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3-09)110

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的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

一、诚实正直,性情刚烈

寇准从小就是个有为少年,学习刻苦,不浪费时光,通晓《左传》、《春秋》等名著,对儒家的经典《论语》等更是精通。勤奋学习的结果,不仅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培养了他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公元980年,寇准十九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选拔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大概他是觉得年龄大的人稳重会办事。既然皇帝喜欢,那些考生也就纷纷投其所好,一些人总是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点,反正当时的户口登记也不怎么完备。寇准是真有才学,但十九岁就考进士实在是有些小了点。早在唐朝时就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能中进士已经不错了,十九岁的黄口小儿就要考进士,听着都让人觉得玄乎。有人就出主意了:把年龄改大一点吧,改大些中选的机会就多一些了。可是,寇准脖子一梗:我正是积极追求进步的时候,怎么能做欺骗君王的事呢?考得中就中,考不中接着再考,做假的事是万万不行的。好在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轻就将他归入另类,而是很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他顺顺当当的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之后,他先当了一段时间的京官,接着就外放去做地方官,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又回到了朝廷。到了989年,在一次单独对太宗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因为说的话过于坦率,提的意见尖锐,话刚说到一半就惹得太宗皇帝很不高兴,生气站了起来,要转身回内宫。可是,寇准没把皇帝老子的发怒当回事,而是用手拉住太宗的袖子说:您请坐下,别急着走,我的话还没说完呢。坚持把该说的都说完,该提的意见都讲透,并得到太宗肯定的回答后才退下。

寇准的这一手,让太宗感到很意外、很震惊,也很高兴,他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知道寇准是出于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所以,不仅没怪罪他,还对众人夸奖说:我得到寇准这个贤臣,好比是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太宗的夸奖使寇准受到了鼓舞,也使他坚定了凭着一腔忠直的信念、为大宋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决心。此后,寇准的直言相谏、直言抗争伴随了他的一生,与皇帝吵,跟同僚吵,常常是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有人恨、有人怕,有人让着他、有人使绊子害他。他也因此多次被贬出朝廷(当然,贬了之后再召回,在眼前时烦他,不在身边时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但他毫不后悔,更不收敛和改变。以至后来太宗皇帝都很有些伤感地对他说:“耗子麻雀都能知道人的好意,你就不明白我对你的栽培与器重么?就不能改改你的臭脾气么?”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寇准依然故我,不管是让他当宰相还是降他的官,都决不去曲意逢迎,真宗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说:“寇准的刚烈个性,一点也没有改变啊。”

二、虚怀若谷,光明磊落

对皇帝,对同僚,寇准决不肯妥协,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没错。而对下属,寇准却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是大度虚心。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说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消息传到全国,担任益州(今成都)刺史的张咏对下属说:“寇准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只是学问水平还有些欠缺。”不想这话被一个惯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记住了,正愁巴结新任宰相没有门路,拿着这个小报告岂不是很好的敲门砖?于是,很快的就把张咏的议论报到了寇准那里。不曾想寇准不但没有对张咏产生忌恨,反而对敢于大胆指出自己不足的张咏很是佩服。那位打小报告者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后来,寇准被贬官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正好碰上张咏从益州调回京师路过陕州,寇准得知后,在任所设盛宴款待张咏。吃饱喝足,张咏要走时,寇准又亲自把他送到城外,并拉着张咏的手十分真诚地问:“张兄是一个对人对事有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的人,有什么对我教诲的吗?”张泳对寇准的这种胸怀很是感动,觉得不能不说可又不能明说,就慢慢悠悠地说:“你读一读《汉书》的霍光传吧”。寇准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到《霍光传》一字字从头读到尾。当看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突然明白过来,说:“这就是张老兄准备对我说的道理了,是希望我多读些书啊。”寇准也顺便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虽然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可是,毕竟步入官场的时间太早,公务忙碌,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好在张咏及时提醒和点化,此后,寇准果真踏踏实实地读了许多书,使自己的学问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对人对事也看得更加透彻,治理国政的才能更高了。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面对批评,寇准这种闻过则喜,努力改正的态度,不仅在当时传为佳话,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待那些阿语奉承之徒,却一点也不给面子。

真宗皇帝执政的后期,很宠信大臣丁谓。这丁谓是一个很会看人下菜碟的人,他把真宗皇帝哄得高兴,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丁谓又猛拍寇准的马屁。极力想把寇准拉到自己一边。在一次宴会上,寇准酒喝的高兴,不小心在胡须上沾了些菜汤,丁谓看到后,马上起身过来用自己的衣服替寇准把胡须擦干净。对这种明显拍马的举动,如果是放在别人身上也就过去了,甚至还会觉得很高兴,很有面子,因为丁谓可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啊。但寇准就是寇准,斜着眼对丁谓说:“你的官也不小了,也算国家的重臣了,顾忌一下白己的身份吧,不要做这些溜须拍马的事好不好?”说的丁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下不来台。

被人骂了没关系,只要你骂的对,就虚心改正,这一点,能做到的人虽然不多。但总还是有的。而在别人拍马屁时抬起腿来踹上一脚,况且这拍马屁的人还是一个副宰相级别的皇帝宠臣,能够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但这正是寇准刚烈个性的更好体现,也是他嫉恶如仇、诚实正直、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写照。

三、力主抗辽,有勇有谋

1004年,寇准当上了宰相。他的这个宰相地位,是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临危受命的。

北宋与契丹,是一对老冤家了。契丹在北方建立了辽国,兵强马壮,总想着到大宋朝的地盘上捞些好处,经常派兵进入宋朝边境地区见人杀人、见物抢物。偏偏宋朝的军队不行,打不过人家,只好是步步的退守。到了这一年,从种种迹象判断,契丹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宰相毕士安向真宗皇帝推荐寇准当宰相,说只有他才能扭转局面,保家卫国。真宗也早知道寇准的才名,也早想让他当宰相,只是顾忌他的个性太刚直,怕当上宰相后自己控制不了,才一直没有任命。现在既然形势需要,那就下任职通知书吧,所以寇准才在八月份当上了宰相。

到了九月,辽国皇帝果真是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兵锋所指,宋军除了退却,基本是束手无策。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那些平安日子过久了的大臣们一片慌乱,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到南京去;主管全国军政事务的枢密副使陈尧史是四川人,劝真宗避到成都去。真宗皇帝听了这些没骨气的话,心里也没了底,召见寇准商量对策。寇准也早就听说了这些议论,对真宗说:“给陛下出逃跑主意的人,简直就是卖国贼,应该拉出去砍了。”接着又给真宗详细的分析了战场形势,说别看辽军攻势猛烈,他们深入到我们的地盘上,猖狂不了多久;也别看我们的军队暂时失利,实力还是有的,只是现在指挥有些问题。如果您亲自出征,鼓舞士气,我们再周密部署,一定能打退辽兵;如果放弃首都向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呆在江南也不保险,国家也会保不住。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宋真宗听了这样一番话,觉得有道理,决定亲征,让寇准随同指挥。可是,当大队人马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南城(黄河故道南岸)时,听说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先停住不要过河(毕竟河水是天险),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这时也动摇起来,下令先住在南城。寇准急了,对真宗说:“敌兵近在眼前,战场形势变化多端,您不过河,怎么能鼓舞我军的士气?又怎么能打败敌军呢?现在我们的几路大军都已经按照计划进入了预定的战斗位置,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但一人难敌众口,在那些惧战大臣的七嘴八舌下,真宗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卫戍部队司令)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你受国家栽培这么多年,该怎么报答?”高琼说:“当然是以死报国了。”寇准主意打定,带着高琼又返回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大声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就激昂地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不愿南逃,我们愿意打败契丹,用行动保卫我们的家园。”到这个份上,真宗还在犹豫,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暗示高琼召来手下将士,半是请求半是强迫地把真宗车驾带过了黄河。当皇帝的特殊标志黄龙旗在澶州北城的城楼上一出现,城下的军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声音传到几十里开外,士气受到很大鼓舞,而契丹想不到宋朝的皇帝会亲征,一时间真有点找不到北,不知下一步这仗该怎么打。

到这个份上,真宗也就听天由命了,把军事指挥大权彻底的交给了寇准。寇准当然是不负众望,取得了这场抗击战的胜利。通过这次战争,通过在寇准坚持下的皇帝亲征、宋军反击,也使辽国认识到了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易征服的,从此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景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3/114346.html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的相关文章

孙尚香抱走刘禅时面对赵云十分嚣张 为什么看到张飞就怂了

孙尚香抱走刘禅时面对赵云十分嚣张 为什么看到张飞就怂了

孙尚香要抱走阿斗时,为何面对赵云很跋扈,看到张飞后却怂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孙权和刘备出现矛盾后,嫁给刘备的孙权的妹妹,就选择离开刘备回到江东,但是孙尚香在离开时,为了将来有个威胁刘备的筹码,她准备将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带到江东去。为了避免让...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271年),字号不详,安平郡观津县人 。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颇有父风。曹魏景元年间,累任陇西太守,抵御蜀将姜维进攻。跟随邓艾灭亡蜀国,拜蜀郡太守,迁振威护军。西晋建立后,出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

三国时期许褚说生擒关羽,他真的能做到吗

三国时期许褚说生擒关羽,他真的能做到吗

许褚。三国时期曹魏的武将,曹操的重要部将之一,和典韦一同统率着曹操的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挂印封金,拜书告辞,千里寻兄,投奔刘备。曹操得知挽留不住,先派张辽追关羽,沿途传话不让拦截,然后,亲自带人来见关羽,并送关羽一件锦袍,关羽用刀接过来,许褚大怒,对曹操说,此人太无礼了,何不擒之?许褚说生擒关...

石亭之战曹休为何会被周鲂所所骗?

石亭之战曹休为何会被周鲂所所骗?

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演义》中有“周鲂断发赚曹休”的经典桥段,描写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石亭之战。228年曹魏方面出动十多万大军,陆逊率五万人在石亭大破曹休,不久曹休羞愧而死,第二年孙权凭借此战声势称帝。石亭之战的主角是陆逊和曹休,...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刘备死后诸葛亮死都没有重用赵云 原因到底是什么

刘备死后诸葛亮死都没有重用赵云 原因到底是什么

还不知道:赵云如此勇猛,为何诸葛亮至死不重用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历史中,赵云是一个人气很高的将领,而且很多人都很喜欢他。在三国演义中这是一个白袍小将的形象,但是却一直没有真正的领兵打过仗。实际上真正的赵云也没有做过将军,一直是很平常的小官,类似于刘备的贴...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字子直,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嘉禾年间,与其舅陆瑁一起被礼请至建业做官。吴大帝孙权授予骑都尉。后来任吴郡西部都尉,和诸葛恪一起平定山越。芍陂战役后,被授予奋威将军,兼任京下督。几年之后,和哥哥顾谭、张休...

历史上李建成死后为何还会被李世民砍头?

历史上李建成死后为何还会被李世民砍头?

玄武门之变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玄武门政变发生时,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后来,又同意了他的大将尉迟敬德的建议,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明明李世民已经亲手射死了李建成,所谓“死者为大”,更何况是兄长,是太子,为什么李世民还要割下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的头呢?为了说明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