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是哪国人士?蒯通真是寿终正寝而终的吗
关于蒯通的死,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他是寿终正寝。虽然蒯通此人,曾多次怂恿韩信背叛,但都遭到拒绝。他在策动韩信谋反失败之后,对政治敏感的他,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败露,就假装疯了,做了一名巫师,用这种 *** 来缓解一下自己的危机。果然不出他所料,韩信在死之前,就提到“后悔不用蒯通的计谋”,刘邦就命人活捉蒯通,幸亏他有先见之明,知道自己逃不过刘邦的手掌心,已经做出了对策。他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利用巧妙的言语来跟刘邦进行一次辩论,最终免去了被烹的结果,并且被无罪释放。可以说他为人极其的聪明,应变能力很强。
蒯通在侥幸逃过一劫之后,回家之后,就发奋著书,写了《隽永》。针对他的事迹,后世的很多史书都有所记载,例如《史记》中也提到了他,认为他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之后,蒯通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跟相国曹参相遇,受到了他一定的礼遇。但是他曾有反叛汉朝的想法,蒯通自始至终都无法走上历史的舞台,只是作为一个较为知名的谋士被后人所知。蒯通的墓是在如今的临淄区境内,是一座古墓。南北方向大约有32米,东西约有40米,高大概有9米。根据当地的志书记载,说此墓就是蒯通的墓,更为准确的来说,应该是蒯彻的墓。在《临淄县志》上记载,蒯通的墓就在五路口庄附近。蒯通可以说身负才华,但是他遇到了一个不能变通的将军,那就是韩信。倘若韩信反了,其结局就不一定是这样。
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蒯通的之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
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将军率领大军,还怕攻打不下齐国?这功劳都被郦食其抢去。”于是,韩信就听信了他的建议,就立马攻打齐国,本来在郦食其说服之后,齐国就削弱了防线,导致韩信的兵力一举攻破临淄。之后,就有了韩信坐怀齐国,拥兵数十万。足见,蒯通的能力之强,怎么可以说是废材呢?虽然日后多次怂恿韩信失败,那只能说是韩信本身的问题,并不是蒯通能力不够。
在楚汉争霸陷入对峙的时候,韩信就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双方势力都想要拉拢他。但是在韩信自己这边,有一个名叫蒯通的人,他却怂恿韩信造反,让其自立为王,达到三分天下的局面。蒯通给他看了一次相,其实此话当中蕴含着两层意思。
之一告诉韩信如今的天下形式,想要让他能够站稳阵脚,更好可以自立为王。倘若站错了队伍,在这次政治中,你将会身败名裂,根本就没有机会可以翻身。第二告诉韩信,叫他不能帮助刘邦,因为刘邦本人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身怀天下。如今楚霸王跟他对峙,他的头号敌人还只是项羽,并且你韩信还是用得上,他想要用你来攻打项羽。只要楚霸王一败,刘邦下一个要收拾的人,必定是你韩信。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告诫韩信,这两个人争夺,你谁都不能帮,你帮谁都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称王,跟他们坐分天下。如果说韩信采纳了他的计谋,那么中国的历史将会大改。可惜的是,韩信没有这么做,在临刑前感到后悔罢了。
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之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之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
第二个去说的,那就是蒯通。本来蒯通就是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韩信攻取齐国,这个计策就是蒯通提出来的,蒯通的说服力还是有的,说话分量较高。他跟韩信说:“我这个人会看相,看你的面和脸,觉得你都不过是一个侯爵而已,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而看你的背,贵不可言。”蒯通的这通话,存有深意,很明显的就是说,如今天下,双方实力对峙。而第三方的势力就是你韩信,你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你假如哪一方,那另一方必败。因此,你韩信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站对队伍。一心忠于汉王的韩信,想都不想,就站在了汉军那一方,这也就为楚军败于垓下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