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4-29)260

高祖孟知祥

高祖孟知祥是一代明君,他曾是我国四川成都的一名皇帝,其在成都创立的功绩一直被人们所纪念,孟知祥原本是河北人,出生贵族,但是有专家通过历史考证发现孟知祥继承了少数民族的血脉,其见于孟知祥的陵墓建筑。

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高祖孟知祥剧照

孟知祥曾经是在后唐时期备受朝廷的重用,但是后来心中起了独霸一方的念头,于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心思与努力最后他终于在蜀地注入了自己的兵力,并且建立自己的都城,在此之前,孟知祥为朝廷做出的奉献极为广大,他以自己的兵力带领着最后将东川一下吞并,最后在蜀地称皇帝之后奉献也极大。

孟知祥在位仅仅只有七个月,可能是因为孟知祥长年以来压力过于重大,导致了自己身体一步步下滑,所以上位没多久就去世了,但是众所周知,四川这个地方虽然好,是因为它处在盆地之中,因为天气的原因,四川没每年的下雨量也非常的多,雨下多了,难免将城墙冲垮,孟知祥深知这一点,于是让百姓们合力在城下面种植芙蓉花,为什么要种植芙蓉花呢?这也是孟知祥的高明之处,芙蓉花的根十分的牢固,可以帮助固定城墙,这也就成了后来为什么成都要叫蓉城的原因了,可见高祖孟知祥对成都所做的贡献了。

孟知祥虽然在为不久,但是他对四川地区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明君,后来他去世后庙号就成了高祖。

孟知祥怎么死的

孟知祥在四川成都一直是十分的有名,他是当初后蜀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他对于成都的功绩是非常的伟大的,也是一名仁爱的君主,只是他刚建立了后蜀,登基才七个月就死去了,那么,孟知祥怎么死的呢?

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高祖孟知祥图片

历史上的记载是孟知祥是因为中风而突然的死亡,前几年的时候有一部电视剧非常的火,名字叫作《倾世皇妃》其中就有讲到孟知祥皇帝,他里面讲的是孟知祥在欲要封妃子的时候而喝了毒酒而被毒死,电视剧中描述的孟知祥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但是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真正历史中的孟知祥对百姓非常的仁慈,而且是病死的,他和马馥雅公主什么的更本就没有任何的交集,何来被毒死?

更据历史记载孟知祥的病死事情,很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孟知祥曾经担任过各种各样的官位,最后能够走上皇位也是十分的艰难的,不难看出这样的一位开国皇帝经历多少的事情,费劲了多少心思才登上了皇位,朝廷权位的争夺,孟知祥难免要时刻绷紧一根玄,一不小心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再加上后来他的爱妻去世,悲痛交加,这样长期的压力导致孟知祥有了高血压,最后压力过大,中风而死。

但是历史终究成为了历史,任人们如何猜测都已经得不到当时最准确的原因,到底孟知祥怎么死的,还是没有最明白的答案。

孟知祥儿子有几位

在现在的四川首都成都又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蓉城,而蓉城之所以叫做蓉城,是因为当时的后蜀国的开国皇帝孟知祥。下面主要来介绍一下孟知祥儿子有几位。

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孟知祥三子孟昶画像

孟知祥在一辈子的努力拼搏之后,终于登上了皇位,在登上皇位之后七个月,孟知祥就病逝了,他死后由他的儿子来登基为皇继承父业,那么,孟知祥儿子有几位呢?历史之上孟知祥的儿子就已经有四个,他的女儿有两个。

孟知祥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两个都是英年早逝,他们都是孟知祥最疼爱的妻子福庆公主所生,但是两人均在孟知祥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如果他们没有那么早的死去,说不定后来将是他们的其中一个当皇帝,孟知祥死后当上皇帝的是孟昶,也叫孟仁赞,他是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孟昶在位总共三十多年,他在为的前十几年百姓安康,也确实是一位明君,每日都十分的勤于执政,是一个百姓们口中的好皇帝,但是孟昶在位的后十几年完全就成为了一个昏君的形象,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国家已经强大了,便有了骄傲的心态,他对朝政开始不顾不问,每天都和自己的妃子泡在一起,每天沉醉在酒色之中,导致了国家的最后灭亡。

孟知祥的小儿子最后封为了嘉王,在历史中平平无奇,孟知祥的儿子之中,除了三儿子孟昶比较出名之外,其他的在历史中的痕迹都过与平淡了。

孟知祥墓

孟知祥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人物,也就是他在现如今四川成都建立了后蜀国,但是建国不久,孟知祥就因为得病而去世,他在位的时间也非常的短,仅仅只有三个月。

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孟知祥墓地

孟知祥因为建都在成都,所以孟知祥墓也自然就安在了成都,他的陵墓至今还在,位置就在成都的北郊区,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农民发现,当时人们只是以为那只一座砖窑而已,但是随即有人进去探查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座大墓,而且还是后蜀的开国皇帝的陵墓,陵墓的两边修着像蒙古包一样的建筑,这个在中国内地地区是十分罕见的,这种风格就像是草原之上的建筑一般,不过经过考古学家的推测来看,孟知祥虽然是皇室宗族,但是他却是少数民族的后代,看来,孟知祥因该是从小受到了自己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熏陶,所以就连自己的陵墓也有着少数民族的风格。

孟知祥墓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国家文化保护区的一个重点保护,现如今也成为了成都的一个旅游景点,专家们进孟知祥墓探查后发现,墓内所有能搬走能值钱的东西早就被洗空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陵墓,可见盗墓贼的可恶,不过从格局上来看,这陵墓当年也是一座非常豪华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曾经的豪墓现在也十分的残缺了,就连壁画的完整性都几乎剥落了,孟知祥墓和他的妻子陵墓挨在一起,可能生前孟知祥也十分的疼爱他的妻子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4/123132.html

“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的相关文章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本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 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之子,自幼聪颖伶俐,“十岁能通《春秋》”,十五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光武帝驾崩后,刘庄“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阴丽华)曰皇太后。”汉明帝曹随萧规,“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

刘虞为何会败给公孙瓒?哪些原因导致的?

刘虞为何会败给公孙瓒?哪些原因导致的?

刘虞可以说是真正忠心汉室的宗室重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初平四年(193年),幽州牧刘虞率十万大军讨伐不听号令的旧部公孙瓒,结果却被公孙瓒率领的几百精兵击败。刘虞爱民如子,深受幽州百姓爱戴,统领十万大军为何还打不过只有几百人的公孙瓒呢一,出身名门刘...

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有哪些人最后是战死沙场的?

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有哪些人最后是战死沙场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陆机《辩亡论》蜀有“五虎上将”,魏有“五子良将”,东吴的武将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江表十二虎臣”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今天我们聊聊十二虎臣中唯二战死沙场的两位(其他人基本都是病逝或正常死亡),陈武成了张辽的背景板,董袭抗曹...

尚之信是什么人?他跟随吴三桂反清的原因是什么?

尚之信是什么人?他跟随吴三桂反清的原因是什么?

尚之信,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清初藩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尚可喜本是明朝猛将,后投降清朝,成为皇太极麾下的一员大将。在征讨朝鲜和明朝时,尚可喜勇武不可挡,待清军入关后,他又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转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他在顺治六年得封平南王,镇...

郑当时是什么出身?她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落幕的?

郑当时是什么出身?她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落幕的?

郑当时你知道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郑当时,字庄。也被叫郑庄。西汉时期大臣。郑当时乃名流之后,郑桓公二十二世孙,他的父亲郑荣曾做项羽手下的将领,而他本人谦恭好学,乐于助人,是个谨慎小心的人。他在汉景帝时期做的是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就是负责监管太子府中的士兵,履行太子的吩咐。到了休...

薛综:三国时期东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劝谏孙权的?

薛综:三国时期东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劝谏孙权的?

薛综(176~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儒、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时避乱交州,师从南安太守刘熙。跟随士燮归附孙权,出任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从征九真郡,授谒者仆射、半州长史、贼曹尚书、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责。赤...

陈表: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陈表: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陈表(204年—237年),字文奥,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偏将军陈武庶子,校尉、解烦督陈脩异母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表最初以太子中庶子之职,担任翼正都尉。后升任无难军右部督,封都亭侯。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兼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孙权以陈表兼任新安都尉...

嘉庆上位为什么要除掉和珅 嘉庆是贪图和珅的钱吗

嘉庆上位为什么要除掉和珅 嘉庆是贪图和珅的钱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嘉庆上位就要除掉和珅,是因为和珅钱多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首先是嘉庆帝为什么要这么急着杀了和珅,一七九九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在三年前就去世了。和珅还在为乾隆的丧事忙碌着,正月十三就被嘉庆皇帝抓住,而且还被判了二十条大罪。又过了五日,也就是正月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