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有多无情?江山稳固后逼死刘伯温!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朱元璋和刘伯温是属于大元朝末世的英雄,这两个人在大动荡的年代,犹如绝配,如影随形。朱元璋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奠定大明朝近三百年的江山,作为朱元璋首席谋士的刘伯温功不可没。
刘伯温起先是元朝的官员,后弃官回到家乡青田。朱元璋打到他家乡的时候,听闻到他和宋濂的大名,给他们送礼,欲招致麾下,宋濂应聘,刘伯温没有搭理,在朱元璋手下总制的再三邀请下,刘伯温方才答应出山。大凡像刘伯温这样的谋略之士在出山之前,都有一个收拾乱局的奇谋、治国的方略横亘于心中,一旦时运到来,遇上明主,他们便会毫无保留献出来。当年的诸葛亮就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拿出他的《隆中对》而得到刘备任用的。在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大营,向他提出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十八策后,朱元璋大喜,有相见恨晚之感,专门筑礼贤馆给刘伯温等人居住。
*** 配图
如果将刘伯温和朱元璋君臣之间关系比作一段婚姻的话,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之一时间是蜜月期,第二时期是七年之痒,第三时期则跟大多人平淡而无奇的婚姻一样,处于破裂期。
可以说,自刘伯温开始加入朱元璋阵营到大明朝建国,正式定都南京这段时期,是他们的蜜月期,期间的朱元璋,几乎一刻也离不开军师刘伯温,关系非同寻常。何以见得,从下面几件事可以知道。朱元璋驭下是非常严厉的,在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之情景下,一般人是不敢给他提意见的。刘伯温却不同,他时时向朱元璋给出好的建议,也敢于抗言直议。朱元璋呢,对刘伯温是开口老先生,闭口也老先生,从来不直呼其名,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吾子房也。”把刘伯温比作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此时的朱元璋对刘伯温既有依赖又无比信任,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无论大小事情,一拍即合。
刘伯温的老母亲去世,因为朱元璋将要出征,就没有向他请假,朱元璋知道后,也怕刘伯温回去奔丧,身边没有了参谋,就写信给刘伯温,要他留下来。
昔日徐庶助刘先主,母被曹操将去。庶云“方寸乱矣,乞放我归。”先主容去,致使母子团圆。然此先生之母若生而他处,以徐庶论之,必当以徐庶之去。。今日先生老母任逍遥之路,踏更生之境,有何不可?先生当以宽容加餐,以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乡里荐母之劬劳,岂不美哉。
*** 配图
一样的情深深意浓浓,此时的朱元璋给足了刘伯温面子。
大明建国了,一个草野流氓一旦取得了更高权力,他最怕的是什么?是别人来分享来之不易的权力,尤其是那些对建立政权有着殊勋的元老功臣,咋办?办法有两个,都是前人留下的经验。刘邦是杀,赵匡胤是优待养老。朱元璋肯定是没有赵家天子的忠厚仁爱,他不能做到优待大臣,厚俸养老。于是,只有杀。对那些依靠武力起家的大臣们好办,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干掉了。即使是徐达这样的武功之一,实在不好意思下手,你背上生疮,我送你个老鹅可以吧,死了还得感谢我的赏赐。
到刘伯温这里不同了,毕竟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同一般,此前人家老母死的时候,为了留下人家,曾经许诺过等到革命胜利了,就不要这官了,陪你一块去扫墓尽孝的呢。现在,不能兑现诺言也就罢了,但,也不能咔嚓吧。于是,朱元璋跟刘伯温的七年之痒开始了。
再有就是,在朱元璋时代,刘伯温的爵位一直不高。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封公的有六人,没有他,封侯也没有他份,封伯,开始也没有他,过了差不多二十多天,才封他为诚意伯。不过,他这个伯爵的工资却比其他人低,只有二百十四石。汪广洋也是伯,工资标准是三百六十石,多了一百二十石。而同为佐命功臣的李善长是公,一年的工资是四千石,这差距也太大了吧,只能说,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心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刘伯温在这样的状态下,身体越来越差,终于熬不住了,在吃下朱元璋送来的两包药后,皇恩浩荡,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 配图
本来吧,回家养老是好事一桩,可朱元璋诚心要让刘伯温不得开心,在临行之际写了篇《赐归老青田诏书》给他。
这封诏书让刘伯温看了那个汗啊,从当年的老先生到今天的你这个刘基,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啊。诏书中的语言更是恩威并用,“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这简直就是绝交信啊,咱们两人从今天开始分手,难听话就不说了,我知道你是忠臣,你也不用为自己辩白了,总之,我对你很不满意。你能活到今天,还能平平安安的回到家乡,老死家中,你就谢主隆恩吧。
自古功臣难为,相比较徐达、李善长、蓝玉辈,刘伯温也许真像朱元璋所说是万幸的。然自古帝王寡恩,权势诱人,又有几人能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