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5-15)190

因西夏国的消亡,西夏文没能“活”下来,出土的西夏文著作《德行集》等成为天书。前两年,有人研究发现,《德行集》的一段文字,实际上节译自苏轼的《富郑公(即富弼)神道碑》,是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苏轼作品。这个发现表明西夏人对富弼其人其事的重视,也表明东坡诗文在西夏如同在辽国一样有过广泛的影响。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 配图

辽和西夏都曾是宋的对手和威胁,但都倾慕大宋的文化和制度。与汉唐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辽和西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游牧民族占有了农耕地区,统治区兼有游牧、农耕等多种生活方式,这必然使他们更深刻地受到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的影响。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清醒地认识到辽国“委实强盛”,西夏“日渐壮大”,与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劲地。

在富弼看来,辽和西夏强盛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进入了农耕区,这些农耕区的汉族英豪皆为其所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寇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

西夏国建立后,富弼最早意识到了宋辽夏三角关系的微妙。1038年,元昊自立并率军侵宋,不久富弼上书论事,在力主讨伐西夏的同时,指出西夏通过联姻与辽保持密切关系,他们极有可能形成掎角之势,共同侵伐大宋,或者互为声势,或者借助对方军队,如果形成这样的局面,那大宋的麻烦可就大了。他多次提醒朝廷,必须避免两面作战,那样的话,“即国用人力如何支吾其间?”所以决“不可使至于此极也”,凡涉及辽、夏的外交活动,他都以此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

1042年,富弼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了。辽国大兵压境,与西夏形成掎角之势,大宋顿时危急。富弼受命奔走于辽宋之间,他的任务,是化解与辽国发生战争的危险,并尽量降低代价。他投入全部的身心从事这项工作,在那样的条件下,可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最终商谈增加岁币数额的时候,谙熟宋辽夏三角关系的富弼,不动声色地把西夏“磨”了进去。

辽国引火烧身

从效果看,富弼出使辽国十分成功。他透彻的分析,令辽兴宗打消了举兵南侵的念头,漫天的战争阴云消散。由于双方交涉深入务实,和约订立后,产生了很强的约束力。数十年后,苏轼所撰《富郑公神道碑》说:“增币二十万,而契丹平。北方无事,盖又四十八年矣。契丹君臣至今诵其语,守其约不忍败者,以其心晓然,知通好用兵利害之所在也。”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 配图

“增币二十万”,这是当时双方谈判的结果。与澶渊之盟一样,这次“熙宁增币”历来也聚讼不已,花钱买和平,宋朝这一特有的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永远是见仁见智的话题。

按照宋朝史料记载,在大致商量好这个价码后,富弼附带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为后来很多事打下了伏笔。在签订盟约前,富弼和副使张茂实手拿两份国书、三份誓书,来跟负责接待的辽国大臣说话,辽大臣很奇怪:怎么用得了这么多份?富弼答道:我们是做了多手准备。联姻的事谈成的话,就需要以姻事盟誓;如果贵国能令西夏停战,那岁入金帛增20万,这需要一套国书、誓书;如果贵国不能约束西夏,那岁增10万,就是另一套文件了。所以我们准备了国书二,誓书三。

这并不是讨价还价的策略,而是富弼的激将法。双方已基本谈好价码,再拦腰砍一刀,20万减成10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富弼附带的这个条件,在辽兴宗看来根本不算个事,哪里值得了10万?

党项首领元昊的家族与辽世代联姻,以此结成同盟关系。辽国强大,党项较弱,因此辽国一向占有主导地位。元昊建立西夏后,与大宋交战不已,更要仰仗辽国,在辽兴宗面前装孙子,献贡献宝。因此,说到约束西夏,兴宗自感小事一桩,不假思索就与宋朝订立了盟约。

但辽兴宗对三角关系微妙性的了解,真的远远不如富弼。

元昊装孙子,献贡献宝,都是为了利用辽国力量,与之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宋朝。如今西夏与宋朝掐得死去活来,损失极为惨重,好处还没捞着;而辽国利用这个机会捞了一大笔好处,并单方面与宋订立和约,把盟友西夏撂在一边不管。元昊正气不打一处来,辽兴宗派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前往西夏,谕令元昊与宋讲和。元昊满腔怒火爆发,怒斥辽国使者,两国从此交恶。

辽国境内有不少党项部族,两国友好时,这不是什么问题。当元昊对辽国满腹怨言,无处发泄时,就开始招诱这些部落归降,辽夏边境失去了平静,小骚扰、小冲突不断。辽国为此筑了威塞城镇守边疆。辽夏同盟关系破裂,双边关系不断激化,潜藏着更大的冲突。

宋辽和谈成功四五个月后,西夏元昊派遣使者到宋朝请和。有人认为,是连年战争让西夏撑不住了,损失惨重、国力衰弱,无力支持下去。但宋夏打了三四年都没有停战迹象,偏偏在宋辽和谈后不久请和,说明三国关系微妙的变化,对西夏有着更深刻的影响。

不久,富弼出任枢密副使,在外交事务上发挥了更大作用。他对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对外交事务的恰当处理,使宋与辽、与西夏出现了长期的和平,也使宋在三国关系中占到主动地位。

助宋走出战争泥潭

枢密副使的职位,是皇帝派人反复说服富弼接受的。这个职位级别高,地位重要,别人想都想不来,但富弼却拒绝了多次。

出使辽国之前,富弼就曾辞谢提拔。和谈成功后,从皇帝到百姓都认为他立下大功一件,朝廷多次要提拔他,都被他坚决辞谢了。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 配图

此次出使辽国,富弼投入了全部的身心。他前后两次出使,之一次临出发时他的女儿夭折,第二次接受使命时,他夫人生下一个男婴,家里来报信,他“皆亟行不顾”。出使过程中,遭遇诸多艰辛,他都默默承受。其间的种种表现,赢得了朝野高度赞誉。石介在《庆历圣德诗》中,极力称誉他的赤胆忠心:“沙碛万里,死生一节。视弼之肤,霜剥风裂。观弼之心,练金锻铁。”后来苏轼在《富郑公神道碑》中也大为钦佩:“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气色穆然,终身不见喜愠。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和谈成功,富弼归来,重用他的呼声甚高。宋仁宗也确实先后几次要提拔他,但富弼都“死辞不拜”。

富弼坚决拒绝提拔,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以增加岁币的方式谋得和平,他觉得不能算是功劳,这种无奈的权宜之计,决不是长久之策。他反复上书并面奏:“朝廷方事西略,河北无备,臣奉使所以不敢死争者,实虑兴戎,以败国事,功于何有,而遽受赏哉?”

其二,盟约初定,他担心辽国毁约。和约一签,很多人认为大事已定,跟没事了一样。如此,万一辽国别生野心,毁坏盟约,宋朝又将陷入困境。因此他以拒绝提拔、赏赐表明态度,希望“陛下思其轻侮之耻,坐薪尝胆,不忘修政”,“惟望朝廷急修武备,急选将帅,俟其有隙,因而吊伐,以雪今日邀盟之耻”。

近一年后,宋仁宗再度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并派宰相特别向他传话:这是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对使辽的论功行赏。如此,富弼才接受了这次任命。

这期间,宋夏和谈持续进行,双方在称谓上发生争议。元昊上书,自称男,尊宋仁宗为“父皇帝”。富弼坚决不同意这样确定双方关系,认为元昊应该向宋称臣。做儿子,对元昊来说无所谓,没损失,还能得到大量赏赐;而称臣,则要遵守臣节,对西夏能产生较强约束,并且西夏是否臣属于宋,关系到宋、辽和夏三国关系的大局。西夏对辽已称臣,如果不对宋称臣,那辈分就乱了,更会造成外交上的失衡,极大增强辽的外交优势和贪欲之心。辽国君臣会唯我独尊,自认为天下之一。这样极不利于宋辽关系的发展,将使宋的外交陷入被动,更不利于宋正统地位的确立。况且此时辽夏关系紧张,西夏才来求和,宋朝没必要让步。于是,朝廷采纳了富弼的建议,拒绝了元昊的使者。迫于压力,元昊最终同意向宋称臣,宋夏关系回归至君臣状态。双方议定举行册封礼,由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就在册封使者将要前往西夏时,辽国派使者前来宋朝,朝廷就令册封使者暂不出发,想等待辽使到来,看看他们的态度再决定宋朝的行止,以免因此得罪了辽国。这时,富弼站出来上奏,请求让册封使者速行,“虏使未至而行,则是事由我出,使至而后行,则恩归契丹矣”。在富弼看来,宋册封元昊,是天经地义之行为,不需看辽国脸色,若等待辽国使者至后再对夏行册封之礼,则元昊将对辽国感恩,有利于恢复辽夏关系,而不利于宋对辽夏的分化瓦解战略。富弼对三国关系的准确把握,说服了宋仁宗,于是“遂遣使行”。西夏与宋因此结束战争状态。

坐观辽夏相斗

随后,西夏与辽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辽国境内党项族人叛乱,投归西夏。辽兴宗派兵征讨,元昊出兵援救,竟然杀了辽国招讨使萧普达。辽兴宗大怒,从各地抽调数十万大军,会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讨伐西夏。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 配图

古代情报工作迟滞,宋朝君臣对辽夏变故尚不了然,对于辽国大军异动的原因产生怀疑,很担心他们与西夏联兵南侵。但富弼对辽夏关系的发展却比较了解,他断言这一次辽国绝对不会南侵,“契丹必不入寇,其事有九”,其中第七条说,“契丹始与元昊约,同困中国,今契丹背约受中国益币,元昊屡出怨言,契丹压元昊境筑威塞州以备之,而呆族屡杀威塞役兵,契丹疑元昊使之,遂发兵西伐,必无会合入寇之理”。

但有的大臣还是不放心,认为小心为上,应向沿边地区调兵,以备辽国突袭。富弼笑曰:“如此正堕其计,臣请任之。”这时候,辽国正倾力对付西夏,如果宋朝不明不白大量调兵赶热闹,难免不让辽国起疑,那局面可就混乱了。宋仁宗再次信任富弼,没有调兵。而辽国确实没对大宋动任何心思,他们的目标是元昊。

辽国起兵十多万,分三路向西夏境内杀去。大军渡过黄河,前行400里都没有遇到抵抗。随后在贺兰山北麓捕捉到西夏主力,辽军纵兵进击,把西夏军队打得大败。

元昊与宋军作战习惯打胜仗,这次一战即败,不免有些气馁。他了解到辽国援兵仍源源不断前来,心中大惧,使出缓兵之计,派使者向辽兴宗谢罪请降。兴宗召集众将商议,大将萧惠说:“夏人忘恩背盟,今天子亲临,大军并集,如若不将西夏一举征服,将来后悔莫及。”兴宗觉得有理,下令辽军追击。元昊见议和不成,率军急退,边退边施行焦土政策,将方圆数百里地面粮草烧尽。这一招击中辽军要害,他们一向不带粮草,以战养战。如此一来,后勤供应全无保障,因缺少草料,战马病亡大半。此时,元昊再次派人前来请降,辽国君臣计议未定,元昊突然率领大军袭来。辽军战斗素养很高,匆忙迎战,仍把西夏军打得败退。辽军正待追击,突然天起狂风,飞沙走石,扑向辽军。辽人最为迷信,极崇信鬼神,狂风一吹,将士都心惊肉跳,军心大乱。而西夏军对自己地面上的这种风沙早已习以为常,乘机冲杀过去,将辽军打得大败,辽兴宗本人只带了几十个随从逃脱。这场大战发生在河曲,故称“河曲之战”。

第二年,辽国又兴兵大举进攻西夏,仍没占到上风。1049年,辽军再度西征,仍拿西夏没办法。至此,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富弼成功出使辽国,解除了战争危机,为大宋立下一件大功。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对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大宋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正是这些作为,一向拒绝写作碑志的苏轼,爽快地答应了其子富绍庭求写碑文的请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5/125882.html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的相关文章

襄樊之战之后于禁是什么结局?他去了哪里?

襄樊之战之后于禁是什么结局?他去了哪里?

襄樊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于禁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跟随曹操征战三十年,屡立战功,成为曹操手下头号战将,深得曹操信任。最后在樊城之战兵败,投降关羽,被曹魏众人嘲笑,忧愤而亡。那于禁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一,追随曹操光和七年(184年),东汉爆发黄巾之乱,顿时天...

刘宠:东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勇猛过人,善长使用弓弩

刘宠:东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勇猛过人,善长使用弓弩

刘宠(?~197年),汉明帝刘庄玄孙,陈敬王刘羡曾孙,陈顷王刘崇之孙,陈孝王刘承之子,陈国第六位国君,也是东汉陈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宠勇猛过人,善使弓弩,箭法高超。在其父刘承死后,继承陈王爵位。中平年间,黄巾军起义,郡县官兵都弃城逃走,刘宠于是征兵...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朱元璋一筐鱼 这鱼有什么用意吗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朱元璋一筐鱼 这鱼有什么用意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知什么意思,直到17年后才知晓,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当年作为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谋士因为其神机妙算经常被人比作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因此刘伯温的形象在很多时候都说被神话的。然而对...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唯独对蓝玉下手那么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将蓝玉剥皮填草,傅友德也好,李善长也好,这些人虽然都被诛杀或者逼死,也没有受到蓝玉这么非人的折磨,蓝玉的下场之所以这么惨,一方面因为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多疑,残暴,另一方面也是蓝...

张微:西晋时期广汉太守,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张微:西晋时期广汉太守,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张微(239年-310年),字建兴,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西晋官员,其父张翼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初封关内侯,进爵都亭侯。人物生平张微(华阳国志作张徵...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对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较为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钩戈夫人的事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汉武帝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为什么一定要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在《史记》补记中讲过,当时就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汉武帝回答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

历史上康熙一共有过多少位皇后?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上康熙一共有过多少位皇后?分别是哪些人?

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一生册封过3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在这3位皇后中,要问哪位皇后最得康熙宠爱,那一定是赫舍里氏,为什么这样说呢?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才8岁。由于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