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心思有多难猜?拍他马屁的下场都很惨
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即1768年秋,浙江举行三年一度的秋闱。临安县秀才徐鼎大老远赶来应试。他是老考生了,年过五旬,久经考场,但仍是新生,也太难为他了。徐秀才觉得已经皤然白发,高中的机会不是很多了,所以提前做了很多准备。那两年有个重大时事:乾隆平定了缅甸叛乱,取得辉煌胜利。徐秀才猜这次一定会考这个题目。
他猜题至此,特别兴奋,冥思苦想,积多年之学,反复修改,作就一篇《平缅表》,并将其倒背如流,单等上了考场,一挥而就,拔得头筹。
*** 配图
他的思路没错,作文题目常常与时事挂钩,这是出题的老套路了。但出题专家却总是给考生出难题,以刁难考生为乐。你猜题,他反猜题。果然,徐秀才上了考场,傻眼了:作文题目与乾隆平定缅甸没关系。他只押了这题目,也只做了这题目、背了这题目,面对完全陌生的题目,叫他如何下笔?
他咬了半天笔杆,硬是一字也写不出,心里冰凉。就如此交白卷吗?徐秀才不甘心。他心一横,管他呢,我还是写我的《平缅表》吧,文章是歌颂皇帝英明的,如果皇上看到了,圣心大喜,说不定能被破格录取呢!于是他奋笔疾书,一字不漏地把《平缅表》写在了试卷上。
文章是背抄完毕了,他对自己跑题的作文能不能获取高分并无多大信心。依据阅卷常理,对跑题者,哪怕文章写得再好,也都是记零分的。徐秀才想,这文章写得特殊,也须走特殊路子,才能以达圣听。急中生智,徐秀才想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点子:他用拴筐的细绳子,在脖子上绕了两圈,自挂在考场悬梁上。此举意在闹出个公共事件,引起关注。徐秀才悬梁未几,就被监考老师发现了,监考老师喊人救他下来,据说人工呼吸了多次,才把他抢救过来。
考生在考场自杀果然引发很大关注。然而当时的新闻导向并没往应试教育的方向上引。清国上下,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徐秀才莫非要自绝于帝国、自绝于人民?这问题就大了。徐秀才非但没有得到慰问与同情,反被移送到司法部门,当案子来审了。首个问题就是问他为什么要自绝于皇皇盛世。徐秀才不便把真实心理说出来,只好编故事,说是临考前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考场里,有人呵斥他,不许他考试;又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挑帘进来,一晃不见了,把他给吓着了。说完,徐秀才又赶紧辩白,说自己是个好秀才,思想好,文章好,在考场上还写了一篇政治正确、学识深厚、立意高远、文笔了得的《平缅表》。
*** 配图
于是审讯转到审理文章上来了。《平缅表》里有句:“黑雾漫空,化作祥云瑞霭;妖云满野,变为赤日行空。”这句子对偶亲切,文笔优美,应得高分才是,但乾隆却看出这话有大问题:“黑雾漫空”,你是说大清国墨黑了天?“妖云满野”,你是说朝廷之上妖孽当道?徐秀才解释:黑雾与妖云比喻的是缅甸匪徒,喻体不是吾皇与我朝。但乾隆不信徐秀才这一套,他们认定徐秀才借歌颂之名,行诽谤之实,最后给他严厉处分发配边疆。
乾隆之心确实难猜,不单是徐秀才猜不准,很多人都猜不了。1780年,湖南秀才艾家鉴参加省考,可能也是事先押了题,没押对,到了考场,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曾在县里当过秘书,晓得些社情民意,心里想:考得这么差,经世纬国没机会了,不能行政施政了,那就我以我血荐吾皇吧。
于是放着作文题不做,做了些参政议政,如鹤峰州学进学名额原为八名,请增加四名;如州城兵营军粮原由荆州北路运送,请改为南路……并写了首诗表白心迹:“妄求名誉赴科场,忽忆弊端敢缕杨。下顾今朝枉到此,惟祈百姓颂君王。”
*** 配图
意思是挺好的,位虽卑却未忘国。艾秀才猜想,若是皇上看到自己对国家这么忠心耿耿,说不定能因此打动皇上,别具一格降自己这人才。不料,乾隆却将其以“妄控罪”治罪,充军乌鲁木齐。
徐鼎以为歌颂乾隆英明,即使文不对题,也当念他一片忠诚,给他一个官做做,结果猜错了皇上心思—他以“纵横之徒,借以上书,巧言令色,希求进用者,杖一百”之律例,被判处打 *** 100板,革去生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