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宁死不降的惨被斩首的一代猛将王彦章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08-28)240

王彦章(863年―923年),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字贤明(一作子明)。汉族,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朱温建后梁时,为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享年六十一岁。

早期经历

王彦章祖籍郓州寿张县,祖父王秀及父亲王庆宗皆未曾担任官职。王彦章获重用后,两人分别被追封为左散骑常侍及右武卫将军。

彦章年轻时加入朱全忠的军队,由于战功卓著,王彦章受到朱全忠建立的后梁政权重用。最初王彦章任开 封府押牙(押衙),公元908年(开平二年)十月迁任左龙骧军使,次年兼任左监门卫上将军。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再兼任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并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及检校司空。次年(公元912年)朱友圭加封王彦章为检校司徒。朱友贞(即后梁末帝)夺得政权后,王彦章于公元913年(乾化三年)被委任为濮州刺史及马步军都指挥使。次年(公元914年)迁任澶州刺史,并被封为“开国伯”。

揭秘:宁死不降的惨被斩首的一代猛将王彦章

*** 配图

公元915年(乾化五年)三月,后梁朝廷决议分魏州为两个镇,为防备当地人叛变,派遣王彦章率领五百骑兵驻守邺城金波亭,预防突 *** 况。魏州人于该月月底叛变,投降晋国(后唐前身) 。王彦章因军队受到攻击而率军向南逃走,其家属被晋军俘虏。晋国方面为了招降王彦章,优待他的家属,又派人离间王彦章。王彦章把晋国的使者斩首,断绝往来。同年九月,王彦章被委任为汝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公元916年(贞明二年)四月,迁任郑州防御使。

抗击晋军

后梁失去魏州后,不时与晋国(后唐)军队于黄河两岸战斗,王彦章常在这些战事中担任先锋。

公元917年(贞明三年)十二月,王彦章迁为西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继续留守郑州。不久兼任行营诸军左厢马军都指挥使。

公元919年(贞明五年)五月,迁任许州两使留后,并保留之前的军职。次年(920年)正月,正式担任许州匡国军节度使,加封“开国侯”,随后担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公元921年(贞明七年)正月,改驻滑州。

此时,晋国军队已占领黄河北岸全部地区,并于德胜口设立铁锁截断航道及跨河筑城。而后梁朝廷的执政者赵岩、张汉杰等人向后梁末帝建议疏远资历较深的大臣,故王彦章虽然身为高级将领,但朝廷并未采用他所提议的战术。

公元923年(龙德三年)四月初,后唐军队攻占郓州。该消息使后梁朝廷产生恐慌。 宰相敬翔在后梁末帝前自杀被阻,随后向梁末帝建议起用王彦章。梁末帝采纳其建议,于五月委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取代戴思远,并派段凝作其副手。王彦章向后梁末帝表示用三天时间即可击败敌军,梁末帝身边的大臣不相信他的保证而发笑。 王彦章认为赵岩等人败坏朝政、令国力削弱,临行前向亲信表示,若得胜回朝,将要处死朝廷内的“奸臣”。赵岩、张汉杰得知后,感到恐惧,并认为与其被王彦章处死,不如被沙陀人(后唐军队)杀死, 于是与段凝合谋,设法阻挠王彦章的军事行动。

德胜口之战

揭秘:宁死不降的惨被斩首的一代猛将王彦章

*** 配图

王彦章离开朝廷,两天后到达滑州,在设宴的同时,暗中派遣六百名斧手,及冶铁人员,乘船前往德胜口。王彦章在宴会中途托言更衣离场,率领数千人沿黄河往德胜口。船上士兵烧断铁锁、并以斧斩断浮桥,王彦章则率兵攻破南城。这时距离王彦章离朝之日刚好三天。李存勖得悉王彦章被任命后,认为王彦章会立刻攻击德胜口南城,立刻引骑兵增援,但在到达时,南城已被王彦章攻占。

李存勖拆掉北城,建造木筏,退守杨刘,沿途与王彦章隔河对战超过一百次。战事持续约两个月,期间王彦章的军队曾几乎攻陷杨刘,直至李存勖于博州的黄河东岸建造堡垒协助防守,形势开始改变。王彦章之军队先进攻该堡垒而未能攻入,及后重新进攻杨刘而战败。

后梁朝廷得到战报后,即召还王彦章,委派段凝代替其招讨使职务。史称段凝向朝廷大臣行贿,又与赵岩、张汉杰等人合谋向后梁末帝隐瞒王彦章的战功,又于王彦章战败时诬陷他饮酒轻敌,因此得到兵权。及后由于段凝无法抵御后唐军队的进攻,后梁在他就任后不足一百天灭亡。

王彦章回到汴梁后,在朝廷上力言自己的战功。赵岩等人指使有关部门弹劾他“不恭”,迫令他回家。

宁死不降

其后,后唐军队向兖州进攻,后梁末帝再委派王彦章迎战。这时后梁的主力皆随段凝出征,故朝廷把首都汴梁剩下的五百名新经招募的骑兵守御都交给王彦章,另委派张汉杰监军。王彦章率军渡过汶水,计划进攻郓州,于递坊镇被后唐军队袭击。 王彦章因兵少战败,撤退至中都。

后,李存勖率领军队到达中都,与王彦章军交战。唐军将领夏鲁奇曾为朱全忠效力,与王彦章相识,听到王彦章说话后将他认出,以槊刺伤后将其擒获。

揭秘:宁死不降的惨被斩首的一代猛将王彦章

*** 配图

李存勖与王彦章见面,问他为何防守没有防御工事的中都而不前往兖州防守。王彦章回应指自己受制于形势而无能为力。王彦章看不起李存勖和李嗣源。李存勖在劝说王彦章投降被拒绝后,又派李嗣源劝说他。王彦章因伤重不能起床行走,李嗣源走到王彦章的病榻前,被王彦章以小字“邈佶烈”称呼,以示轻蔑。

次日,李存勖命人以肩舆送王彦章至任城,王彦章以伤患痛楚为由不肯出发。李存勖派人问王彦章此行能否成功,王彦章称段凝麾下六万军队并不会轻易叛变,因此难以成功。李存勖取得回应后,知道王彦章肯定不会归顺,下令把他斩首。王彦章享年六十一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8/144150.html

“揭秘:宁死不降的惨被斩首的一代猛将王彦章”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前期表现的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有了谋逆之心的?

司马懿前期表现的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有了谋逆之心的?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都知道司马懿的衷心都是装出来的,但是司马懿前期表现的那么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谋逆之心的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司马懿忠心曹氏三代,是因为这三老大底下,他政变不了,忍辱负重,小心翼翼,才是活下去的资本,隐忍是司马懿一生的主题,不到万不得已,不铤而走险。曹叡以...

朱元璋对朱标那么宠溺 朱元璋就不担心朱标会造反吗

朱元璋对朱标那么宠溺 朱元璋就不担心朱标会造反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01要知道,造反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没有希望继承大统,或者是短时间内现实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才会做出来的一个冒险之举。至于朱标,他为什么要造反?他从一开始就是朱元璋选定的下一任继承...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时被授为坞县县长,迁冀州别驾、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

王观:北宋时期词人,与秦观并称二观

王观:北宋时期词人,与秦观并称二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号逐客,泰州如皋(现江苏如皋)人,为胡瑗门人,北宋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观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

徐庶没有给曹操献计 曹操为什么还要养着他

徐庶没有给曹操献计 曹操为什么还要养着他

对徐庶有多神秘?誓不为曹操献一计,为何曹操还供养着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在那个处处是机会,步步是陷阱的时代,君王良将谋士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刘备作为时代锁链中的关键一环,虽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靠贩履织席维生,却依旧胸怀壮志与理想,想要匡扶...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对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朱棣也不会造反,是这样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面对这么年轻且无经验的接班人,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看似给他...

在易学方面,虞翻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易学方面,虞翻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宠爱的四妃之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清朝,先帝去世后,新继位的皇帝往往会尊封先帝的妃子们为太妃,并把她们的养老工作安排妥当。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却发上谕,狠狠训斥了康熙的妃子,58岁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嫔妃时,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这是怎么回...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