没有固定编制,人员流动很大,专为皇帝服务。入值南书房的翰林既为皇帝反映下情、口传上谕,有时也陪皇帝察 *** 情,公私兼顾。

雍正朝设立的军机处,就是入值南书房多年的张廷玉秉承皇帝旨意建立的。军机处的全称是“办理军机事务处”。后来军机处的职能扩展到了军政财各个方面,与实际操办的事务差距越来越大。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机构一直存在到清灭亡前夕。和南书房一样,军机处也是非正式机关,属于临时性差遣。军机处更具体、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草诏,取代内阁票拟,而且就是在皇帝身边奉旨草拟,皇帝阅定后就可以立刻颁发。大臣奏折也由军机处抄录存档。但是军机大臣只是秘书参谋,只作建议而不能下令,一切命令必须通过皇帝。

在古代官员制度中,还有“吏”这个庞大的群体,值得关注。胥吏是官府中专门办理文书的低级行政人员。如果说官员是决策者,那么吏就是执行者。命令下达后,具体事情就摊派到吏身上,由他们去完成。吏的数量超过官的数量。吏里既有幕僚,他们是国家公职人员,国家给他们发俸禄;还有一些被称为幕友,则是由地方官私人聘请的,他们没有编制,工资也是由地方官私人支付。像师爷就属于吏。

在古代,好的吏可以入官,叫“流外入流”;清代以后,吏表现突出,国家可以赏一个官给他;或者自己捐一个官。吏的工资究竟从哪开出来呢?一名得力的吏,一年工资可能得上万两银子,这就得从“仓耗”“火耗”这样一些名目中来获得了。

秘书省是掌管经籍图书档案的 *** 机构。最早出现于汉,秘书监隶属于太常寺,掌禁中图书秘文,故曰秘书。曹操时置有秘书令,曹丕建魏后改为中书监、令,另置秘书监专掌图书考订。晋置秘书寺,掌中外二阁图书,梁武帝改寺为省,隋唐沿袭旧制。秘书是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其中不乏饱学之士。

明代时,秘书迎来了一次好机遇。在朱元璋罢中书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每天要看二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事。忙不过来,于是朱元璋便把目光投向了年轻有为但品级不高的翰林近侍身上,设置殿阁大学士。大学士其实就是皇帝的近臣秘书。

我们都知道尚方宝剑,但尚方其实是古代制办和掌管宫廷食器物的官署。秦代就设置了,属于九卿中的少府,秦汉时少府下属有尚方令、尚方丞,负责制造皇帝的刀剑等珍贵器物。汉末还分中、左、右三尚方。唐代时称尚署,元代有中尚监,明朝时废除。清代时又出现了,叫尚方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1/106074.html

“明代朱元璋大部制改革为何废除丞相?” 的相关文章

刘备跳槽比吕布还要多 刘备名声为何比吕布还要好

刘备跳槽比吕布还要多 刘备名声为何比吕布还要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跳槽比吕布还勤快,名声为何一直却很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跳槽,对于时下的职业人来说,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不论是自身原因,还是环境因素,或者就是心情不好,换个东家,没准就能逆袭上天了。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也在频频上演跳槽的戏码,而跳槽特...

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还不知道:为什么只有雍正才算得上清朝的明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一帝 ,享国276年。其中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比较有名的清朝皇帝,在位期间更是将清朝推举到了鼎盛状态,可为何只有雍正才算得...

孙尚香和寡妇吴氏相比 刘备为何会吴氏做皇后

孙尚香和寡妇吴氏相比 刘备为何会吴氏做皇后

还不知道:刘备为何离弃孙尚香,迎娶死了丈夫的吴氏,还把她立为皇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孙权的安排下,刘备这个糟老头子迎娶了年轻貌美的孙尚香,做了孙权的妹夫。说起来,孙尚香可是孙权嫡亲的妹妹,皇亲贵族。但是刘备却对她一点儿也没兴趣,反而迎娶了一个寡妇吴氏。这是怎么...

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

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

大明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他是大明开国名将沐英的第十一代孙子,在崇祯元年的时候,第十二代黔国公沐启元暴毙而死,在同年十月份的时候,便由其年仅十岁的儿子沐天波来继承爵位,并担任云南总兵官,领征南将军印,开始了为镇守云南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其所处的时代,大明王朝已经处...

康熙临死前点名让一个大臣陪葬 此人到底是谁

康熙临死前点名让一个大臣陪葬 此人到底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临终前点名要一位大臣陪葬,此人是谁?康熙此举有何用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康熙为整个清朝所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帝王。除去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之外,还让国家的社会经济体系,逐渐完善。也正是因为他为国家发展,...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 朱元璋为何没有全部接手元朝的领土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 朱元璋为何没有全部接手元朝的领土

对朱元璋没有接手元朝的土地是因为没能力,还是有其他原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覆灭了元朝,开创了大明王朝,在当时的人看来算是“民族英雄”从大元手中解放了汉人,话说这在大元的天下中人是分种类的,而汉人几乎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何不彻底覆灭元朝呢...

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

李渊退位给李世民后 李渊之后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李渊退位给李世民后 李渊之后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对李渊退位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玄武门之变后,“太上皇”李渊的结局如何?“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明王志坚·《读史商语·卷三》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共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有昏庸无能,沉迷酒色者,也有英明睿智,雄才大略者,但能称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