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北宋名相寇准:因哪两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3-13)100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一生辅佐过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但就感情而言,他还是和宋太宗关系稍微亲密些。而且,在他们相识的最初几年里,寇准也因为自己的耿直和忠诚,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和点赞。

寇准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早在少年时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为人好爽而闻名乡里。

十九岁那年,寇准从家乡出发,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汴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士考试。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平日里不断的积累,寇准很快从全国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轻松通过了考试。

相对于年过半百才考中个举人来说的范进来说,寇准不仅是幸运的,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聪明。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原来,和以往的皇帝不同,宋太宗在选拔人才时,喜欢自己亲自面试一遍。只要是通过了进士考试,宋太宗赵匡义就会简单的和每位考生聊上几句。

当然,宋太宗这样做的用意,一是防止出现科场舞弊案,二是自己大致了解一下考生的情况。

除此之外,宋太宗还有一个目的——发现年纪不大的少年进士,先让他们回家待几年,等过几年再起用。

宋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考虑的——因为在他看来,十几岁的进士,虽然脑子聪明,但毕竟经历的事情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不一定堪当大任。万一这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些挫折,不仅对他们自身有所 *** ,还很有可能会对工作单位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对于那些少年进士,宋太宗往往是夸奖一番之后,就让他们回家了——回去多在生活中磨练磨练,过几年再来考吧!

北宋名相寇准:因哪两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一同通过考试的人群中,有人知道宋太宗的这个习惯。所以,此人就悄悄地告诉寇准,让他在回答宋太宗的问题时,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大几岁,这样宋太宗就不会让他回家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绝大多数人都会接受——为了留下来进入官场,实现父辈们光宗耀祖的梦想,在皇帝面前撒个小谎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寇准不打算这样做,他一口拒绝了那人的好意。表示自己刚刚被朝廷收录为进士,绝对不会做出欺瞒君上的事情。

幸运的是,宋太宗并没有让十九岁的寇准回家,而是给了他一个官职——大理评事(也就是大理寺评事,相对于现在的更高人民法院的一个法官),进入到了司法系统,参与侦破各种疑难案件。

从寇准拒绝向宋太宗撒谎这件事情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寇准不仅为人实在,而且非常耿直。

他的这一性格,从少年起,一直陪伴到他老去。为人耿直,虽然后来为他赢得皇帝的信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同僚。

不久之后,他又被下派到地方,先后出任归州巴东县和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很快,又因为治理有方,先后被升迁为郓州通判(郓州市市长)和盐铁判官(掌管天下盐铁等国家垄断资源,是一个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

就这样,寇准从七八品的小官,一步步走到了朝廷重要机关,开始了和皇帝直接打交道的日子。

很快,宋太宗就领会到了寇准的本事儿——每次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国事儿的时候,寇准总能说中时下的利害要点,很是让宋太宗刮目相看。

多年不见,当年的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现在竟然历练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此,宋太宗很是高兴,对寇准也是相当的赏识和器重(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不久之后,宋太宗又把寇准调进了自己的智囊团(枢密院直学士),成为了自己身边的一位智囊之臣,随时向宋太宗提供各种建议和方案。

当然,做为皇帝的一个谋臣,有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肯定会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如果这个谋臣是官场上的老油条的话,就会主动退让,服从皇帝的意志。

然而,前面我们说过,寇准是个为人非常耿直的人,一旦自己认定的事情,十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于是,他和宋太宗的争执不可避免地就发生了。

有一次,寇准又和宋太宗就某件事情发生了争执,宋太宗认为应该这样,寇准认为应该那样,两人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

宋太宗自认为自己是皇帝老子,大宋王朝都是老子的,老子怎么能够向你屈服呢?

而寇准又是一头倔驴,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己见,就是认为宋太宗的方案行不通。

后来,宋太宗被寇准给说烦了,起身就向后殿走去——烦死老子了,说起来还没完没了了。要知道,天下是老子的,老子想怎么样,那都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叫你来就是听听你的意见,你还给老子来劲了!

然而,寇准这个时候的倔劲儿又上来了——想走,门都没有!

只见他快步走上前去,用手死死地拉住宋太宗的一角,死活都不让他离去——今天咱们非得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不可,说不清楚,我走不了,你也别想走!

最终,宋太宗还是没有说得过寇准,只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当然,宋太宗作为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事后想想,还是非常佩服寇准的这种倔劲儿。如果大臣们都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死事情,毫无自己的主见,那我要你们这些大臣们干什么。

所以,宋太宗经常的公开场合称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得与失(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这是宋太宗之一次给寇准点赞。

几年之后的淳化二年(991年),宋王朝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原本应该积极发动人力、物力,引水灌溉的宋太宗,此时却召集来一帮近臣询问时政的得失——古代帝王始终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只不过这种惩罚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但归根结底,受害的还是大宋王朝——旱灾发生后,百姓不仅没办法上缴公粮,而且国家为了养活他们,还要给他们进行巨额的补贴。

大臣们到来之后,纷纷开始发言,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天数”,和宋太宗本人没有关系——谁要敢把这件事情往皇帝身上引,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即使自己不想活了,还得要考虑一下家里的老老小小。

然而,众人说完后,寇准登场了。他先是引经据典,说了一套理论,接着便说出了自己对春旱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们的刑罚上面出现了冤案(盖刑有所不平也)”

要知道,我国古代死刑犯的核准,最后都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方可实施。也就是说,寇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宋太宗手中出现了冤假错案。

归根结底,是说如今的春旱,是和你宋太宗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是你宋太宗的过错。

闻听此言,宋太宗当场就不干了,起得立马起身向后殿走去——你这老倔驴,今天又吃错药了吧,竟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这件难堪的事情往老子身上扯!

然而,回到后殿之后的宋太宗,片刻之后便冷静了下来——既然寇准敢这么说,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于是,宋太宗便让人把寇准给召了进来,想让他把刚才的事情说清楚,也免得自己糊里糊涂的背上一个罪名,让天下人埋怨。

其实,寇准刚才之所以会说出那样的话,是有原因的:原来,一年前朝廷处罚了两个受贿的官员。一个是名叫王淮的官员,一个是叫祖吉的官员。

说来蹊跷的是,两人之中,王淮收受的贿赂相当巨大,最终只不过是挨了一顿班子就完事儿了,很快还就官复原职了;而情节相对较轻的祖吉,反倒被处死了。

北宋名相寇准:因哪两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这件事情朝中百官都很清楚——王淮在朝廷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还非同一般——他的亲哥哥王沔乃是当朝百官中的老二——参知政事(副宰相)。

当然,在处理这两个案子的时候,王沔自然会对自己的亲弟弟手下留情,仅仅只是做了表面的惩罚而已。而祖吉这个没有靠山的倒霉蛋,就只有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而,这一切宋太宗却毫不知情,被王沔结结实实地当猴给耍了一次。

当寇准来到后殿之后,宋太宗让他把刚才的话说明白,怎么就有冤案了?

然而,寇准表示自己现在是不会说的,想要让我说也可以,但你得先派人把朝中的两个主要负责人给叫来。

于是,包括王沔在内的几个主要官员被叫到了后殿。

于是,寇准把一年前的这两起案件,如实地说了出来——当然,靠山什么的也都给摆在了宋太宗面前,希望宋太宗可以当面再次裁决。

果不其然,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还发生过这种离奇、昏庸的案件。

经过宋太宗质问,一旁的王沔当即便承认了自己的罪责。

在训斥了王沔几句之后,宋太宗发现还是寇准敢于说实话,是一个真正忠于朝廷、忠于自己的臣子,心中也默默地为他点了个赞。

既然寇准敢于说实话、忠于朝廷,宋太宗肯定不会让他大材小用的。

很快,宋太宗便先后提拔寇准为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进入中央权力核心,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一生辅佐过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但就感情而言,他还是和宋太宗关系稍微亲密些。而且,在他们相识的最初几年里,寇准也因为自己的耿直和忠诚,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和点赞。

寇准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早在少年时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为人好爽而闻名乡里。

十九岁那年,寇准从家乡出发,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汴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士考试。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平日里不断的积累,寇准很快从全国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轻松通过了考试。

相对于年过半百才考中个举人来说的范进来说,寇准不仅是幸运的,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聪明。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原来,和以往的皇帝不同,宋太宗在选拔人才时,喜欢自己亲自面试一遍。只要是通过了进士考试,宋太宗赵匡义就会简单的和每位考生聊上几句。

当然,宋太宗这样做的用意,一是防止出现科场舞弊案,二是自己大致了解一下考生的情况。

除此之外,宋太宗还有一个目的——发现年纪不大的少年进士,先让他们回家待几年,等过几年再起用。

宋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考虑的——因为在他看来,十几岁的进士,虽然脑子聪明,但毕竟经历的事情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不一定堪当大任。万一这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些挫折,不仅对他们自身有所 *** ,还很有可能会对工作单位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对于那些少年进士,宋太宗往往是夸奖一番之后,就让他们回家了——回去多在生活中磨练磨练,过几年再来考吧!

一同通过考试的人群中,有人知道宋太宗的这个习惯。所以,此人就悄悄地告诉寇准,让他在回答宋太宗的问题时,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大几岁,这样宋太宗就不会让他回家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绝大多数人都会接受——为了留下来进入官场,实现父辈们光宗耀祖的梦想,在皇帝面前撒个小谎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寇准不打算这样做,他一口拒绝了那人的好意。表示自己刚刚被朝廷收录为进士,绝对不会做出欺瞒君上的事情。

幸运的是,宋太宗并没有让十九岁的寇准回家,而是给了他一个官职——大理评事(也就是大理寺评事,相对于现在的更高人民法院的一个法官),进入到了司法系统,参与侦破各种疑难案件。

从寇准拒绝向宋太宗撒谎这件事情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寇准不仅为人实在,而且非常耿直。

他的这一性格,从少年起,一直陪伴到他老去。为人耿直,虽然后来为他赢得皇帝的信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同僚。

不久之后,他又被下派到地方,先后出任归州巴东县和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很快,又因为治理有方,先后被升迁为郓州通判(郓州市市长)和盐铁判官(掌管天下盐铁等国家垄断资源,是一个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

就这样,寇准从七八品的小官,一步步走到了朝廷重要机关,开始了和皇帝直接打交道的日子。

很快,宋太宗就领会到了寇准的本事儿——每次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国事儿的时候,寇准总能说中时下的利害要点,很是让宋太宗刮目相看。

多年不见,当年的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现在竟然历练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此,宋太宗很是高兴,对寇准也是相当的赏识和器重(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不久之后,宋太宗又把寇准调进了自己的智囊团(枢密院直学士),成为了自己身边的一位智囊之臣,随时向宋太宗提供各种建议和方案。

当然,做为皇帝的一个谋臣,有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肯定会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如果这个谋臣是官场上的老油条的话,就会主动退让,服从皇帝的意志。

然而,前面我们说过,寇准是个为人非常耿直的人,一旦自己认定的事情,十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于是,他和宋太宗的争执不可避免地就发生了。

有一次,寇准又和宋太宗就某件事情发生了争执,宋太宗认为应该这样,寇准认为应该那样,两人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

宋太宗自认为自己是皇帝老子,大宋王朝都是老子的,老子怎么能够向你屈服呢?

而寇准又是一头倔驴,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己见,就是认为宋太宗的方案行不通。

后来,宋太宗被寇准给说烦了,起身就向后殿走去——烦死老子了,说起来还没完没了了。要知道,天下是老子的,老子想怎么样,那都是老子自己的事情,叫你来就是听听你的意见,你还给老子来劲了!

北宋名相寇准:因哪两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然而,寇准这个时候的倔劲儿又上来了——想走,门都没有!

只见他快步走上前去,用手死死地拉住宋太宗的一角,死活都不让他离去——今天咱们非得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不可,说不清楚,我走不了,你也别想走!

最终,宋太宗还是没有说得过寇准,只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当然,宋太宗作为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事后想想,还是非常佩服寇准的这种倔劲儿。如果大臣们都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做死事情,毫无自己的主见,那我要你们这些大臣们干什么。

所以,宋太宗经常的公开场合称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得与失(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这是宋太宗之一次给寇准点赞。

几年之后的淳化二年(991年),宋王朝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原本应该积极发动人力、物力,引水灌溉的宋太宗,此时却召集来一帮近臣询问时政的得失——古代帝王始终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只不过这种惩罚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但归根结底,受害的还是大宋王朝——旱灾发生后,百姓不仅没办法上缴公粮,而且国家为了养活他们,还要给他们进行巨额的补贴。

大臣们到来之后,纷纷开始发言,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天数”,和宋太宗本人没有关系——谁要敢把这件事情往皇帝身上引,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即使自己不想活了,还得要考虑一下家里的老老小小。

然而,众人说完后,寇准登场了。他先是引经据典,说了一套理论,接着便说出了自己对春旱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们的刑罚上面出现了冤案(盖刑有所不平也)”

要知道,我国古代死刑犯的核准,最后都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方可实施。也就是说,寇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宋太宗手中出现了冤假错案。

归根结底,是说如今的春旱,是和你宋太宗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是你宋太宗的过错。

闻听此言,宋太宗当场就不干了,起得立马起身向后殿走去——你这老倔驴,今天又吃错药了吧,竟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这件难堪的事情往老子身上扯!

然而,回到后殿之后的宋太宗,片刻之后便冷静了下来——既然寇准敢这么说,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于是,宋太宗便让人把寇准给召了进来,想让他把刚才的事情说清楚,也免得自己糊里糊涂的背上一个罪名,让天下人埋怨。

其实,寇准刚才之所以会说出那样的话,是有原因的:原来,一年前朝廷处罚了两个受贿的官员。一个是名叫王淮的官员,一个是叫祖吉的官员。

说来蹊跷的是,两人之中,王淮收受的贿赂相当巨大,最终只不过是挨了一顿班子就完事儿了,很快还就官复原职了;而情节相对较轻的祖吉,反倒被处死了。

这件事情朝中百官都很清楚——王淮在朝廷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还非同一般——他的亲哥哥王沔乃是当朝百官中的老二——参知政事(副宰相)。

当然,在处理这两个案子的时候,王沔自然会对自己的亲弟弟手下留情,仅仅只是做了表面的惩罚而已。而祖吉这个没有靠山的倒霉蛋,就只有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而,这一切宋太宗却毫不知情,被王沔结结实实地当猴给耍了一次。

当寇准来到后殿之后,宋太宗让他把刚才的话说明白,怎么就有冤案了?

然而,寇准表示自己现在是不会说的,想要让我说也可以,但你得先派人把朝中的两个主要负责人给叫来。

于是,包括王沔在内的几个主要官员被叫到了后殿。

于是,寇准把一年前的这两起案件,如实地说了出来——当然,靠山什么的也都给摆在了宋太宗面前,希望宋太宗可以当面再次裁决。

果不其然,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还发生过这种离奇、昏庸的案件。

经过宋太宗质问,一旁的王沔当即便承认了自己的罪责。

在训斥了王沔几句之后,宋太宗发现还是寇准敢于说实话,是一个真正忠于朝廷、忠于自己的臣子,心中也默默地为他点了个赞。

既然寇准敢于说实话、忠于朝廷,宋太宗肯定不会让他大材小用的。

很快,宋太宗便先后提拔寇准为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进入中央权力核心,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3/115038.html

“北宋名相寇准:因哪两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的相关文章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何坚决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它到底有多不靠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负责押送粮草,不出十天便可以从子午谷直插长安。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带兵从...

箕谷之战发生后,赵云是如何大战曹真数万兵马的?

箕谷之战发生后,赵云是如何大战曹真数万兵马的?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书之后,开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挥师两支,一支由赵云率领的偏师做疑军,对外宣称由斜谷道进兵,吸引魏国主力,而诸葛亮本人则亲率一支主力,进攻岐山,形成一虚一实,双管...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董卓进京导致江山乱,还是大将军何进无能,汉室衰败可以避免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何进如果不死,董卓进京也不会导致江山混乱。传统观念认为何进是个头脑简单的屠夫。但何进是大将军,他的外甥是皇帝。用金钱和权力杀几个太监很容易。没有必要带领雄心勃勃的军阀董卓...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 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打8年时间

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死了 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要打8年时间

还不知道:安禄山造反后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还打了8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和安禄山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4个人打的一场战争。谁能想到的事儿,安禄山造反也就是一年左右,可是真正的安史之乱却在安禄山死了之后,反而更加精彩。第1点,当时的具体情况。唐...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

对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是否还能攻破山海关,继而统一中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清朝的建立来说,多尔衮绝对功不可没。而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满清照样有机会入关,只不过过程会坎坷很多。多尔衮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十四岁就被封为贝勒,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南征...

周景:东汉时期名臣,曾与杨秉一同奏免贪吏五十余人

周景:东汉时期名臣,曾与杨秉一同奏免贪吏五十余人

周景(?—168年),字仲飨,东汉名臣,山阳太守周荣之孙,尚书郎周兴之子,东汉末年名将周瑜之从祖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初为大将军梁冀掾属,迁豫州刺史,转河内太守。梁冀被诛后,以梁冀故吏连坐,遭到免官禁锢。后以贤名,征召入朝,迁将作大匠、尚书令、司空,累官太尉,曾与杨秉...

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曹操篡汉,司马懿篡魏,为何只有司马懿被骂了一千多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多年的战火,华夏人口锐减至只有十分之一。这时的天下,上至世家,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天下一统,做那盛世之犬。但是,统一天下的司马懿,原本该被世人所称颂,为...

有哪些与王十朋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王十朋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