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姜维到底是谁
历史上的姜维到底是谁
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也是武将,善战。
姜维像
姜维是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对蜀国可谓功不可没。他本是魏国人,在被诸葛亮用离间计遭到魏国猜忌的时候,走投无路之下归顺了蜀国。他从魏国归附蜀国之后,随诸葛亮参加了四次的北伐。诸葛亮在途中逝世后,他从容镇定,利用计谋安排了撤退,让司马懿被死的诸葛吓退。在独掌军权之后,他决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业并统一天下。他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虽胜多负少,但是掏空了蜀国的国库。直到刘后主投降,蜀国灭亡,刘禅命令他带军投降的时候,他还假意投降,利用钟会反叛的机会复兴蜀汉,由此可以看出看对蜀国的衷心。
有人觉得,诸葛亮之所以重视姜维,不仅是因为姜维的文韬武略对北伐有利,也对促进民族团结有帮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维的生活比较节约,也正好对了诸葛亮的胃口,因为诸葛亮一向觉得应该节俭。从这些方面来看,诸葛亮器重姜维也就很正常了。
姜维,历史长河中一个不能湮灭的才子。不可遗忘的灵魂。
姜维墩是怎么来的
姜维墩遗迹在今甘肃省临洮县的城东岳麓山顶。地势颇高,可以俯瞰整个临洮县和周边的5公里范围。规模是南北长度为22米,东西宽度为14米,高度为10米,中间的夯层厚度为0.14米。
姜维墩
姜维墩并不是三国时期姜维建造的,姜维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个墩台都是建造于秦汉时期,是秦汉时期的烽燧,后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陇西郡治更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称为姜维墩,是因为姜维北上伐魏的时候,多次取道于此,因此得名。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后期的大将,是诸葛亮衣钵的传人,可是他是武将出生,智谋毕竟不及诸葛亮,诸葛亮身亡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在公元238年多次进行北伐,动摇了蜀国的根本。
不过在北伐途中,姜维胜多负少,消耗也是蜀国轻于魏国,但是两国实力本就悬殊,虽然蜀国的消耗较轻,但也动摇了国之根本,而反观魏国,却可以支撑这样的长久战争。姜维在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整个蜀国也走向了灭亡。
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招降钟会,让钟会反叛,意图给蜀国谋取一线生机,东山再起。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后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将,死的凄惨,连尸身都被魏国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于姜维的故里,一处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
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
姜维避祸
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
蜀国第四代掌权人姜维简介
姜维,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时和母亲同住,父亲姜冏战死之后,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后期为蜀国名将,官拜大将军,在蜀国位高权重。
姜维剧照
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之中,被魏国怀疑有异心,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蜀国。他深受诸葛亮的重用,传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后期,随被费袆等人猜忌,兵权有所削弱,但是在费袆死后,姜维可谓是独揽军事大权。
诸葛亮死后,姜维依旧率领蜀国军队北伐曹魏,大胜两次,小胜四次,更有其余小败几次,不过总体上来说算是胜多负少。不过蜀国朝中有人反对姜维的北伐,毕竟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战争消耗国力,蜀国只会越发的虚弱。
之后,姜维被偷袭之后,大势已去,刘禅举国投降。姜维却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国将领钟会,希望可以策反钟会,以钟会反叛魏国来赢得蜀国的生机。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而姜维在一边看到大势已去,提剑自刎。
姜维有勇有谋,可是蜀国当时已经国力衰弱,一时的假意投降并不能改变什么,魏国兵强马壮,蜀国就算能阻挡一阵,但也只是强弩之末,最终的结局已经不会变了,所以姜维才知道钟会反叛失败,蜀国再没有机会了。
后人是怎样评价姜维的
历史总是牵动着一些好奇者的心,人们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
姜维像
姜维这个人,评价极高,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他的评价仅次于诸葛亮,文武双全,而且谋略不逊色他的师父。而历史总是见仁见智的,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收获所有的掌声和骂声,姜维也是一样,褒贬不一。赞赏声和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
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这句名言所说,每个人眼里的姜维都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价值观与人生观,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三国那个纷乱的人才辈出的年代,姜维,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篇壮丽诗歌。
姜维和赵云一战谁输了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单枪匹马,所向无敌。是刘备忠实的部将。姜维投降蜀国时,曾经和赵云有过一战,关于此战的成败,众说纷纭。
赵云像
有一说法是赵云败了,因为在战中,赵云有过大惊的表情,还有在回来之后对姜维赞赏有加。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实力超出了赵云的想象,所以才会惊讶甚至方寸大乱,所以从这些来看,是赵云败了。
但是另一说法是赵云胜利了。惊讶不过是因为对姜维实力的错判,本来以为姜维只能走几个回合,但是没有想到姜维竟然和他对敌并且没有失败的迹象。至于赞赏是因为赵云已经很久没有再逢敌手,所以对姜维能挡他的攻势如此之久颇为惊讶,进而欣赏姜维。
这一点的佐证还有姜维在投降蜀国之后,谋略方面拜诸葛亮为师,诸葛亮将毕生所学传于姜维,但是武学方面却是跟的赵云。赵云的赵家枪,就是通过姜维传下去的,所以说,赵云的武力应该是胜于姜维的。
当然,另一波人反对,他们认为赵云其实算不上名将,充其量也就是个比较勇猛的保镖罢了,和姜维这种统率三军的人没有办法相比。但个人认为,即使赵云不是真正统领三军的主帅,但在那个以能力为尊的乱世,赵云能在蜀军中颇受尊敬,即使有刘备等人的提携,和他个人的能力肯定也离不开。
赵云和姜维不过是不同的发展路线,若是单挑的话,姜维应该是不敌赵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