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家:深度解析异类李贽的离经叛道
中国古代,一个统治者实行思想控制,儒学被尊为“国学”,学习、考试都以儒家学说为范本的时代,学子从小小儿郎开始就寒窗苦读,指望金榜题名,从未想敢质疑这种制度,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加上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使思想监控达到极致。然而,不知是否是物极必反,这时却出现一个“异类”——李贽。他提倡思想自由,男女平等,认为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都是社会的糟粕,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可以说直接命中封建糟粕思想的靶心。
*** 配图
1527年,李贽出生在福建厦门。他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个性倔强,善于独立思考,对于儒学传统一直持的是反传统理念。在12岁时,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此后随着社会的潮流科举做官,人生没什么大的波澜。
但在1583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时,他的自由思想终于成形,扩散。为了不白吃白住,他教导耿家子弟,倡导他的童心说,并在麻城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众多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追捧。
1584年,移居麻城,在寺院里潜心读书,历经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书中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们。
*** 配图
自此,他自称“异端”,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宣传思想自由,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妇女,要婚姻自由;认为要富国强兵等等,这些思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积极准确的思想,但在当时确是离经叛道。
因此,为了巩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维护自身的利益,统治阶级向李贽发难了。公元1603年,万历二十八年,76岁高龄的李贽回到了龙湖,以“僧尼宣淫”逮捕了李贽。卧倒在皇家法庭堂前的李贽对此作了简短的申辩:“罪人著书多有,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奉旨审问李贽的大金吾笑这个老头子太倔强,不复再审,建议皇帝判将李贽递解回原籍监视居住。万历皇帝对此迟迟不作批复。而李贽,在此之前好几年就为自己选择了“荣死诏狱”的最后归宿。
*** 配图
1602年3月16日,李贽 *** 于北京皇城监狱,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顿时鲜血淋漓,断气身亡。
一代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就此逝去。