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竟然早就算定,朱元璋孙子会被他儿子整垮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算是个比较悲催的人物。咱记得当年的历史教科书上写的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南京城被燕王朱棣攻破之后,下落不明。有说是宫中起火被烧死,有说是逃了出去。后来又学到郑和下西洋,说之所以跑那么远,一个目的,就是到海外去寻找建文帝。
朱允炆到底有没有死,到现在,都还是个悬案。以致于咱搜索他的名字之时,都只写他生于1377年,卒年,则未写。也就是,未采信他死于南京大火之说。
既然生死不明,后世文人们,也就有了发挥的好素材。今读到一篇明朝人王泌所写的《东朝纪》,对建文帝未死之事,描绘得活灵活现,细节描写很是出彩,仿佛他亲见一般。
他说,“建文国破时,削发披缁,骑而逸”。这就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而且,还知道他在哪里做和尚。
哪个地方呢?或是湖南的某寺,或是湖北武当山。反正,就是在湘楚之地。天下寺庙那么多,他为何青睐两湖?其实,咱觉得是没啥理由的。逃命嘛,嘀嘀嘀嘀骑马跑出南京城,那就是任马而行,马死而止,哪管到了何处?这,有得选择么?
*** 配图
四十余年过去,他也六十多啦,老啦。人说,叶落归根。害惨自己的叔叔朱棣也死了好多年了。他觉得,此时出山,应该没什么生命危险了。
接下来的故事,其实有些俗气。寻亲的,大抵如此。无非人们问他,为何你此刻又出来呀?有何为证啊?
电视里,咱们见得多的,是滴血验亲。两颗血珠,在碗中的水里,融合成一体,然后,失散的兄弟姐妹父子母女抱头痛哭我终于找到你啦这么多年你到哪里去啦我对不起你啊……
建文帝被当地官员送到了北京,也要找个 *** 来验啊。不过不是滴血,而是找人来认。来来去去好多老臣老太监,就没一个认识他的。毕竟,他离开之时,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呢,现在已是须发皆白啦——哦,和尚没头发——也可能有,高僧嘛,对于剃发之事,是淡然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少林寺那些老和尚,好多都是板寸头。
他问,吴诚还在吗?
*** 配图
幸好,这个老太监还在。老太监见了老和尚,老和尚说,你还记得当年吗?你服侍我吃饭,我赏你一块肉吃,但你两手不得空,我就掷于地上,你伏地以口食之……说句实话,这种场景,我都不好意思描绘了,皇上面前,太监哪有尊严哦。反正,吴诚一下记起了往事,心恸不已。说,这就是当年的建文帝啊。然后,他果然就被养于宫中佛堂,达成了“归体父母侧”的愿望。
这还不是离奇的,更难让人相信的,还在后面呢。
原来,早在朱元璋未死之前,就问过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基刘伯温,我这长孙,做皇帝,能做多久啊?刘基说,皇太孙骨气不凡,非富贵可久拘也。这是啥意思?意思是做不久吗?朱元璋再问,刘基不答,一再逼问,才讲了,如果出家,可成仙,若当皇帝,四五年,天下纷乱。朱元璋便讲,既如此,令他出家,让朱棣做皇帝怎样?刘基说,这样于礼不符,会为后人所笑啊。
咋办?
*** 配图
最后还是做了皇帝,但给他预备了一个铁盒,内“藏度牒、缁衣、剃刀”,告诉朱允炆,危急时刻,可以启用,能保平安……是不是想起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啊?
讲到此,咱觉得,这故事,前面一半,还比较靠谱,到了朱元璋和刘基这,就近乎妖言了。若朱元璋真晓得后有此事,必然要么令朱允炆出家,要么把朱棣杀掉。毕竟,为保皇位,为后代们长远计,他已杀掉很多大臣,不再乎多杀一个儿子或放逐一个孙子。因为这种叔侄争位对大明朝造成的伤害,相较起来,重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