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是怎样的一个帝王?后人对他有何评价
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惠文王名叫嬴驷,嬴是他的姓,自然不必多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驷”的含义,从偏旁来看,“驷”为左右结构,左字旁为马,右字旁为四。从古人造字来看,“驷”字有四匹马拉车之意,后来经过进一步衍生,“驷”的意思又为说话做事谨慎,表示此话一出四匹马都拉不回来,类似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意。从嬴驷政绩来看,他的确做到了谨言慎重。秦惠文王在治理秦国期间,他不敢贸然出兵对付魏国和楚国,他任用张仪进行游说之后,才敢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秦国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才走向正轨,和楚国、魏国等国家相比起来,秦国还有很多路要走。为了让秦国走的更远,秦惠文王每一个决策都要纵观方方面面来决定施行,如果某一环节没有想到,可能就会引起其它国家对秦国发起兼并战争。幸亏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当说客,说服了其它国家“亲秦”,这才避免了战争。从秦惠文王功绩来看,他无疑是位贤明的君主。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惠文王上位后,之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商鞅,商鞅变法深入人心,但是他触动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当时,商鞅变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支持,民间百姓对商鞅的呼声也很高,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利益。在他上位后,对商鞅进行车裂,而且顺手铲除了商鞅的党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
秦惠文王善于发现人才,在他即位期间,采用了张仪、公孙衍、魏冉等多位能人将士,并且对他进行了重用。张仪对秦惠文王在扩张领土上的建议是连横说。秦惠文王认为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毫不怀疑的进行重用。张仪主张秦国参与各诸侯复杂的斗争,秦国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谋利。在扩张上,秦国先对东边的魏国下手,魏国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秦兵,随后便败下阵来。为了保全国家政权,魏国只好被迫割让15座城邑给秦国,使得秦国领土进一步得到增加。公元前311年,当秦惠文王四十六岁时,因身患重病而去世,结束了他文韬武略的一生。
秦孝公去世后,嬴驷成为秦国新一任的国君。嬴驷一生的成就很多,他扩充了秦国的疆土,并且将改“公”称“王”。后人评价嬴驷时,认为他有很高的政治才干,尤其重用人才这一点,嬴驷贯彻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个道理。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他从东南西北四方入手,扩充秦国的疆土,狠狠地打击了其它诸侯国,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势力。正是因为如此,后人将他和秦始皇嬴政并称为秦国四大雄主。在政治上,秦惠文王大胆启用张仪,张仪主张连横破纵,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谋士,让他出使各诸侯国当外交家,张仪不辱使命,他将各诸侯国纵合抗秦一论转变为连横亲秦,深得秦惠文王的认同和赏识。在疆土扩充上,秦惠文王派遣樗里疾、魏冉等人讨伐魏国、楚国和义渠,在众多名将的努力下,秦惠文王时期的版图得以快速扩大,进一步加强了秦国势力范围。史学家认为,秦惠文王一生更大的成就在于他善于任用贤才,而秦惠文王也的确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纵观秦惠文王时期的大将,都是数一数二的能手,比如张仪、樗里疾、魏冉、公孙衍、司马错等。正是因为秦惠文王善于用人,敢于用人,所以秦国才能快速发展。秦惠文王之所以彪炳史册,与他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后人对秦惠文王一生政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他称为战国时代秦国四大雄主之一。秦惠文王时期,更大的两个举措就是任用了张仪连横破纵理论,第二个就是将商鞅及其党羽处死,稳固了国家政权。商鞅受到秦孝公的支持后,在秦国开始了变法运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大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商鞅,秦孝公有了危机感,他意识到商鞅的号召力很大,开始担心商鞅变法会威胁统治者的权力。为了让商鞅变法在秦国持续实行,秦孝公并没有剥夺商鞅的权力。秦惠文王上位后,商鞅在秦国的呼声越来越大,这时保守派给秦惠文王说商鞅有心造反,秦惠文王借此事,抓捕了商鞅,并车裂处死他。为了清除商鞅的势力,秦惠文王杀掉商鞅同党,巩固了秦国的统治权。
除此之外秦惠文王大胆启用外籍能臣张仪,并认同张仪连横破纵说。不久之后,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相”,让他出使各诸侯国当游说“连横破纵”。在张仪努力下张,他将各诸侯国纵合抗秦一论转变为连横亲秦,改变了秦国面临的危险状况。从秦惠文王为政措施来看,他的确是位深谋远虑、并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当张仪与司马错就“是否平蜀”发生争辩时,秦惠文王当下决定让司马错平蜀,展现了秦惠文王审时度势的君主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