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一条让汉代统治者争论上千年的预言
导读:读汉史和三国史,经过会遇到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前半句很清楚,说的是谁将取代汉朝,后半句就太模糊了,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作为政治预言,这句话又十分著名,不仅正史里有多次记载,而且在野史、小说、传说里更是经常被提及。那么,这究竟是一句怎样的神秘预言呢?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出处,一般公认的是《春秋谶》,这部书早已失传,里面有一句话:“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按照它的说法,刘邦建立的汉朝至少要延续920年,最后由“涂高”来代替它。
*** 配图
汉武帝刘彻喝多了,想起了这句神秘预言
所谓预言,容易让人想起《 *** 》这类东西,大都世道越乱越流行。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本不会出现“代汉者”预言的流行,这句预言被提及,正是汉武帝本人。一次,汉武帝临行黄河和汾河,兴致一起,命人在船上设宴,君臣一边赏河景一边开怀痛饮,汉武帝上过太学,被称为”文化程度”更高的皇帝之一,他现场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辞成,当场奏唱,大家听了挺高兴,说领导你写得真好、真棒,一片赞美之声。这时汉武帝突然话题一转,对大家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别看咱们现在挺乐呵,可我们汉朝也有“六七之厄”,到42代的时候江山就不在了,那时候“代汉者,当涂高”。看来汉武帝已经知道了那句神秘预言,把它与“六七之厄”相提并论,一般对这类负面信息帝王身边人都尽可能予以屏蔽,不让领导听到、看到而烦心,汉武帝熟知这句预言,这说明它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了。
见领导不高兴,群臣纷纷进言:“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大家这么一说,汉武帝也觉得这话跟眼下的风景不太协调,于是说“吾醉言耳”,不过随后又说:“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刘秀与政治对手就这句神秘预言展开了论战
汉武帝没法知道究竟是谁最终代的汉朝,但这句神秘预言差一点提前破产。西汉末年王莽建立了所谓新朝,走的是禅让的路子,他也上过太学,文化程度很高,同时是谶纬学的爱好者,为了代汉他也搞了一堆谶纬作依据,但奇怪的是却没有提到这句话,也许是他研究了半天自己跟这句话都扯不上关系吧。如果王莽成功,新朝得以延续,“代汉者,当涂高”就会成为一句过气的预言或一个笑话被大家遗忘,但王莽失败了,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新朝廷仍称汉朝,王莽的新朝不被世人承认,汉朝仍然继续,这反而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预言的反向注脚,大家对它更加坚信了。
*** 配图
王莽派到蜀地当太守的公孙述是个大野心家,他也对谶纬学深信不疑,他翻了不少谶纬书,在其中一本《录运法》里找到一句话:“废昌帝,立公孙。”又在《括地象》里找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还认为自己的手相与众不同,有“龙兴之瑞”,所以动了做皇帝的念头。公孙述很搞笑,他觉得自己找到的这些依据虽然“铁证如山”,但更希望大家都支持他,所以多次给刘秀这边写信,“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对于公孙述发起的这些“谶纬战”刘秀很反感,决定予以回击。
刘秀给公孙述写了封回信,其中道:“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刘秀的意思是你说的那些不对,“废昌帝,立公孙”指的是人家汉宣帝,到于你说的手相问题,据我所知王莽的手相更好,他为何失败?你说的不行,我给你说一个,“代汉者,当涂高”听说过没?这说的是有资格取代汉室的是个姓“当涂”、个子很高的人,你小子长得那锉样,个儿高吗?不过既然是“文战”,刘秀还挺客气,在信封上写着“公孙皇帝”,但公孙述拒不答复,他索性直接称帝,后被东汉朝廷消灭。
汉末天下大乱,野心家们在这句神秘预言里寻找着机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对野心家来说机会又来了,“代汉者,当涂高”被更多地提起。董卓死后,有个女巫找到董卓的旧部、凉州军阀李傕,对他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她的理解是,“当涂”是在路上,在路上又特别高的自然是阙了,“阙”与“傕”同音,“当涂高”指的就是李傕。不过李傕还算聪明,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听听也就拉倒了。
有人也是这么理解的,并且有了行动,这个人叫阙宣。既然天命所归,索性大干一场搏个富贵,初平四年(193年)阙宣在徐州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要给刘汉王朝争天下,徐州牧陶谦见他势大,一面谎报朝廷他在进行讨伐,暗地里却与之联合,阙宣参加了与曹操争夺徐州的战斗,但后来跟陶谦翻脸,这个“皇帝”被陶谦杀了。下面一个就是袁术了,他比阙宣的知名度和实力都大得多。汉室被董卓裹挟至长安,后又传出汉献帝遇害消息,割据在扬州的袁术萌生出自己当皇帝的念头。袁术认为“代汉者,当涂高”其实很好理解,这个“涂高”就是指他自己,袁术字公路,“术”是城邑内的道路,“公路”指的也是路,而“涂”被他理解为“途”,也是路的意思,所以“涂高”就是他袁术。
这种理解也很牵强,但袁术认为一定是这样的,而且根据“五行终始论”,汉朝属于火德,取代汉朝的一定属于土德,袁姓就属于土德,是有资格取代刘汉统治的姓氏,这一条又成为上一条的佐证。这时候河内郡人张炯又帮袁术弄出来一个符命,以兆袁术的天子之应,袁术更觉得皇帝非他莫属了。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寿春正式称帝,设置后宫及百官,改寿春为淮南尹,一切与真皇帝并无两样,只是实力不济,两年后被曹操消灭。
*** 配图
这句神秘预言最终成为汉魏禅代的“理论依据”
曹 *** 后,曹丕继任为新魏王,离取汉室而代之只差一步了。曹丕没有马上动手,他要做足舆论准备,那段时间各地不断有易世的“祥瑞”出现,一会儿这里发现一条“黄龙”,一会儿那边发现了白雉、麒麟,都预示着新天子即将诞生。但既然要代汉,就不能回避“当涂高”这个已广为人知的话题,一定得把自己跟这句神秘预言扯上关系禅让的事才算圆满,这件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太史丞许芝。
许芝查了不知道多少典籍,最后写出一篇2000多字的长文,核心内容是对“代当者,当涂高”进行了新的阐释,他首先从一些谶纬书中查出几句话,比如“汉以魏,魏以征”、“代赤者魏公子”、“汉以许昌失天下”等,印证曹魏代汉、尤其由曹丕来实施是有依据的。
至于“涂高”的解释,许芝认为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子,台上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有空阙的地方,所以这种建筑称“双阙”,它们都很高大,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礼》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淮南子》有“魏阙之高”,许芝认为“当道而高大者魏”,“涂高”真正指的就是曹魏。
当然,这里边很多都是牵强附会的,后人根本就不承认这种说法,于是当涂高成为了最离奇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