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历史上的张三丰 与传说中并不是一个人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2-05)310

导读:大名鼎鼎的张三丰,传说是武当山道教开山祖师,他不但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太极拳,还把道教的影响力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金庸的小说、李连杰的电影都屡屡渲染其人其事。那么,张三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一、史料描述的张三丰

综合各类史料,大致可以确定,张三丰名全一,又名玄玄、通一,出生于1247年或者1248年。出生地一说在今天的辽宁黑山县,一说在陕西宝鸡,还有的说在福建邵武市。据称,其人长相不凡,大耳朵大眼睛,“龟形鹤骨”,络腮胡子像钢丝一样,头上梳了个抓髻,喜欢在手中拿一方尺。无论寒暑,只穿一件百衲衣,在大街上四处游逛,人送外号“张邋遢”。

这张三丰平时不怎么说话,但与之讨论佛儒道三教,则侃侃而谈,“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张三丰的神异之处有两点。其一,他登山如履平地,隆冬季节躺在雪地里也可以安眠。其身体素质,在普遍不得温饱、体质孱弱的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其二,史载洪武初年,他在武当山建立了几个据点,使其弟子丘玄清住在五龙,卢秋云住在南岩,刘古泉、杨善登住在紫霄。自己则在展旗峰北设观,名为遇真宫,又在黄土城建屋,名曰会仙馆,令弟子周真得看守。可见其有些经营头脑,若活到现在,一定不会输给李一。

二、朱元璋派人找张三丰

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张三丰生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洪武初年(1368年)他已经120岁了。这么大年龄还能跑到深山中搞建设,着实令人惊叹。更令人惊奇的是,“洪武庚午,(三丰)拂袖长往,不知所在”,1390年,张三丰一甩袖子走了,不知去了那里。而此后不久,朝野上下掀起了一个寻找张三丰的热潮。

先是朱元璋派人到武当山找张三丰,均不得见。有人说他可能去了山东青州的云门山洞窟中。朱元璋的马仔们行色匆匆追到青州,根本没看到什么张三丰张四丰。朱元璋找张三丰,据说是为了清理道教,“若能碰到张玄玄,就让他来一趟,跟我谈谈”,找寻的心情还不是很迫切,属于有一搭没一搭。到了他儿子———永乐皇帝朱棣的时候,调门一下子高起来。

三、要么找到张三丰,要么去死

永乐登基以后,马上派侍读学士胡广去武当山访求仙人。胡广来回数次,问遍了所有人,弟子们要么回答说去了甲地,要么说去了乙地,总之就是没在武当山。十多年时间都没什么结果。后来,永乐告诉胡广:要么找到张三丰,要么去死。于是,胡广回报,自称见到了张三丰,但真人要到太上老君那里赴宴,不能奉召,请多多理解。这有就点神话传说或者胡说八道的意味了。怪只怪皇帝逼得太急。

不过,好歹也算给了永乐一个答复。永乐皇帝一高兴,给张三丰写了封信,非常遗憾又非常虔诚地表示,“朕久仰真人,十分想见你一面;您道德崇高,超乎万物,而我才疏学浅,德行菲薄。希望您有空的时候一定到京城来,我恭候您大驾光临。”据说,张三丰给永乐回了一封信,讲述养生之道,但这封信是否出自张三丰之手,就不得而知了。

四、民间传说中的张三丰

为讨好张三丰,永乐皇帝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为张三丰建造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按说像张三丰这么大岁数的人,用脚丫子猜也该猜到他或已不在人世,为何还要苦苦寻觅?原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张三丰在全国各地的行踪。

杨溥著《禅玄显教编》中就说,张三丰曾经在陕西宝鸡死而复生:“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二十日,(张三丰)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河南柘城县人张某,声称自己在一个道观见过张三丰。那年他十三岁,张三丰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他一一回答,对方告诉他:“我就是张三丰,当年曾在你家吃过饭。”

五、明朝皇帝纷纷赐封号

张某后来入朝当官,跟永乐皇帝提起此事,永乐便派他跟随胡广一起到武当山找张三丰。还有人在笔记中称“(三丰)正统间犹在”,正统是永乐帝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亦有人说他“天顺末,或隐或现”,这就更远了。甚至,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汪梦九的人还自称遇到过三丰真人并与其交谈。

这些真假难辨的消息像 *** 一样 *** 着皇帝们的神经。若能找到如此一位仙人,向其当面请教长寿之道,岂不可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明朝的历代皇帝坚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还活在世界上,并纷纷给其封号。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六、关于张三丰的种种猜测

那么,张三丰到底去了哪里,是死是活?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的作者李师融考证,张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其寿为212岁。当然,这是根据零星的文字记载推断的,很多人也认同这个说法。

我们不能因为事实超乎自己的想象,就断定事实不存在;也不能因为专家已经给出一个结果,就不再提不同意见。笔者觉得还有几种可能:

其一,根本就没有张三丰这样一个人,是住在武当山的道士们虚构了这样一位长者,借用其传奇经历为自己撑腰打气;其二,确实有张三丰这样一个人,但他在洪武初年刚名声大噪时就已去世了,其信徒托词说他到外地云游,以此神化师傅;

其三,有人故意搅浑水,编造与其见面的经历混淆视听;有人冒充张三丰借用他的名字在招摇撞骗;其四,三四百年中,有好几个叫张三丰或名字跟“张三丰”发音相同的人出现过,都有文字记载,人们把这些人混同为一人,炮制出一个叫做张三丰的神仙。

无论如何,张三丰最后是死了。死在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人们只好当他还活着。或许,他至今还活在我们中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2/108910.html

“揭秘:历史上的张三丰 与传说中并不是一个人” 的相关文章

曹操占据汉中地区后 曹操为何不趁机拿下益州

曹操占据汉中地区后 曹操为何不趁机拿下益州

还不知道:曹操占领汉中后,为何不乘势拿下益州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5年,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汉中的“地头蛇”张鲁,准备打通到益州的通道。过了四个月,曹操就击败了张鲁的主力,陆续占领汉中南郑等战略要地。不久后张鲁眼见无法对抗曹操,于是向曹操投降。这个时候,曹...

宋理宗赵昀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理宗赵昀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理宗赵昀,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在位40年,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似乎给我们证明了一个实事,那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这一职业,是很多人为之向往的光鲜岗位,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也备受哀荣,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众所周知古时候官员的俸禄都是按品级来制定的,宋朝重文轻武,那么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一代名将岳飞古时候官员受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的俸禄不高,每个月的工资也都只够日常基本的开销,如果另外有别的花销,就需要你另想办法了。有了...

三国时期魏延始终攻不下陈仓,是因为什么?

三国时期魏延始终攻不下陈仓,是因为什么?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率军北伐期间,被小小的陈仓守将郝昭一两千人阻挡,魏延久攻不下,诸葛亮也无计可施,还下令差点斩了魏延。那么,小小的陈仓,怎么如此难打?陈仓守将郝昭又是什么人物?诸葛亮最后打来下了吗?先说...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 那么一二品大员又是谁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 那么一二品大员又是谁

还不知道:为什么唐朝的三品官员就可以被称为宰相了?一品二品大员们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最高官员就是宰相。宰相是帝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官员充当。在秦汉时宰相是相国、丞相、大司徒;在魏晋南北朝,录尚书事与侍中、中...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荀彧作为汉朝最后一位忠臣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荀彧

荀彧作为汉朝最后一位忠臣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荀彧

对荀彧是汉朝最后1位忠臣,曹操为什么要杀害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次早朝上,曹操提出:要晋爵魏王。群臣一片沉默,献帝看向鸦雀无声的朝堂,内心一片冰凉。荀彧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出来,面向同僚骂道:“衮衮诸公,汉臣,一片枯木败草,无一骨节矣!”当着文武百官,荀彧反对...

镇守荆州期间,关羽真的被甘宁的百人军队吓跑了吗?

镇守荆州期间,关羽真的被甘宁的百人军队吓跑了吗?

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关羽一直镇守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权也对荆州虎视眈眈。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甘宁跟随鲁肃镇守益阳,抵抗关羽。当时,关羽的军队有三万人,关羽精选了其中的精锐士兵五千人,准备堵住上流,在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