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麒麟卢俊义历史上真有其人 后人仍居大名?
卢俊义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第二号人物,祖籍大名府。《水浒传》是小说,卢俊义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还是真有其人或原型人物,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经考证,卢俊义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名“卢进义”,《水浒传》中名“卢俊义”,进、俊在大名县方言中同音。《大宋宣和遗事》成书于南宋,类似于史话,卢俊义有其历史的影子。而在大名县境内也确有两处卢俊义庄园:一为大街乡菅庄村南,北宋大名府城墙东北角,该庄园遗址并非卢俊义在大名府城的宅院,很可能是明初水毁大名府城后,卢俊义后人搬迁到这里的,目前卢姓绝户;一为埝头乡东刘庄村西北,在北宋大名府城东南三十里,刘庄村中的卢姓人家是从卢家庄搬迁过来的,世代相传是卢俊义后人。
*** 配图
2011年12月31日,河南卫视《知根知底》栏目组致电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称欲 *** 一期卢姓节目,希望协助找到卢俊义的后人及其相关遗址、遗物或家谱等。藉此,1月3日下午,我驱车到埝头乡东刘庄村采访调查。限于时间关系,很多问题未能作深入调查,但仍感收获颇丰。
一、考察情况
东刘庄村在大名县城东南,在村“两委”办公室,我们与村党支部书记卢海旺、村民卢新社、卢河宽及其他村民进行了座谈。东刘庄村980口人,只有卢、刘两姓,卢姓近500人。刘姓是明朝初年山西迁民,刘姓迁来之前,卢姓就在卢家庄居住,卢姓是土著老户,清末全庄仅剩八户人家,为防盗匪,才从卢家庄搬迁到东刘庄村。
明初山西迁民一个最明显的遗传特征,就是小脚趾甲分大小两块,这个体征大名原土著人没有。而卢海旺等人的小脚趾甲是完整不分块,他们是原住民无疑。卢姓世代习练拳术,卢姓男子多体格健壮,绝少瘦弱单薄之人,卢河宽的爷爷武功超人,但现在已经弃武。县内燕青拳据传原来就是卢家拳,后经过燕青发展,演变而成燕青拳。
卢家庄遗址在刘庄村西北一华里处,不但刘庄村人世代口耳相传本村卢姓是卢俊义后人,卢家庄遗址为卢俊义故里,周围村庄也是这样说法。卢家现存家谱仅可上溯到清中期,之前的世系因战乱、灾荒等丢失,不得其详,但自卢俊义以来的世系辈分不乱,卢新社是卢俊义27代孙。胡文华《卢俊义及其庄宅之传说》中提到卢改芝是卢俊义的“17代孙”,明显于事实不符。卢新社称卢改芝是他的堂姐,17代孙是27代孙之误。目前卢俊义在刘庄村已经传至30世。
关于卢俊义的事迹,卢家世代的传说与《水浒传》的记载出入很大。
据卢姓人讲,卢俊义武功高强,习练“长拳”,豪侠仗义,但他不是富豪大商,而是家境贫寒,以农业为生,房屋为泥土垒筑,院墙为篱笆墙,墙外常种些丝瓜、豆角之类,攀爬墙上,倒也把院子围得严严实实。当年的卢家庄位于北京大名府通过东南朝城县的官道之上,宋江等人在大名府活动时,得知卢俊义武艺高强,有意赚取卢俊义入伙。碰巧当年大名府饥荒,时值隆冬季节,卢俊义带领众乡亲抗捐税,被官府捉拿,投入大名府大牢,并放火点燃了卢俊义的房屋。宋江等人白日劫牢,救出卢俊义,无奈之下,卢俊义才到宋江的队伍落草。后随宋江等人招安,作了军官,屡建战功,又在大名府经商,生活逐渐富裕后,修建了这处庄园。后来押送生辰纲赴东京开封府途中被劫,罪责当死,无奈之下,被迫再次落草,其子孙为免遭灭门之祸,一支返归故里,繁衍至今,其他支系不详去处。
实地调查卢家庄遗址时候,由卢新社、卢河宽陪同介绍。
卢家庄在一处高岗上,现存面积仍有百余亩,遗址西北是黄河的支流——老柴河故道,河道上有一座桥通往小龙村。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宋大名府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随着埝头至曹仁村柏油公路的开通,这条路方渐渐失去作用。
卢家庄遗址残高四五米,未破坏之前高出地面十余米,虽经平整土地、取土建房,但村庄遗址的痕迹仍较为明显,古砖瓦物件俯身即是。在遗址的西南,有数百块大约金元时期的砖。经询问,他们称在村庄中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王莽大砖”,因其坚硬,打井建桥时砸碎充作石子不少,现在村中还有不少人留作他用,“王莽大砖”是唐宋时期烧制砖的俗称。在村民建房取土过程中,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基址、灶台等,并有古物出土,被古玩爱好者收购。
*** 配图
卢俊义招安后,重修过宅院,卢家庄环庄一周建有围墙,房屋坐向全部为东南向,与目前的正南正北不同,究竟何意不详。因地势高,卢家人又习练武功,盗贼土匪一般不来滋扰。卢家庄遗址中有一眼琉璃井相传是卢俊义当年所凿,以青石覆盖,内藏何物仅有族长知晓,后琉璃井的方位、藏物失传,成谜。据称,两年前有“文保部门工作人员”用探铲来找寻该琉璃井未得,为文物贩子探宝无疑。
卢家庄在清同治《元城县志》中有载,最早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废弃的。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王莽大砖”、瓦、器具等分析,卢家庄遗址应该在唐朝就存在,延续至清后期。
二、史实考证和初步认识
刘庄村传说卢俊义抗捐说被抓,宋江等人白天劫牢营救,后随宋江接受招安成为军官,有其历史真实的影子,并非空穴来风,随意捏造。
宋江等三十六人山东起义后,曾一度在大名府境内活动。《宋会要辑稿》: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宋徽宗御笔诏书,河北群贼自呼“呼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为剿灭“河北群贼”,宣和四年正月十一日,宋徽宗下诏令大名府路安抚使邓洵仁择精兵强将,河北漕臣吕颐浩、黄叔敖备齐随军粮草,提点刑狱高公纯不限远近跟踪捉杀“呼保义”,廉访使者钱怿监督,限月内剿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77册,兵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6964,6965页。]“呼保义”即宋江。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元城县尉任上作有《捕盗偶成》,记述了宋江在大名府活动的情形。诗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又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宋)李若水《忠愍集》卷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宋江等“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这是宋江在大名府境内活动情况的真实写照。因宋江三十六人战斗力极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侯蒙传》),“白昼横戈犯城郭”的目的在于解救卢俊义也在情理之中。宋廷实行招安政策,“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卢俊义的身份是一名军官,可能是在“三十六人同拜爵”之后,卢俊义担任军职,后来建功立业,家资渐丰,卢俊义庄园方得以建成。后来,因押送的生辰纲被窃,再次落草。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卢俊义再次落草为寇参加的起义军是宋江、还是杨江,这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 配图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担任不同官职,卢俊义二次被迫落草时不可能再与宋江同伙。李若水《捕盗偶成》中提到继宋江起义后,杨江在大名府起义,杨江被部下尊为“杨天王”。卢俊义极有可能是参加了杨江起义军。
关于杨江起义军的结局,史书没有记载。《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八《林泉野记》所载韩世忠事迹,称韩世忠与张俊“俱破郓贼李太于碱河,何威于洺州,大名贼于超化寺,内黄贼于祁州,徐靖于莒县,张仙于擂鼓山,潍贼于方村,并济南贼”,遂定河北、京东。[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第1571页。]大名府起义军被宋军镇压,在超化寺战败。《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九《林泉野记》所载张俊事迹与韩世忠略同,但详细记载了大名府起义军在超化寺战败的时间是“(宣和)六年”,余部被宋军“追至内黄”。[(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第1575页。]
韩世忠、张俊二人事迹中仅记“大名贼”,没有直书“大名贼杨江”,此后的起义军史料中也不见杨江的事迹。杨江的结局成谜。因为杨江“愿官家早招却,”他接受招安的可能性更大,既然杨江接受招安,故而不书“大名贼杨江”。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在起义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不会存在有其他头领不随他接受招安的事情发生。张俊、韩世忠率宋军所“破大名贼”或是其他小股义军。但是也不排除杨江尚未接受招安,就在与宋军作战中被杀。若是这样,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他或许就是《水浒传》中的晁天王晁盖的原型之一。卢俊义加入杨江起义军很有可能。
《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卢俊义生辰纲被窃后,上太行山为寇。龚开赞卢俊义“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大行,皮毛终坏。”“风尘大行”应做太行理解。“皮毛终坏”说明卢俊义或被陷害或死于战斗之中。卢俊义可能参加了《三朝北盟汇编》中被宋军“追至内黄”的那股义军,最后退却到太行山,并参加了不久的抗金。
卢俊义再次为寇究竟加入的是那支起义军,暂时难以确定,但卢家庄遗址为卢俊义故里可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