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让明朝富有?却惨遭举家获罪的残酷清算!
一碗绿豆汤,预埋了张居正身死家灭的悲惨命运
要评选明朝三百年里,最为霸气嚣张的内阁首辅,当仁不让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1,大明霸道首辅
这位大佬的千云豪气,仅看名号就知道:首席活太师。“太师”这个过往只追认过世官员的荣誉称号,他还没退休就照单全收。全称是“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这些通常只在戏台上出现的权臣至高荣耀,他生活中就早早完美实现。
比名号更霸道的,当属日常表现。就以平时上班说。朝堂之上,每逢夏季烈日灼心,张太师的身边,总站着俩忠心耿耿的宫廷佣人,专门负责打扇子,堪称全自动人工空调。到冬天风雪寒冬时,张太师的脚底下,准又会铺好热毡布,保证从头到脚暖洋洋。如此特殊待遇,连那时的官场菜鸟,后来的东林党大佬顾宪成,都曾忍不住私下吐槽,大体意思说这景象乍一看去,还以为穿越到三国时代,见到了传说中的曹操。
但要看到张居正的其他行为,却更深感曹操不是传说。身为万历皇帝的家庭教师,平日对小皇帝学习抓的紧,从来不拿皇帝当领导。小皇帝想偷个懒吃个好饭玩个新鲜游戏,都会给张居正上纲上线一顿猛批。日久天长,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灵,都落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每次只要老妈(李太后)说句这事让张居正知道了咋办?立刻就像熊孩子见了大灰狼,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候都有。
而“大灰狼”张居正的私人生活,也是相当的摆谱。虽然成天要求皇帝艰苦朴素,自家的骄奢淫逸,却是半点没落下。日常说话都高调,标榜自己不是宰相,而是学周公摄政。吃饭穿衣,更常极讲排场。连后来老父过世,哭哭啼啼回家奔丧,都要坐三十二人抬的超豪华大轿。
两旁还有大明精锐火枪骑兵护卫。从北京出发回湖北,一路浩浩荡荡,看呆沿途小伙伴。
不夸张说,自从成为大明首辅后,张居正的霸道指数,堪称连年突破新高,连创大明后无来者的记录。
但实事求是说,如此高端大气,放在张居正身上,却也实至名归:这是他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实打实的改革政绩换来的。
2,伟大的张居正改革
自从隆庆皇帝朱载垕驾崩后,张居正以深不可测的心机,成功算计掉老首辅高拱后,四十八岁的张居正,获得了以往大明首辅都不可能有的大好施政机遇:前任高拱打了好家底,顶头领导万历皇帝还是小毛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更是自家铁兄弟。可谓要人有人要权有权,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节。
如此大好春光,张居正也不曾辜负,在认真接过了老对头高拱的接力棒后,他以十年的时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成功启动了伟大的张居正改革,令原本在凄风苦雨中惨淡经营的明王朝,终于迎来了破茧重生,焕然迸发出万历中兴的美丽图景。
这骄人的业绩有多美?就先看大明朝的腰包有多鼓,由于一条鞭法的顺利推行,不但传统农业税滚雪球增加,工商业更一片蓬勃繁荣。这十年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平均水平相当于之前隆庆年间一倍多。仅中央户部和兵部太仆寺俩个部门,每年的收益就高达八百万两。国家各府库的粮食储备,更丰厚得盆满钵满,号称六年闹灾不打粮都吃不完。自从嘉靖中兴时代后,明朝 *** 已经差不多半个世纪,没这么富得流油过。
民间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舒服得滋润,以至于一个多世纪的清朝康熙年间,还有老遗民冒着杀头风险写下诗文回忆,表达深情怀念:物价一直平稳,甚至到了“斗粟文钱”的地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六七文钱就可以买一斤肉。一条鞭法强力推行后,老百姓要交的税大大减少,以出生于万历元年的明末清初文学家陆应的回忆说,那时候真是“大家小户好不快活”。
而且鲜为人知的是,明朝傲视人类古代史的公共福利建设,也正是在这十年到达顶峰。有钱的大明朝,社会福利花钱也大方。比如专门收容鳏寡孤独的养济院,这时期已完美升级,规模比较大的,竟都扩充到两千多人的规模,而且收容范围更大,连遇灾没工作的壮劳力也都能收,不但给钱还给土地。至于日常赈灾,更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物资调配更加科学合理。还曾不惜血本,重新大规模整治河道。张居正改革时期一件今天国人特别漠视,但外国学者十分惊叹的功业是:这十年明朝不少闹灾,却因救济合理,从未闹出饥歉。
当然比较让后世熟悉的事情,还有明朝军队华丽转身的硬实力。北方在戚继光李成梁等一干猛将的主持人,边军战斗力直线上涨。以前经常被鞑靼土蛮打上门,这时却是常主动出击,长途奔袭几百里追着土蛮打。而且打的还很艺术,以张居正的谋划,对已经投降的鞑靼阿勒坦部,要好吃好喝好团结。但对东北的土蛮,却是他想投降也不许,摁着从头打到底,就是打给鞑靼看。叫北方的小伙伴都瞧瞧,跟大明作对是啥好果子。
于是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辽东总兵李成梁很快就火了。以一支战斗力强悍的辽东骑兵,年年追杀土蛮,美其名曰捣巢。时不时就会派人进京报个捷领个功劳。有他这个成功例子,“捣巢”一度成了东北明军的流行时尚,好些嚣张总兵一高兴,都带着铁骑杀去刷军功。而一直都很火的戚继光,由于太过生猛,出手就把人往死里打,以至于哪怕对手饿的眼发花恨的牙痒,也不敢找他的麻烦。但虽说没仗打,练兵却没落下。一直苦心练就的北方戚家军七大车营。在整个万历至天启年间,都是大明精锐力量。后来从东边的日本到西北的青海蒙古,再到西南的杨应龙,都挨过他们的揍。
而这十年,另一件后世知名度不高,却相当杰出的军事成就。却是大明海军的重生。确切说来,这件事是在嘉靖抗倭时代重新启动,却到张居正改革时代,才真正开花结果。成化正德时期惨遭连年裁撤,甚至船造大了都要办罪,早期被葡萄牙乃至倭寇的战船轻松虐的大明水师,终于满血复活:巨型战舰越发增多,体积巨大的一号福船和蜈蚣船,成了大明海防的大杀器。火器装备水平更完美超过郑和下西洋时代,佛郎机早已大规模装备,一号大福船上,更有了千斤巨型重炮。最为凶悍的,当属戚家军的海军,其王牌一号福船,有巨型火炮两座,大型佛郎机火炮八坐,当时的东亚海洋上,堪称最恐怖巨无霸。
而比起嘉靖以前的海军来,张居正改革时代的明朝海军,已经实现了火力完美升级。比起当年只有碗口火铳等火器来,不但武器杀伤力更大,战术水平也更成熟。过往诸如大青船等类型的战舰,早已被淘汰成运输船。明朝海军的火器使用率,更到达百分之七十以上。规模也更庞大:沿海主要省份,海军都已成为独立的兵种,如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都各自有大小战舰上千艘。正是这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后来的万历朝鲜战争中,给了骄横的日本毁灭性打击。
如此骄人的军政民生成就,正是张居正的卓越能力得以实现。这位霸道强硬的大明首辅,令大明 *** 重新焕发了高效的执行力。彪炳史册的考成法,造就了大明“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惊人情景。整个大明官场,上下拧成一条绳,热火朝天的变法改革建设。这是自朱元璋时代后,大明朝又一个堪称辉煌的 *** 建设年代。
而造就这样一个奇迹的张居正,若总结成功经验,除了其“孤不畏也”的强硬决心和深沉心计手段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用人水平。
3,一碗绿豆汤的用人败笔
在张居正纵横捭阖的辉煌人生里,高超的用人技巧,曾是他最为得意的妙笔。
早在隆庆年间,他与老首辅高拱既斗且合作的年月里,张居正的心腹干将们,各个都以能力强著称。后人比较熟悉的,当属民族英雄戚继光,这位将才先打倭寇,后打鞑靼,从南到北横扫,给张居正挣够了荣光。
而除了能打的戚继光外,还有很多今天知名度不高的张居正亲信,作用同样举足轻重。比如王国光,这是张居正改革时代的财政牛人,其著作《万历财政录》,堪称中国财政史上的里程碑著作。又比如郑洛,这位刚正御史,被张居正慧眼提拔,成为西北封疆大吏,后来更主持平定了青海动乱。还有张学颜,堪称既能带兵又能管钱的全能人物。曾经作为辽东巡抚,和李成梁搭档破敌,后来做户部尚书,主持土地清丈。张居正的每一样辉煌业绩里,都有这些好队友的汗马功劳。
特别称道的是,在用人技巧上,张居正的手腕也很圆熟,早期更特别大气。他的好些干将,其实最早都是老对头高拱选拔信用,比如殷正茂和潘季驯,一个会打仗一个会治黄河。到了张居正当权的时候,一样信任有加。
而在用人方式上,张居正更把驾驭技术,演绎得炉火纯青。比如对戚继光,那真是百分百力挺,从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他做的更到位的,却是心理辅导:对戚继光这位老部下的性格弱点,早就心知肚明。每次遇到什么事情,戚继光担忧什么,他都能提前判断清楚,写信告诉戚继光该怎么做。尤其恐怖的是,就连有新同僚到任,戚继光会和新同僚发生什么冲突,他更能提前判断明白,写信谆谆教诲戚继光。如此精明心术,令戎马一生的戚继光也十分叹服,一直对他恭恭敬敬。
而当时另一位杰出名将,常年组团深入大漠砍人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却并非戚继光这样的老实人,除了能打仗外更能惹事。有仗打的时候很凶猛,没仗打的时候却捅娄子。日常打仗,就喜欢虚报军功吹牛,有时为了涨政绩,竟然连杀良冒功的恶心事都干。
而对这个不省心的角色,张居正也很有办法。每次李成梁的功劳报上来,张居正面上装糊涂,私下里却写信警告,把这家伙的报告里注了多少水,都点的清清楚楚。特别是万历六年,李成梁杀良冒功骗了奖励,张居正接到战报二话不说,就写信把李成梁骂的狗血淋头,吓得这位枭雄读完信后哆哆嗦嗦,好些天都没缓过来。因此张居正当政时期,这人一直很老实。他后来变得不老实,以至于给明朝挖了大坑,只能说后来的首辅,没张居正这用人水平。
但是如此精明厉害的张居正,生前荣耀到极致,身后却惨到悲催:过世后就被亲政的万历皇帝清算,追夺了一切荣誉不算,还给围了抄家,儿子被活活拷打至死,子孙遭充军流放。这位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差点就遭到灭族厄运。
为什么会惨成这样?除了万历皇帝自己多年积攒的怨气,还有铁腕改革招来的反对外,一个张居正的私人原因也不得不提:成也用人,败也用人。
厉行改革的张居正,以其强大的业绩,树立了独特的威权。其宦海生涯的晚期,几乎到了风光无限的地步。比如万历十年二月他病重时,就成了轰动北京的大事,京城大小寺院里,各路官员都摆了道场为他祈福。道场专用的黄纸,竟都成了稀缺货,一上市就全卖光。专业写颂词的 *** ,那时都成了热门工作。
如此风光霸道的狠角色,自然也招来无数追随者,好多人才削尖脑袋,卖力逢迎巴结,渴望成为他团队的一员。可比起早年的慧眼识人来,这时风光无限的张居正,却也犯了凡人难免的错误:头脑发热。
他后来收进来的人物,从门生到亲信,不再简单的唯才是举,相反收进了好些能拍的角色。就以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过世后,他因拒绝回乡守制,闹出了著名的夺情风波,连他的门生赵用贤吴中行等人,都愤然上书抨击。闹出了大明王朝开国后最神奇一幕:学生弹劾老师。
可后人说起这段历史时,却忽略了另一个肉麻的场景:张居正的学生里,少数人这样愤怒的骂他,但更多的人,却在肉麻的拍他:比如张居正回家奔丧时,湖广巡按赵应元因为生病,没参加欢迎仪式。张居正本人没说啥,其亲信佥都御史王篆就怒了,立刻罗织罪名,竟把赵应元罢了官。直臣海瑞的铁哥们,户部员外郎王用汲看不过去,上书给赵巡按鸣不平,竟被张居正愤然下狱,如果不是次辅张四维说情,就要拉出去杖责。张居正的面子前,生病都是错。
而且就连张居正的老父,晚年也沾了儿子的光。这位老爹一把年纪,却在家乡欺男霸女,名声十分差。对这件事,张居正自己倒也认账,说父亲在家乡犯事,地方官都不敢管。而且张老爹名气不大,却干出了大明开国后自李善长灭族后最逆天的事:家里修个房子,都敢叫锦衣卫来当工程队。
对比李善长调五十个士兵修房子就惨被送上法场的经历,万历年间真幸福。
于是一直被冠以改革家称号,且在诸多主旋律影视剧中,时常上演清正廉洁感人戏码的张居正,腐化也就不由自主。以张居正自己书信里的感慨,说仅两广地区各级官员的孝敬,不敢直接送他,却拐弯送给他爹的,每年就有好几万白银。特别让张居正无奈的是,有些人一次送礼被拒了,就以为你嫌他送的少,非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送,直到你收了才罢休。于是一开始还讲原则树正气的张居正,越发的来者不拒。
但这变化里最严重的,倒不是张居正黑了多少钱。事实是从最后抄家所得看,张居正的家产不算少,可比起明朝诸多首辅,还算有操守。但人格的越发飘飘然没节操,才是最要命。
晚年的张居正,一反早年的厚道形象。不但对政敌往狠里整,用人更良莠不分。以前是哪怕反对我,只要你有才我就用。晚年却变成了哪怕你没才,只要你会拍我也用。顺不顺自己心,听不听自己话,成了选拔干部一条重要标准。
在这样的心态下,这位杰出改革家人生里的很多丑剧,也在陆续上演。且不说回家坐拉风的大轿子这类事。就说后来张居正老母进京,沿途的官员们各个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争先恐后的卖力表现。老太太轿子所过之处,全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敬奉,每天吃的尽是各地山珍海味,直把老太太吃的肚子滚圆。
却还是通州知县张伦更有创意,张母停歇通州时,他热情送来了香喷喷的绿豆汤,这下可给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老太太清了肠胃,直喝得心花怒放。等着到了北京,老太太还止不住的夸张知县:说这一路上,就是通州的绿豆汤好喝。有这一句点赞,张居正二话不说,第二天就把张伦提拔成户部员外郎。一碗绿豆汤换来的高官,实在是太赚。
张居正这件事办的有多雷?对比早他二百多年的湖北前辈,开创仁宣盛世时代的内阁名臣杨溥就知道。杨溥的儿子进京探亲,见了老爹就骂娘。说我这一路上,各地县令都对我恭敬。唯独天台知县范理不开眼,根本就不买我的账。听了这事后,杨溥也当机立断,立刻举荐范理为知府。俩位内阁大学士的头脑清醒度,这事高下立判。
头脑发热的张居正,生前未能明白,过世之后却应验了苦果:他生前热心提拔的诸多听话心腹,当年捧他多高,死后就踩他多狠。比如内阁大学士张四维,一直卖力逢迎张居正,没想到万历清算张居正,也是他做了急先锋。还有陕西道御史杨四知,当年张居正得意时,他称赞张居正是大明的参天大树,张居正尸骨未寒,他就紧锣密鼓的来刨树:先上书弹劾了张居正十四条大罪,而后又发明出一些奇特的罪名,比如说张家的儿子特别变态,要听砸碎玉碗的声音才能吃下饭,一顿饭就要砸碎几十个玉碗。又造谣说张居正的钱多得花不完,火盆装了几十个。
他这些话可信不可信?瞧瞧万历皇帝的吐槽就知道。恨透了张居正的万历皇帝,看了杨御史的揭发也大怒,说你们这些御史,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啥话都不敢说,张居正死了以后,却是啥话都敢乱说。就没个靠谱的时候。
后人慨叹这些人忘恩负义的时候,其实也该看到,这帮人和不靠谱的闹剧,起因还是晚年张居正看走了眼。一碗绿豆汤就能提拔个员外郎,自然是啥不靠谱的人都收。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当年张居正最风光的时候,他一手提拔的亲信于慎行得罪了他。当时张居正特别委屈,说我对你于慎行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攻击我。于慎行正色回答说:正是因为您对我有恩,我才不能眼看你犯错误。
而等到张居正过世后,先前遭到张居正凶狠打压的于慎行,却在张居正惨遭清算的逆流中,彰显了英雄本色:不断上书万历皇帝,为张居正家人说情。甚至在万历皇帝拍板要抄张居正家,派出酷吏邱橓出马后,于慎行却依旧不依不饶,苦口婆心写信劝丘橓:张居正虽然私德有错,但他对国家忠诚,他做的事情是有益于国家的。您可一定要分清楚啊。
可是就后来张居正家发生的惨剧说,那时候的明朝,能分得清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分不清楚的大明朝,轻易挥霍了张居正十年改革的成果,万历中兴的辉煌,也注定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