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闻:不认路导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熟悉三国的人,想必对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都不会陌生。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关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报答之后,拜辞曹操,护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刘备。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演义》用了整整一回描述这个故事,“千里走单骑”成为关二爷忠肝义胆的象征,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战绩之一。
*** 配图
不过后人对这“过五关”的历程,却颇有些怀疑。五关中除了之一关“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后面四处都是历史上真有其地。其中,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汜水关和荥阳都在今河南省荥阳附近;“滑州”并非东汉、三国时候的地名,而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当时应叫“东郡”,在今河南省濮阳、滑县附近。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四个地方基本上是沿着黄河由西向东一字儿排开。其中洛阳、汜水关、荥阳均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的西北面,而滑州则位于许昌的东北。
关公从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出发,要前往河北省寻找刘备,直接往北是最近的;考虑到主要渡口在东郡(滑州),那么出门后往北略微偏东一点点,或者绕一些小弯路也正常。然而按照前面对地图的分析,忽略多半是杜撰的东岭关,则关公他老人家从许昌出来后的大致路线是这样的:
首先傻乎乎朝着西北方向猛跑,一直跑了数百里,经过中岳嵩山,到了当时已经近乎废墟的洛阳。在洛阳,或许二哥看见滔滔黄河,猛然醒悟到自己走错了方向,这才改行向东,一路经过汜水关、荥阳,到达东郡渡河
这么一个大大的拐弯,不但浪费了数百里的路程,还平添了不少的麻烦。如果关公是金庸作品中的侠客,那么大可以在中原游历一阵,行侠仗义,顺便到嵩山找少林高僧切磋切磋,然后顺黄河东下。问题在于,当时关二爷是带着不足数十名随从,护送二位嫂子,在随时可能成为敌对的曹操地盘内急速逃难,恐怕不会有这份闲情逸致。
*** 配图
那么,关云长真的是一个路痴么?显然也不大可能。好歹还有向导,还可以问人呢。
因此,唯一的结论,这个傻乎乎的大弯路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上,关羽离开曹操后,只说他径直去与兄长刘备会合。当时曹操的部下有人要发兵追赶关羽,曹操回答:“各为其主,不必追赶了。”留下国士胸怀的一段美事。当然,很可能各地的守兵,也有自行拦截关羽的;关羽或许也经过了一些小规模战斗。不过如《演义》描述的“千里走单骑”这样完整的长征多半是没有的。尤其重要的一条,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当时刘备已经被袁绍派遣到汝南附近打游击牵制曹操,因此关羽很可能根本没有到黄河边,而是径直往汝南去了。所谓《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确实是作者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但问题还没有解决。
罗贯中的地理知识,当然不算很好,所以弄错一些地名毫不奇怪。如果他编排关羽的五关行程,是东南西北乱成一团,那么倒很容易理解了。可怪就怪在,这五关中从洛阳到滑州的后四关,恰好又构成了一条由西向东的精确路线,可谓一丝不苟。只不过出发点放在许昌,就显得整个路线很别扭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配图
在中国历史上,说书人对文学、文化乃至历史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是源自说书人用的“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