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3-09)200

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的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

一、诚实正直,性情刚烈

寇准从小就是个有为少年,学习刻苦,不浪费时光,通晓《左传》、《春秋》等名著,对儒家的经典《论语》等更是精通。勤奋学习的结果,不仅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培养了他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公元980年,寇准十九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选拔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大概他是觉得年龄大的人稳重会办事。既然皇帝喜欢,那些考生也就纷纷投其所好,一些人总是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点,反正当时的户口登记也不怎么完备。寇准是真有才学,但十九岁就考进士实在是有些小了点。早在唐朝时就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能中进士已经不错了,十九岁的黄口小儿就要考进士,听着都让人觉得玄乎。有人就出主意了:把年龄改大一点吧,改大些中选的机会就多一些了。可是,寇准脖子一梗:我正是积极追求进步的时候,怎么能做欺骗君王的事呢?考得中就中,考不中接着再考,做假的事是万万不行的。好在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轻就将他归入另类,而是很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他顺顺当当的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之后,他先当了一段时间的京官,接着就外放去做地方官,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又回到了朝廷。到了989年,在一次单独对太宗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因为说的话过于坦率,提的意见尖锐,话刚说到一半就惹得太宗皇帝很不高兴,生气站了起来,要转身回内宫。可是,寇准没把皇帝老子的发怒当回事,而是用手拉住太宗的袖子说:您请坐下,别急着走,我的话还没说完呢。坚持把该说的都说完,该提的意见都讲透,并得到太宗肯定的回答后才退下。

寇准的这一手,让太宗感到很意外、很震惊,也很高兴,他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知道寇准是出于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所以,不仅没怪罪他,还对众人夸奖说:我得到寇准这个贤臣,好比是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太宗的夸奖使寇准受到了鼓舞,也使他坚定了凭着一腔忠直的信念、为大宋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决心。此后,寇准的直言相谏、直言抗争伴随了他的一生,与皇帝吵,跟同僚吵,常常是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有人恨、有人怕,有人让着他、有人使绊子害他。他也因此多次被贬出朝廷(当然,贬了之后再召回,在眼前时烦他,不在身边时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但他毫不后悔,更不收敛和改变。以至后来太宗皇帝都很有些伤感地对他说:“耗子麻雀都能知道人的好意,你就不明白我对你的栽培与器重么?就不能改改你的臭脾气么?”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寇准依然故我,不管是让他当宰相还是降他的官,都决不去曲意逢迎,真宗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说:“寇准的刚烈个性,一点也没有改变啊。”

二、虚怀若谷,光明磊落

对皇帝,对同僚,寇准决不肯妥协,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没错。而对下属,寇准却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是大度虚心。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说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消息传到全国,担任益州(今成都)刺史的张咏对下属说:“寇准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只是学问水平还有些欠缺。”不想这话被一个惯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记住了,正愁巴结新任宰相没有门路,拿着这个小报告岂不是很好的敲门砖?于是,很快的就把张咏的议论报到了寇准那里。不曾想寇准不但没有对张咏产生忌恨,反而对敢于大胆指出自己不足的张咏很是佩服。那位打小报告者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后来,寇准被贬官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正好碰上张咏从益州调回京师路过陕州,寇准得知后,在任所设盛宴款待张咏。吃饱喝足,张咏要走时,寇准又亲自把他送到城外,并拉着张咏的手十分真诚地问:“张兄是一个对人对事有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的人,有什么对我教诲的吗?”张泳对寇准的这种胸怀很是感动,觉得不能不说可又不能明说,就慢慢悠悠地说:“你读一读《汉书》的霍光传吧”。寇准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到《霍光传》一字字从头读到尾。当看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突然明白过来,说:“这就是张老兄准备对我说的道理了,是希望我多读些书啊。”寇准也顺便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虽然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可是,毕竟步入官场的时间太早,公务忙碌,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好在张咏及时提醒和点化,此后,寇准果真踏踏实实地读了许多书,使自己的学问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对人对事也看得更加透彻,治理国政的才能更高了。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面对批评,寇准这种闻过则喜,努力改正的态度,不仅在当时传为佳话,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待那些阿语奉承之徒,却一点也不给面子。

真宗皇帝执政的后期,很宠信大臣丁谓。这丁谓是一个很会看人下菜碟的人,他把真宗皇帝哄得高兴,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丁谓又猛拍寇准的马屁。极力想把寇准拉到自己一边。在一次宴会上,寇准酒喝的高兴,不小心在胡须上沾了些菜汤,丁谓看到后,马上起身过来用自己的衣服替寇准把胡须擦干净。对这种明显拍马的举动,如果是放在别人身上也就过去了,甚至还会觉得很高兴,很有面子,因为丁谓可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啊。但寇准就是寇准,斜着眼对丁谓说:“你的官也不小了,也算国家的重臣了,顾忌一下白己的身份吧,不要做这些溜须拍马的事好不好?”说的丁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下不来台。

被人骂了没关系,只要你骂的对,就虚心改正,这一点,能做到的人虽然不多。但总还是有的。而在别人拍马屁时抬起腿来踹上一脚,况且这拍马屁的人还是一个副宰相级别的皇帝宠臣,能够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但这正是寇准刚烈个性的更好体现,也是他嫉恶如仇、诚实正直、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写照。

三、力主抗辽,有勇有谋

1004年,寇准当上了宰相。他的这个宰相地位,是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临危受命的。

北宋与契丹,是一对老冤家了。契丹在北方建立了辽国,兵强马壮,总想着到大宋朝的地盘上捞些好处,经常派兵进入宋朝边境地区见人杀人、见物抢物。偏偏宋朝的军队不行,打不过人家,只好是步步的退守。到了这一年,从种种迹象判断,契丹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宰相毕士安向真宗皇帝推荐寇准当宰相,说只有他才能扭转局面,保家卫国。真宗也早知道寇准的才名,也早想让他当宰相,只是顾忌他的个性太刚直,怕当上宰相后自己控制不了,才一直没有任命。现在既然形势需要,那就下任职通知书吧,所以寇准才在八月份当上了宰相。

到了九月,辽国皇帝果真是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兵锋所指,宋军除了退却,基本是束手无策。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那些平安日子过久了的大臣们一片慌乱,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到南京去;主管全国军政事务的枢密副使陈尧史是四川人,劝真宗避到成都去。真宗皇帝听了这些没骨气的话,心里也没了底,召见寇准商量对策。寇准也早就听说了这些议论,对真宗说:“给陛下出逃跑主意的人,简直就是卖国贼,应该拉出去砍了。”接着又给真宗详细的分析了战场形势,说别看辽军攻势猛烈,他们深入到我们的地盘上,猖狂不了多久;也别看我们的军队暂时失利,实力还是有的,只是现在指挥有些问题。如果您亲自出征,鼓舞士气,我们再周密部署,一定能打退辽兵;如果放弃首都向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呆在江南也不保险,国家也会保不住。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宋真宗听了这样一番话,觉得有道理,决定亲征,让寇准随同指挥。可是,当大队人马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南城(黄河故道南岸)时,听说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先停住不要过河(毕竟河水是天险),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这时也动摇起来,下令先住在南城。寇准急了,对真宗说:“敌兵近在眼前,战场形势变化多端,您不过河,怎么能鼓舞我军的士气?又怎么能打败敌军呢?现在我们的几路大军都已经按照计划进入了预定的战斗位置,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但一人难敌众口,在那些惧战大臣的七嘴八舌下,真宗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卫戍部队司令)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你受国家栽培这么多年,该怎么报答?”高琼说:“当然是以死报国了。”寇准主意打定,带着高琼又返回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大声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就激昂地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不愿南逃,我们愿意打败契丹,用行动保卫我们的家园。”到这个份上,真宗还在犹豫,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暗示高琼召来手下将士,半是请求半是强迫地把真宗车驾带过了黄河。当皇帝的特殊标志黄龙旗在澶州北城的城楼上一出现,城下的军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声音传到几十里开外,士气受到很大鼓舞,而契丹想不到宋朝的皇帝会亲征,一时间真有点找不到北,不知下一步这仗该怎么打。

到这个份上,真宗也就听天由命了,把军事指挥大权彻底的交给了寇准。寇准当然是不负众望,取得了这场抗击战的胜利。通过这次战争,通过在寇准坚持下的皇帝亲征、宋军反击,也使辽国认识到了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易征服的,从此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景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3/114346.html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的相关文章

刘秀统一天下后有三个武将能参与朝政 他们分别是谁

刘秀统一天下后有三个武将能参与朝政 他们分别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武帝统一天下后,只有三位武将能参与朝政,他们都是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光武帝刘秀受到后世的称赞,因为他没有诛杀一位功臣。不过,光武帝在统一天下后,也没有任用功臣,而是采用“退功臣进文吏”的用人策略。大批开国功臣被解除实职,以列侯的身份闲居于家...

朱元璋原本想迁都西安 最后为何没有搬成功

朱元璋原本想迁都西安 最后为何没有搬成功

朱标建议迁都西安,朱元璋后来为什么没搬?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标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他在临死之前去考察了都城迁移城市,最终将位置确定在了西安。在确定都城位置之后朱标草草去世,结果朱元璋也放弃搬迁留在了南京,这是为啥呢?首先,明朝没有充足人力允许搬迁。洪武三年,徐...

光绪皇帝一直想夺取慈禧的权力 光绪皇帝为何没有能成功

光绪皇帝一直想夺取慈禧的权力 光绪皇帝为何没有能成功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绪一直试图把权力从慈禧手中夺过来,为什么却始终没成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出现女性统治国家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在中国近代,通过层层上位,最终站在权力顶峰的慈禧,也一直是人们饱受诟病的人,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慈禧也用实际行动和胆识...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为权利反目成仇?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为权利反目成仇?

司马氏自高平陵之变以后便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权。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古代的人为了争夺储位,兄弟相杀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李建成曾多次谋害李世民,差点把李世民毒死。而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再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后都做了什么 曹丕为何会英年早逝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后都做了什么 曹丕为何会英年早逝

还不知道:曹操死后,曹丕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活到40岁就英年早逝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曹操这个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有胆识,也有人说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光是喜好美色也就算了,还尤其喜欢“别人家的妻子”,这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张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人豁达豪爽,最终战死沙场

张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人豁达豪爽,最终战死沙场

张嶷(nì )(?~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豁达豪壮,初为本县功曹。刘备攻打蜀郡,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营救县长夫人,因此得名。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广汉叛乱,授牙门将。多次随从马忠平定南中叛乱,授越巂太...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时寿王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时寿王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他霸占儿媳,逼杨玉环穿上道袍,寿王为何不反抗?他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52岁那年,唐玄宗深爱的武惠妃去世了。他郁郁寡欢,高力士进言:您的儿媳杨玉环生得倾国倾城。唐玄宗大喜,立即宣寿王妃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暗处偷看!此时,寿王李瑁正...

荀彧之死曹操难辞其咎 侄子荀攸为什么还要给曹操效力

荀彧之死曹操难辞其咎 侄子荀攸为什么还要给曹操效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荀彧死后,侄子荀攸为何继续为曹操效力?他怎么想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