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唯一用处女选拔法选出的皇帝赵构
赵构禅位后,赵昚便登基做了皇帝。就这样赵昚用10个处女之身换来了皇帝的宝座。后人对赵构的立储禅位之事曾经有所评价,说他一生所行败事很多,只有这件事却做得很是公允。
南宋的之一代皇帝赵构虽然后宫嫔妃如云,但是儿子却只有元懿太子一人,这元懿太子又偏偏短命,年近三岁就夭折了。这件事让赵构十分悲痛,最不幸的是宋高宗赵构自己又在南逃的途中受到惊吓,患上了不育的疑难病症,不可能再生子嗣,因此南宋的皇室出现了嗣位悬空,后继无人的局面。如何寻找宗室后人、确立储君,就成为了南宋王朝的当务之急。
不过这话还要从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说起。这一年,金国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入,一路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就在第二年的二月初三清晨,正在扬州驻跸的宋高宗与一名年轻貌美的嫔妃经过一夜凤颠鸾倒的折腾后,正在酣睡之中,内侍省押班康履把他推醒,向他报告紧急军情,说天长已经陷落,金兵正奔袭扬州。这一紧急情况令赵构大吃一惊,睡意顿消,从床上一跃而起,来不及穿戴,只身着一身内衣就急急忙忙地向外出逃,跟随在他后面的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康履等五、六人。当时赵构因为逃跑的过于狼狈,受到了惊吓,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 配图
赵构先逃到南京,后又跑到杭州,建都立国之后,寻找宗室、确立储君随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赵构这一门属于太宗赵光义宗室后裔3千多人在靖康之变后被金国全部掠到北方去了,要选储君只能从宋太祖赵匡胤宗室后裔中挑选。赵构此时也感到天命如此,于是就说,太祖大公无私,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当时太祖的后人有1600人之多,宋高宗经过千挑万拣,最后选出一胖一瘦两个小孩。其中瘦的小孩叫做伯琮,也就是赵昚;胖的小孩叫做伯玖。是“去胖留瘦”,还是“去瘦留胖”,高宗经过反复思量,便决定留下胖的伯玖做太子。按说赵昚的皇帝梦也就到此结束了,可偏偏突然窜出来了一只狸猫,从他们的脚边跑过。赵昚站着没动,依然是目不斜视;而伯玖却飞起一脚向狸猫踢去,动作极其粗鲁。高宗当即生气地说,如此轻狂,如何担当社稷重任?于是决定“去胖留瘦”,赵昚便留了下来,由张婕妤在后宫抚养。而此时吴才人因无子嗣感到孤独寂寞,便把伯玖领去抚养。
赵昚天资聪明,博闻强记,文采过人,深得宋高宗钟爱。而伯玖长大之后也非庸人之辈,才能也很出众,被加封为恩平郡王,赵昚也被封为普安郡王,二人的才能不相上下,这又使赵构犹豫不决起来。其实让赵构下不了决心确立赵昚为太子的还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亲生子嗣的幻想。他除了寻医问药外,也乞求于神灵,为此举办了隆重的亲祀礼,由宰相秦桧出任亲祠使,赵构先“斋于内殿”。今存有一首臣僚的颂诗说,“则百斯男自可知”,“掖庭应已梦熊罴”。这种祭祀求神的活动自然毫无效果,久而久之,他才死了心。
*** 配图
其次是秦桧的强烈反对。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桧的专权卖国,屈辱求和。而秦桧也顾忌赵昚的才华能力,双方互相厌恶,自然就产生了矛盾。正巧赵昚的生父此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三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秦桧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但高宗显然不为秦桧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封锁自己病重的消息,赵昚秘密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知了赵构,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及其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第三是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伯琢。赵构自然也是摇摆不定,直到韦太后死后,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招,决定采用“处女选拔法”。于是为赵昚和伯玖两人各赐10名绝世美女,而且都是处女。说起来这招很是了得,赵昚和伯玖正值盛年,生龙活虎,很难控制自己的 *** 。过了几天之后,赵构把20个美人召回,派人认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赐给伯玖的那10个都已不是处女,而赐给赵昚的那10个处女都未破身。于是,赵构最终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赵昚本来就不是好色之徒,宫闱生活也很值得称道,再加上他的老师史浩时常告诫他处处要谨慎从事,才能经得起重重考验。因此赵昚事事谨慎,处处小心,从而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伯玖。
*** 配图
绍兴三十年,赵构宣布立赵昚为皇子,封为建王。第三年赵构正式册立赵昚为皇太子,并下旨在紫宸殿行内禅之礼。赵构禅位后,赵昚便登基做了皇帝。就这样赵昚用10个处女之身换来了皇帝的宝座。后人对赵构的立储禅位之事曾经有所评价,说他一生所行败事很多,只有这件事却做得很是公允。
时年36岁的赵昚即位后,是为孝宗。可以说他是南宋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先是为岳飞 *** 冤狱,又将秦桧当权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重新拜张浚为相,整顿吏治,颇有当年宋太祖的尚武之风。赵昚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 *** 、人心不稳的局面,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