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不惜以十万人为代价夺取汗血宝马
汉武帝并不是因为李夫人的遗愿而重用其兄,李延年和李广利在李夫人生前就受到汉武帝重用,倒是李夫人去世以后,李家两次遭遇灭门之祸,最终人烟凋零,几无余存。
汉武帝重用宠妃的兄弟,从来都是一石二鸟,既给他们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也让他们为自己出力卖命,大舅哥、小舅子毕竟比别人可靠些。就是说,没有卫青、李广利,汉武帝也会打匈奴,打大宛,只不过会安排别人去领兵,既然宠妃有兄弟,就安排她们的兄弟去领兵,将来封赏落宠妃的兄弟手中,肥水不流外人田。
*** 配图
李广利之一次远征大宛,损失几万人,第二次远征大宛,损失五万人,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损失七万人,几次合计,损失十五至二十万人。那个标题说他“葬送十万大军”是不错,他实际葬送汉军人数远多于十万。只是跟李夫人的“遗愿”扯不上关系。
汉武帝一生对外频频用兵,既有其必要性,也有穷兵黩武的一面。比如两次派李广利远征大宛,每次损失几万人,第二次除了损失几万人,还损失十几万牲畜。虽然第二次远征比较有收获,但是想起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总让人高兴不起来。
下面要说的问题是——汉武帝为什么对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志在必得,付出多大代价也非要弄到汗血宝马。
*** 配图
说起来原因很简单,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在茫茫草原上追逐搏杀,需要速度快又有耐力的良马,中国缺少这样的优良马种。
中国人很早开始养马,对农业民族来说,养马主要是耕田运货,能负重就好,不要求速度。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打仗时也用马,主要是用马拉战车,人站在车上作战。战车对速度的要求也不大。
跟匈奴打仗就不行了,地域辽阔,长途奔袭,没有速度快耐力好的马是不行的。
*** 配图
汉武帝元鼎四年,有人捕了一匹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高兴至极,用他尊崇的太乙神的名字命名此马“太乙天马”,亲自写《天马歌》赞颂它:太乙贡兮天马下,露赤汗兮流赭沫。驰容舆兮蹀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后来,汉武帝听出使大宛的使者回来说,大宛国出产优良的汗血马。汉武帝听了心动,派使者带上千金和一尊金子铸的马,去大宛国换汗血马。使节风餐露宿,行程近万里,终于到达大宛,大宛国王不但不肯换马,还让人在路上劫杀汉使,把他们的财物全部抢走。消息传来,汉武帝大怒。然后就是他派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
李广利之一次付出了惨重代价一无所获,第二次也是付出惨重代价,但是夺回了三十匹上等良马和一千多匹中等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